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汕头是一个商品经济相当活跃的百载商埠,发展经济有着明显的沿海优势、特区优势、侨乡优势、对台优势和商贸优势。汕头市最近一届党代会提出“海洋活市、工贸富市、科教兴市、法制治市”的新发展战略。其中以港口经济、侨乡经济和海洋经济为特征的“海  相似文献   

2.
一、没有山区发展新优势就没有全省的“增创新优势”江泽民总书记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江总书记高瞻远瞩指明了广东的发展方向。广东有50个山区县(市、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6%,人口占全省的41%,而GDP仅占  相似文献   

3.
汕头市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广东兴办现代工业最早的城市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广东的第二大城市。但由于多种的原因,到1992年,在全省20个地市中,汕头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GDP、工农业总产值)已退居第7—9位.而汕头市1992年的人均GDP(2551元/人)、人均国民收入(1572元/人)已远远落在珠江三角洲腹地八市之后.广东这样的经济发展格局,不能不对汕头市九十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形势将迫使汕头市采用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的质为主的内涵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金融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经济环境。广东的主要金融指标居全国各省、市之首,是名符其实的金融大省,但除了金融规模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以外,人均水平并不理想。广东离金融强省有多远?广东要建设金融强省,有哪些优势?难点是什么?如何提高银行资产的经济效益,使金融资本更好地为产业资本服务?目前对国有金融产业组织进行产权改革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金融产业应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带着许多问题,我们策划了金融专题,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同志撰写《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广东资本市场》一文, 就如何推进广东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建设金融强省,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我们将分期推出广东四大国有银行行长和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等金融界专家纵论“广东金融”。本期隆重推出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朱小黄专访,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记者: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广东要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请问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是什么?黄华华省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广东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温家宝总理关于广东要“更加注重加速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努力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宏伟目标: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  相似文献   

6.
简讯     
由170家“三资”企业参加的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7月28日成立。王述祖任会长,姜东清任秘书长。广东汕头市最近制订和颁布了《汕头市鼓励台湾同胞投资实施办法》。大连市上半年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37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振兴支柱产业,努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水平。”认真实施这一项带战略性意义的举措,对于争创广东新优势和实现“两个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加快支柱产业建设的必要性1978年以来,广东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与此相适应,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对比广东、山东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广东如何借鉴山东发展经济的经验,克服资源短缺、交通滞后、科技人才不足、产业优势逐渐丧失和区域经济不平衡等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提出了广东只有苦练“内功”、建立新优势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今天,当人们站在上海外滩,眺望浦江两岸。已感到立足21世纪世界级的金融贸易中心的轮廓已油然出现,令人兴奋。反观南方,广东经济建设、市场体制发展和金融实力,在全国位居各省、市前列,又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广东应有什么样的金融大手笔相对应,构成广东优势的一部分?美国的芝加哥、费城,日本的大阪,德国的汉堡等城市,虽然都不是该国最大金融经贸中心,但都有驰名国内外的有当地特色的资本市场。本文就建设我国南方区域资本市场几个大举措,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广东面对全国加快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形势,一直在寻求、在酝酿,如何增创新优势,如何取得新发展。最近,省委、省府作出重大决定: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使其在追赶“亚洲四小龙”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目前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位居全国第一,集聚了一批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的高成长性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利于支撑广东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本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高企发展现状及对新经济发展的意义,系统提出了加快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的路径选择,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今年3月,农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提出共同推进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强省建设。省部合作共同推进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强省建设,是贯彻落实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新时期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注人强大动力,对广东增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率先走出一条广东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之后,中国沿海广东、江苏和山东三个省份在新时期,特别是在“七五”、“八五”期间凭藉自身优势各领风骚,引人瞩目。他山之右,可以攻玉。广东在实现20年发展目标的未来进程中,应通过横向比较分析,虚心地学习借  相似文献   

14.
今年六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广东时作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指示,为建立广东发展新优势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建立广东发展新优势的关键在“增创”两个字。“增创”既是动态的概念,发展的概念,又是一个量化的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  相似文献   

15.
佛山市近年来意气风发,打出了建设“大佛山”的旗帜,并提出建设“广东第三大城市”的宏伟目标。最近,又出台了《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规划纲要》的基础资料收集十分丰富翔实,对佛山市的过去和现状有充分的把握,对佛山市的未来发展走向成竹在胸,对存在问题也有清醒的认识,对全市各层次结构、城市发展态势、组团优势等把握较为准确,等等。下面不揣深浅,试图从理性角度作一些解读,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佳琦 《时代经贸》2011,(4):134-135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本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进行调研,分析了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和问题,认为只有通过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找出对策,才能进一步发挥内蒙古“呼包鄂”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西部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在两型社会建设上带动周边省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立广东发展新优势是广东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战略考虑。它的基本思路和即将形成的研究成果,将配合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系到广东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战略方针和发展路向。省府研究中心根据省委、省府的基本思路,组织了有关“建立广东发展新优势”的系列研讨活动,力图通过这次活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提出对策,抓住机遇,推动发展。为此,专访了一些省里的老同志,在省委党校召开了多次小型座谈会,请他们畅谈对“建立广东发展新优势”的看法。本期发表专访梁灵光、吴南生、匡吉及黄浩等四位同志的谈话纪要(均由李晓辉整理),以及其他一些座谈会的综述,以求推动这次活动的开展,以后,本刊将继续刊出这些材料。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中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广东省委要求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党中央和广东省委又向深圳提出了力争在2010年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市并率先基本实砚现代化。我们福田区是深圳的中心城区,有条件也有能力经过10年的努力,把福田区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并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继续发扬敢闯敢干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好我区“十五”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现代化。一.福田区实现现代化的有…  相似文献   

19.
广东经济发展与全国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与全国各省(区、市)历年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和排位,可比较直观地了解广东的优势,也能及时发现不足。本文对1978—2011年广东与全国及30+省(区、市)的多项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广东综合经济实力在总体上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广东在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优势较突出,但在发展速度、发展后劲等方面还相对不足,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根本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广东实际。能否构建“幸福广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关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下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