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1997-2012年30个省级地区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选用“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决算额”测算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水平,研究分析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间、空间差异及原因。结果显示: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时空差异,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贡献度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时间上呈现出“由低到高,日趋平稳”的变化趋势。政府应明确自身职能责任,通过加大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力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等途径,整合全社会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徘徊在百分之三十几的低位。因此,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平稳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现实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济学家对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章将采用2007-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应用实证方法分析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主要是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3.
王青  张峁 《山东经济》2010,26(2):93-97
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一直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辽宁省十四个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地研究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结合居民消费的Moran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基本建设支出、农业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而社会保障支出、公检法司法支出、其他各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引入财政支出冲击和居民消费习惯,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分别纳入生产函数和总消费函数,通过DSGE模型模拟了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产出、就业、投资等经济变量的动态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增加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而对产出、就业等经济变量产生挤入效应。考虑消费习惯后,经济变量对外生冲击的响应呈驼峰状,并且影响程度加大。因此,合理划分政府支出的类型并恰当评估居民的消费习惯对把握财政政策的操作力度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4-2015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家精神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及金融发展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与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协同效应、金融发展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协同效应仅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②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家创业精神在考察期内均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线性的正向影响,而金融发展则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8—2009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财政支出的结构变量来研究财政支出结构扭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类支出项目的产出弹性系数既有正数也有负数,这说明三大区域的财政支出结构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资源配置的扭曲;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地区差异性,由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即使同一类支出项目在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评估某一项支出是否对经济增长有利,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财政支出结构安排才能准确地去衡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区域层面就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各地区经济性支出都与居民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维持性支出难以对居民消费产生积极影响(中西部),甚至产生了挤出效应(东部);民生性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责任划分不尽合理从而对居民消费较难产生理想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区域内企业集聚力与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从区域经济增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角度构建了区域经济差距效率检验模型。研究发现:东中西之间的创新转移效应差距明显,中西部市场化水平相对于东部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创新转移效应是缩小中西差距的主导因素;东部的技术进步效应变动明显大于西部,略大于中部,东中西三个区域都出现了技术效率效应为负的粗放式增长,西部的粗放程度要高于东中部,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变动是扩大东中西差距的主导因素。缩小区域市场化水平差距、技术差距和提高规模效率是现阶段政策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全国及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差距变动测度,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呈现"缩小—扩大—再缩小"的三阶段变化趋势,地区差距在2003年以后趋于缩小。全国经济发展表现出趋同趋势,且东部地区内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进一步,通过对地区差距变动成因的实证分析,揭示出了市场化进程和区域政策从空间范围对差距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度、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对2003—2011的地区差距趋同起正向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劳动参与率对差距趋同起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一个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生框架,分析了FDI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差异.利用1990-2004年省际数据,发现FDI在中国各地区发挥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别.FDI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对中部地区边际作用较大但不明显,对西部地区作用甚微;FDI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技术外溢和资本挤入效应,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挤入效应而不是技术外溢效应,在西部地区,资本挤入和技术外溢效应均不明显.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吸引FDI进入,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显著提高FDI的吸收规模.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西部地区吸引FDI的进入和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勇  李仙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2):3-25,F0004
2005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部和西部快、中部和东北慢”的格局;地区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态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和西部低”格局。在人口与经济双调节机制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绝对差继续减速扩大,相对差继续缩小;城乡间绝对差和相对差继续扩大。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照好态势。  相似文献   

12.
李宏宇 《特区经济》2006,210(7):194-195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特别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三化”(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及结构变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防止出现宏观经济格局中部塌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既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国家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一个区域的崛起和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内部的创新。创新是一切动力之源,创新是发展的根本,惟有创新,中部才能崛起。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差距的基础上,建立了变系数时点个体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地区生产总值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和时期、地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较大,但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出现缩小的态势。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时期效应在逐年增大。大多数西部地区教育经费对生产总值的弹性高于东部省份,而自发性教育投入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多数中部省份的地区效应和弹性值介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为了降低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和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目标,应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加强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中西部地区综合经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全国区域布局中河北区域经济是什么特征,说法不一。通过区域分析及与中部地区比较,我们认为河北是“中部特征明显东部优势仍在”或“区位优于中部的中部特征”。基于此,河北的战略定位应是:以扩大内需为主、发展外向型经济为辅,以满足国内消费品,中间产品和投资品为主要方向,以建成制造业中心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以实现“领先中部、看齐东部”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6年内蒙古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统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特因果关系检验的研究方法,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实证研究内蒙古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探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结果显示,从长期角度来看,内蒙古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一定的均衡关系;从短期角度来看,财政支出的变动均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短期弹性系数为0.1037;此外,内蒙古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即内蒙古财政支出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特原因,经济增长是财政支出的格兰特原因。  相似文献   

16.
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因此在明确信息基础设施内涵的基础上,从通信基础、网络基础、用户基础、公共服务基础、科研基础五个方面构建信息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全国各省市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同时利用2005年至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在全国和区域间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且区域间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差异性,表现在东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效应不明显。政府应继续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信息设施建设差距,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促进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越 《改革与战略》2009,25(10):94-97
中国国内各地区吸收FDI(外商直接投资)会受到国内其他地区的影响。文章使用1991年至2007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影响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因素以及东部地区吸收的FDI是否对中、西部地区吸收FDI产生“挤入效应”。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吸收的FDI对中部省份吸收FDI有“挤入效应”,而对西部省(区)没有“挤入效应”;东部地区吸收的FDI对中部省份产生“挤入效应”有一个“门槛”,在越过“门槛”之后,中部省份的生产者服务越发达,则“挤入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佳强 《特区经济》2005,(1):189-190
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对于经济增长的快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也至关重要。因此,准确评价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数量、变动趋势和变动比率,可以为政府确定以后的改革方向及制定消费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利用了1990—2003年的统计资料,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差别,为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琦 《南方经济》2018,37(2):41-60
公共投资对居民消费存在拉动和挤出两种效应。文章利用2000-2010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计算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存量,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存量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中部地区也同样呈现出"挤出"效应,东部和西部地区效应不明显。从基础设施结构来看,电力、燃气、水利和环境基础设施,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基础设施对居民的消费具有"挤出"效应;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以及信息传递和软件业基础设施,教育设施、科技服务和地质勘探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不显著。就此,应加大对西部及落后地区的投入,中、东部地区适当控制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增加对电力、水利、交通、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等。  相似文献   

20.
在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验证了经济开放、非国有化、财政改革等经济政策及其相互作用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1)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外资的利用)是中国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因素,但这一现象在西部并没有表现。(2)财政改革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政府从经济活动中的退出显著地提高了经济增长率。压缩预算外支出的比重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这一特点在西部较为显著。(3)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财政改革等经济政策在影响经济增长时是相互作用的。非国有化政策并不独立地影响增长,而是通过影响政府退出经济活动对增长的作用而影响增长的,而这个情况主要在东部有所表现。(4)在控制了经济政策及其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后,区域经济存在着“条件收敛”的趋势。(5)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东部取得了更快的增长绩效,而中部和西部的增长绩效并没有显著的差异。(6)西部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东部、中部有显著的差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在西部显著地低于东部和中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