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政府统计公信力反映了公众对统计数据的信任度,体现了统计数据在公众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本文阐述了统计公信力的现状,分析了影响统计公信力的因素,提出了提高统计公信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媒体,能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过程的上游与下游之间对研究主体起联接的中介作用。学术期刊是学者展现、交流与传播学术成果,支持学术创新的平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期刊中有集中表现。可见,学术期刊发表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将直接导致形象和信誉度的下滑,使期刊传播的学术信息失去原创性和权威性,最终会降低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乃至失去公信力,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甚至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1]  相似文献   

3.
《商周刊》2010,(18)
利用互联网进行城市营销逐渐成为全球化趋势.互联网传播无国界的特性以及丰富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使其成为城市营销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文门户网站,新浪率先联合国内各城市进行网络营销的尝试与探索.凭借受众的广泛性和多元性,以及媒体自身的高覆盖、权威性、公信力,新浪为城市品牌提升和传播提供了理想的展示窗口和广阔舞台,形成了城市营销阵地.  相似文献   

4.
经济日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2005,(8):73-73
《经济日报》由国务院举办、中央直属,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是传播发布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国内外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动向的重要窗口,是政府和企业沟通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媒体,能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过程的上游与下游之间对研究主体起联接的中介作用。它是学者展现、交流与传播学术成果,支持学术创新的平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期刊中有集中表现。可见,如果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涉嫌学术不端,不仅会导致期刊的形象和信誉度的下滑,而且也使得期刊传播的学术信息失去原创性和权威性缺失,最终必然降低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乃至失去公信力,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甚至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1]  相似文献   

6.
汤子  吕嫘杰  张平 《经济师》2011,(3):32-34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总体上是提高的。但在我国政府职能由"全能型"逐渐转向"服务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服务方式简单粗暴、行政权力滥用、行政效率低下、公布信息失真等问题,从而使我国政府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也使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受到影响,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文章通过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袁园 《经济视角》2012,(4):131-132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是完善政府理论的必然要求。目前,反映基层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事件时有报道,这也暴露出基层政府的一些领导干部还没有树立起依法行政的观念,缺乏群众意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弱化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对此,应加强政府公信力研究,建设诚信法治政府,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以群众为服务中心,这样才能加强政府的权威性,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政府的公信力是指政府的诚信力、威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获得社会及人民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质量和法治建设程度。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9.
李玉珑 《经济师》2010,(1):82-84
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文章对什么是大众媒介公信力、大众媒介的职责,中国媒介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建构中国媒介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的公信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新渠道。网络自有的特性一方面促进了公民更加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各种信息的传播也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压力和挑战。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分析网络对政府公信力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以及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网络时代政府重塑公信力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消极舆情总体表现为农民对农村发展的不满意。其主要表征为农民对农村和农民身份的悲观与失望,对农村政治生态系统的低评价,对宗教、邪教及落后民俗文化的肯定开放态度,对"灰黑"文化的认同和对伦理价值的非理性化判断。农村消极舆情极其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心理诱导因素,从而危及农村政治稳定。因之,必须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政治生态系统的公信力,完善农村政治文明传播,遏制灰黑势力发展以干预农村消极舆情的发生和调控。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公信力指的是政府得到公众信任的力量和能力,它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相似文献   

13.
解决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审计质量不高问题,重新塑造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公信力和职业形象,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所应深思的一个问题。如同我们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一样,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特点谈起,既要提倡应从建立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制度角度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约束,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又要加大职业诚信道德建设,双管齐下,促进注册会计师自觉提高审计质量,重新塑造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公信力和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政治话语,"塔西佗陷阱"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和现实背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前提就是政府公信力存在着大量不和谐因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同。在梳理"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如何进入政治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对跨越这一陷阱的诸多要素进行了SWOT分析。强化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增强社会治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重建网络信任以及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跨越"塔西佗陷阱",塑造新时代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厚”报时代的今天,尽管经济类报道仍因其相对的专业性而只能吸引部分读者的关注,但都市类报纸仍要坚持对经济报道贴近性的思考,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相比《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专业财经报纸,都市报经济报道应该如何增强贴近性?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如同潮流一般涌向我们的生活的今天,手机、网络、移动多媒体等正将我们带进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正在不断的给我们带来惊喜,为传统媒体——广播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全新而广阔的空间,让广播插上了翅膀。新媒体的优势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人群多,更广泛、更深入、更自由;劣势是受终端控制、安全掌控难度大、公信度稍差等。广播的优势是权威性强、公信力高;劣势是载体受限、传播手段单一、成长性弱等。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可以使它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比如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可以使广播的传播方式转化为网络的传播方式(文字、图形、声音的立体式传播),广播与手机的融合可以拓展广播的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以网络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把人们带入快速化、碎片化的阅读体验中.曾经驰骋传媒界几百年的报纸遭遇发行量、广告经营额双双下降的窘境."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等危言耸听的言论不绝于耳.留住人才、保住根本——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主流媒体地位,成为事关党报生存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龚丽萍 《发展研究》2006,(10):109-111
本文阐述了司法公信力的概念及其四个要素,即司法权威性、司法独立性、司法公正性、司法信仰;指出我国目前民众对司法所拥有信任与依赖程度较为簿弱,并从文化传统及社会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司法体制因素等三方面探求其因;从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治国理念,加强程序立法,加强法律的稳定性、严密性、前瞻性和公众认同性,从程序制度上堵塞干预法律的漏洞、强化制约监督机制,加大司法改革等方面寻求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影视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相似文献   

20.
一本介绍西方财政理论的权威性著作──评邓子基主编的《现代西方财政学》王家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都要求我们对西方财政理论持"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在"拿来"当中,全面、系统、客观地引进是基础,此后才谈得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