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基于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历年的统计数据及课题组关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调研数据,研究农发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产业状况,并分析从事相关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分布特征及发展、经营状况。[方法]文章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其中,实证分析采用R/S分析法。[结果](1)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五大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农业生产服务项目稳定性及持久性较强,发展潜力最大。农业生产服务项目契合国家的政策方向,或将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有力引擎,其快速、有效发展将拓宽农业产业领域,各项财政及社会资金投入及区域分布将更合理,财政支农效率显著提高。(2)通过调研发现综合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农业发展等因素,天津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龙头企业的产业主要包括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基于产业发展现状,发现天津市各区县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状况呈现如下特点:滨海新区、宁河区依托特有的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现代渔业;武清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着眼于地缘优势,加大新鲜、多样化果蔬及乳品的市场供应;西青、津南两区深挖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潜力,延伸沙窝萝卜、小站稻等天津市地方名特产品的产业链条,加大品牌化营销力度,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增值效益。[结论]农发资金以农业产业为平台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时,为减少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需要打好"组合拳";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扶持产业的选择上需做到有的放矢;为促进产业集聚需综合考虑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及传统优势农业基础。  相似文献   

2.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进一步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环首都经济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状况进行介绍,分析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国外发展现代服务业经验的基础之上,对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探究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试图找出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出路,以期为可持续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递进法,分析发展低碳农业的背景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挖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并为之提出解决方案。[结果]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农村低碳环保意识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差异明显及农业技术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由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带来的生产无视生态、分散经营无视集约经营等所致。[结论]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为此应着重加强农村建设,培养农村服务人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经营化等。  相似文献   

4.
环首都经济圈是河北省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地之一,地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服务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对北京市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重大战略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对地区矿产资源生态化开发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提出环首都经济圈矿产资源生态化开发的“5R”原则,并据此构建了环首都经济圈矿产资源生态化开发的资源型企业内部循环模式、资源产业链循环模式、资源产业集群循环模式和区域综合循环模式,并从系统规划、技术创新、政策法规、管理监控等方面,提出地区矿产资源生态化开发模式实施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计算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指数,分析广东省主要农作物集聚度时空变动情况,并实证检验农业集聚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根据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的计算公式,计算2005、2008、2011、2014年广东省水稻、薯类、蔬菜、柑橘、香蕉、菠萝、荔枝、龙眼、茶叶9类农作物的集聚程度。建立农业GDP与空间基尼系数、农业GDP与区位熵之间的相关模型,分析农业集聚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以市场化、效益驱动为导向的市场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瓜果茶叶类经济作物布局更是依靠市场驱动来发挥优势;农业产业集聚度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互相促进、强化,存在正相关关系。提出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优势布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牵引作用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与融合等建议。[结论]农业产业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已有研究只注意到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减贫增收效应,却并没有说明地理标志产品减贫增收效应的条件。文章旨在分析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农村发展的条件和路径。[方法]在理论上分析了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农村发展的两条主要路径,并使用山西省110个县的县级数据和计量模型,采用OLS和加权OLS回归方法,分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及产业聚集度对农民人均收入和农业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县级层面地方政府的自然优势,但只有形成一定的集聚程度并达到产业化才能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并对当地的农民收入有减贫增收效应。[结论]认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减贫增收主要有两条路径,首先,区域竞争优势对与该农业产业相关的经济资源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实现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新的"高位平台",从而促进农村减贫的进程;另外,推动当地农业的品牌化发展是地理标志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减贫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一直处于薄弱阶段,探究农业产业布局,确定农业优势产业,对优化配置区域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采用区位商模型,以山西省及各地级市2016年农业及其内部各产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总值为背景数据,并结合山西省农业发展现状,来分析该省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确定优势产业,并对优势产业布局进行了分析。[结果](1)种植业、林业和牧业是山西省的优势产业。(2)朔州、晋中、运城、忻州和临汾农业在全省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种植业的优势产区为长治、晋中、运城和临汾。林业的优势产区为太原、阳泉、朔州、忻州、临汾和吕梁。牧业的优势产区为大同、阳泉、晋城、朔州、晋中、忻州和吕梁。渔业的优势产区为阳泉、长治、晋城、运城和临汾。农林牧渔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的区域为太原、长治和运城。