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何种方式来集聚人才是地方经济工作中的重要议题,这涉及人才集聚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不同特点,以期能对我国的人才集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于洋 《时代经贸》2013,(4):130-130,133
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本文结合人才发展背景及我国国情,对我国人才集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出台的政策进行了分析,为我国今后人才集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才是创业之本,兴国之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人才问题,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在采用不同的措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与集聚,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开放条件下人才竞争与集聚的特点、内容和规律进行了的分析,以期能够对区域人才政策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哪里拥有人才,哪里就会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不断出台各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的主要城市,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积聚人才已刻不容缓。因此,围绕连云港市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实现人才集聚,成为连云港实现人才集聚以促进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江苏海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沿海地区,而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高端要素集聚与辐射功能、科技教育水平等明显偏弱,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经济发展需要把重心聚焦于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提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海洋科教崛起。目前,江苏海洋科教存在高端人才紧缺、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本文根据江苏海洋科教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特点,提出优化海洋人才结构、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优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加强国际科教合作等建议,旨在促进江苏海洋科教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并实现高效集聚,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要领,而要素集聚特别是人才集聚有助于激发区域发展的规模效应,从而构筑起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支撑。实证结果表明,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说明集聚能够通过增强区域发展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才集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生活成本抬升所带来的区域创新激励被抑制的问题,并且集聚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加明显。文章的政策含义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推动人才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对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而提升经济社会的总体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济不发达地区要想达到持续发展,集聚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是十分重要的人力资源问题。应当在分析高层次人才的突出特征、把握其典型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呼吁”机制,呼吁在前,退出在后.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带头人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产业集聚产生的动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西方经济学界已经有诸多成熟的研究.资源约束是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资源瓶颈问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了现实中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了资源条件的束缚.北京市我国的首都,经济发展具有示范效用,随着经济发展北京也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诸如中关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产业集聚地带,但是近年来北京一直是资源匮乏的城市,如何协调产业集聚地带经济加快发展与资源约束这一矛盾,是北京产业集聚经济乃至整个北京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对北京产业集聚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入手,对如何解决北京地区产业集聚和资源约束这一矛盾提出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人才是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核心动力,各城市对人才求贤若渴,相继发布人才新政以招贤纳士。从城市硬条件和软因素角度,构建包含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的人才集聚影响因素体系,利用中国18个都市圈中心城市2008-2016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和随机效用模型分析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与人才集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同,不动产结构对人才集聚度的影响最大,是经济势能影响的2.23倍,是创新投入的1.64倍;其次是创新投入,其影响是经济势能的1.36倍。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中心城市不动产结构、创新投入和经济势能每增加一个单位,人才集聚度将分别上升0.42、0.25和0.19个单位。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从资源角度讲,就是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从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看,注重人力资源积累的国家经济发展就快。我国人才从存量到增量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相比都远远不足,必须加大开发力度。人力资源不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影响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教育投资机会成本偏高,回报率低;二是人才资源使用不合理而导致资源浪费,包括就业难和人才使用高消费。要克服这些不种因素,首先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其次应合理分担教育成本费用,再次是从政策上鼓励人才到中小城市、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相似文献   

12.
广西“人才小高地”:人才集聚与自主创新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集聚的程度、自主创新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累积循环的关系。在落后地区,三者之间是一种恶性循环,使其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广西在“人才小高地”建设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一种人才集聚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广西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双螺旋结构,其特点是:(1)其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使人才集聚与自主创新之间的互动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2)人才和创新项目是紧密结合的,形成了结构稳定、高度互补的“碱基对”;(5)在人才集聚与企业自主创新的互动过程中,“解旋”和“复制”不是自发的,“遗传”过程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在广西药用植物园的人才小高地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是东亚地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在本地区乃至世界上均很有特色:经济上挤身亚洲“四小龙”,不论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人均产值均居世界前列;在政治上中央高度集权,廉政建设闻名世界。这些成就的取得有其复杂的多种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即是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重视吸收外国人才以促进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拥有世界一流的劳动力是保持新加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鉴于小国地狭人少的先天不足,新加坡政府把引进国际人才作为振兴经济的一个重要国策。事实上,经济的繁荣也促使更多的外国人到新…  相似文献   

14.
湖北如何在中部崛起中做好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这是在今年“两会”上倍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湖北作为一个“人才大省”,理应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驱动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实证分析为工具揭示了当前湖北人才资源静态和流动动态,深层分析了当前楚才外流的症结及制度缺陷,最后提出了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人才集聚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人是知识的载体和智力资源的依附体。因此,高素质、高智力的人才将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一一麦肯增公司的高级主管迈克尔斯认为:“在知识经济环境里,最起作用的是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该公司预言:世界将陷入一场“人才争夺战”。全球性人才短缺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并引起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面临的问题几乎是相似的;具有新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正在替代一般工人和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直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必然会影响人才队伍,冲击人才结构。因此,要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把构建、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放在战略地位,作为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实。以《试析我国产业人才结构》文章为出发点。阐明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结构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创新型人才集聚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规模和质量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深刻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基于城市适宜性理论,构建了城市适宜性理论模型和创新型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综合指标体系,探讨了中国创新型人才集聚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我国形成了以各省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聚点,"中心—外围"模式的创新型人才空间分布格局。东部地区是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集聚区,中部地区则是我国创新型人才集聚的薄弱区。西部地区的创新型人才增速较快,创新型人才在向东部地区集聚的同时,也呈现了向西部地区流动的迹象。东北地区的创新型人才总体增长最为缓慢,且主要城市的创新型人才集聚度占全国排名呈下降趋势。②经济适宜性是影响我国创新型人才集聚最主要的因素。而其中,专利授权量和第三产业规模与创新型人才集聚的相关性最高。③社会适宜性和休闲适宜性对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影响分居第二和第三位,而其中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以及博物馆、公园绿地面积等休闲因素也成为影响创新型人才集聚的主要要素。基于此,建议各城市在增强经济活力的同时,关注创新型人才的人文需求,加大基础设施和休闲设施的投入,打造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国际人才争夺战由来已久并不断升级,但针对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和差异化政策供给的研究鲜见。以“国际人才集聚指数-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为研究主线,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指数排名分为3个差异显著的层级。其中,第二和第三层级之间无较大差距,但与由北京、上海组成的第一层级相比大幅落后。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影响因素分化明显,第一类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球城市品牌文化;第二类城市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第三类为外资传统工商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对应地,中国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政策供给围绕外资传统工商业国际人才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人才集聚、多样性和包容性国际人才文化氛围营造存在三大差异化选择。首次构建人力资本“投入-过程-产出”价值链模型,为从机理上深入探索中国各类城市国际人才集聚模式及提升路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开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集聚人才,归根到底要靠人力资源的支撑和保障,要靠全体劳动者的观念更新、素质提高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20.
湖北如何在中部崛起中做好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这是在今年"两会"上倍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湖北作为一个"人才大省",理应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驱动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实证分析为工具揭示了当前湖北人才资源静态和流动动态,深层分析了当前楚才外流的症结及制度缺陷,最后提出了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人才集聚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