(3)各优势产区因地制宜,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结论]山西省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差异明显,针对现状,今后应重点发展种植业、牧业和林业,劣势产业与优势产业相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集群是优化区域农业产业布局与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影响要素与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促进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分析工具,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及结构、政府、机会6个方面对天津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津市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包括基于禀赋资源的都市种植业产业集群、基于资源共享的科技与流通产业集群、基于产业关联的加工产业集群及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创意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具备发展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市场与资源基础,各区县应结合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发展战略选择适合于本区域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模式,政府应通过科学规划、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及品牌建设推进都市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休闲农业作为都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及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涉面广、带动性强,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发展层次具有重要作用,对休闲农业进行评价,探讨其发展潜力,以期为区域休闲农业及区域协调发展指明方向。[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以长株潭地区为例,对其休闲农业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社会支撑能力、休闲农业需求增长力、参观价值、文化价值及土壤质量在各主成分中载荷较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此外,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数从2007年的0.048 2增加到2016年的2.541 1,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在发展潜力指数的基础上,未来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定会继续稳定向前发展。在优势休闲农业资源的基础,协调全面发展休闲农业,保障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农业科技园区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其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农业科技园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为研究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政府管理、园区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带动能力及人才资源6个方面共20个指标对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的生态环境(0.7314)和社会效益(0.7321)的权重值较大;且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中得分较高的依次包括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0.694)、园区建设与当地规划(0.658)、示范区高产稳产农业比例(0.623),得分较低的为项目平均盈利指数(0.089)和投资项目净现值(0.123)。[结论]综合来看,目前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良好,具有较好地生态环境及社会价值,但在经济价值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今后政府应在大力引进人才,严格控制废弃物排放标准,明确投资目标等方面加强管理,实现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资源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也迫切需要将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文章以研究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为出发点,首先分析经济视角下农业的发展模式,了解到农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之一,因此采用低耗能、低排放和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改造,实现农业的生产离不开科技资源,引用高科技技术、设备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评价研究,从农业科技授予专利数量、农业新品种的数量以及农业科技论文数量等角度阐述科技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力,指出其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为实现农业化发展、改善农业发展结构提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各区域的特点导致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方法]在此研究背景下,文章以河南省108县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农产品附加值、耕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率、农用肥料使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等7个指标将河南省108县市农业经济进行区域划分为3类,并分别对3类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选取4个主要变量对该省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达程度、政府政策等4个因素对该省3个农业区域经济均产生正向影响且对于农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影响系数高于发达地区,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对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政府政策依赖程度较高,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强弱也对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有重要影响。[结论]未来应以可变因素即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为研究对象,以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区域间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海南省农业旅游区划及空间发展优势展开研究,以期为弥补海南省农业旅游研究缺陷和政府制定区域农业旅游发展方向提供支持。[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2012~2016年海南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年接待游客数量、年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历年变化情况,计算5年间的增长率,分析其农业旅游发展趋势及对当地农业和农民的影响。采用资料分析法整理海南省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明确海南省农业旅游区划及其主要休闲农业资源状况,分析各区域发展的空间优势。[结果]2012~2016年海南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年营业收入和从业人数连年递增,年接待游客数量年际间略有波动,5年间,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长83.09%,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48.15%,年营业收入增长103.4%,从业人数增长率达到579.31%。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农业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形成地方特色,农业资源投入旅游的比例达到80%以上,并建成很多休闲农业园和热带植物观光园。海南省根据地理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将全省的农业旅游划分为5个区域,各区域具有独特的休闲农业资源和空间发展优势。[结论]海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迅猛、势头良好;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特色农业、特色民族风情和特色文化为农业旅游提供强大资源库;全省农业旅游形成五位一体的总区划,能够有效发挥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是用来衡量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一项指标。通过对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进行研究,寻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对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文章以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值指数测算法,分别从聚集综合得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层面对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差异所在。[结果](1)因各省拥有不同的区域特征、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导致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水平最高,依次是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2)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对各省贡献程度不同,对各自省份的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值的带动效应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所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而其共性特征便是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均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不断朝向更高的聚集程度、更大的产业规模化前进。[结论]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尚存在区域性差异性,为实现其产业的集聚度提高和可持续高效发展,建议加强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指导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约束或促进作用,进而为国家正确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农业经济增长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为例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并尝试探索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相关,虚拟耕地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加速了浙江、上海和江苏的经济发展,对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经济发展的促进和约束程度变化不一;虚拟耕地资源增长率、虚拟耕地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是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整体差异明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因此探讨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于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鉴于四川省农业资源的特点,构建合理的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最终得分为62.79,在可持续性利用很好得分范围内;权重结果显示准则层中6个指标的大小依次为水资源(0.284 1)经济资源(0.257 4)生物资源(0.172 6)社会资源(0.168 4)土地资源(0.067 1)环境资源(0.050 4),其中水资源和经济资源对四川省可持续利用的贡献较大。[结论]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潜力较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监管、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从而保持并促进四川省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产地优势入手分析云南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以期为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提供借鉴。[方法]文章根据云南省特色农产品的年产量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和发展优势,确定其主要特色农产品为茶叶、烟草、咖啡、野生菌和鲜花,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土壤、气候特点和交通区位等方面分析云南省主要特色农产品的产地优势。[结果]云南省四大产茶区以山地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温度适中,降雨充沛,湿度大,完全符合茶树的生长条件,该地具有天然的产茶优势。云南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日照充足且夏季气温偏低,对烤烟糖分积累有益,其烟碱含量相对较低,尤其是六大烤烟产区气候环境完全符合烤烟生长条件,特别适宜烤烟生长,因此云南六大烤烟产区的烤烟产量历年位居全国第一。云南省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符合小粒咖啡生长的要求,再加上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咖啡大量销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云南高温高湿的环境完全符合野生菌生长的要求,使多种野生菌在云南大量繁殖。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水热条件共同作用下,云南花卉具有周年生长的优势。[结论]云南省盛产多种特色农产品主要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根据不同农产品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可将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划分为滇西茶叶和烤烟产区、滇东烤烟产区、滇西南咖啡产区、滇南野生菌产区和滇中鲜切花产区5个区域。借助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集约化生产,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必将会充分发挥产地优势,带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现阶段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凸显,探究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构建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两个系统发展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和加权综合法评价2010—2016年该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模型,深入探究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关系。[结果](1)2010—2016年华北地区农业经济评价分值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0.096提高到2016年0.847;农业资源环境的评价分值存在波动。2010—2016年两系统之间一直处于中等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耦合最终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2)2010—2016年,华北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两系统之间均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山西省和河北省两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耦合最终过渡到高度协调耦合,内蒙古由低度协调耦合过渡到中度协调耦合,北京市和天津市两系统均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结论]华北地区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表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向更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依然是今后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文献梳理的视角,界定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阐述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原则,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指导和借鉴。[结果](1)农业绿色发展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资源利用节约高效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保育为根本要求,以环境友好为内在属性,以绿色产品供给有力为重要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模式;(2)农业绿色发展的范畴涵盖农业布局的绿色化、农业资源利用的绿色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绿色化、农业产业链接的绿色化、农产品供给的绿色化、农产品消费的绿色化等"六化"共进;(3)农业绿色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闭合、绿色主导,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四大原则。[结论]农业绿色发展是在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和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进行预判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可持续农业的不断改革,农业发展也趋于生态化,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为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一定的基础。文章以河南省为例,结合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了纳入自然资源投放量的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指出生产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和劳动增长数、资本增长数、自然资源投放增长数对经济增长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该文根据模型对河南省得循环型农业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河南省发展可持续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措施,为促进河南省农业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