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我觉得‘中国企业家月度沙龙’来上海来晚了。”刘东华社长说。 这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第一次在上海举办月度沙龙。 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企业家们(多为男性)着装从简,从而暴露出男性服装的单调。截至目前.体型已不足以判断一个人与财富的关系,大家衣着又简单,因此一般人不会知道自己面前经过的大都是叱咤上海滩的企业界人物。  相似文献   

2.
余之 《秘书》2013,(5):45-46
旧上海的西餐旧上海的西餐,也有人称为"洋饭"。清朝宣统元年,上海有一个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是专门介绍西餐的。这本书在当时的上海很热门,也很新鲜,因为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洋饭"为何物。在上海最早的几家西餐馆的菜单中,除了牛排、浓汤、色拉等常见的菜名,总还有一道"咖啡",此物当时被人称为"咳嗽药水"。"洋饭"是随着西方人东进来到我国的,广  相似文献   

3.
●一位看过《北京人在纽约》的美国人说,如果你爱她,就把她带到上海去,这里是天堂! ●来自美、日、韩等国的在沪打工者目前有2.7万人,这几乎相当于非洲的一个小国。 ●不少人在这里已有了幸福的家。  相似文献   

4.
回首大上海的历史,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上海滩的陈年旧事和那些十里洋场的传奇人物,而在今天,提起大上海,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会是她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她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她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海企业》2010,(10):90-91
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经典的住宅,每一幢都承载着一个当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它成了上海人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今天,为您揭开上海滩十大顶级老洋房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6.
上海有“大上海”之美称,上海之“大”,并不在城市面积、人口数量或商店规模,更不在口气之大,而是上海人往往能在理性温文、毫不张扬的状态下把事业做大。这意味着上海是中国最有市场化、国际化潜力的城市之一,同时也表明:逐鹿上海滩并不是简单轻松的事情。中海地产上海公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壮大的,“商场如战场”的说法未免夸张,但  相似文献   

7.
上海,商家的必争之地,似乎谁能立足上海,谁就意味着拥有财富。上海是铸造精英的大熔炉,在这个熔炉里,培养出了一大批精英。上海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精明、他们智慧、他们自负、他们守规矩……了解上海人的性格特征,是保险业务员与上海人打交道之前的必修课。下面介绍了上海人的性格特征和他们是如何看待保险的,供代理人们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不同区域的房价问题应该区别对待。我看到一些报道,就是政策出来后,几天之内,上海很多房屋买卖的叫价都有很大影响。这里要注意的是,事情后面不仅仅是房价跌多少的问题,还牵涉到一个虚拟财富蒸发的副作用。过去几年上海人因为房价泡沫上升,虚拟财富推动消费效应,大家吃好的穿好的,现在经济上会受到压力。房价两个星期跌下来,就是财富缩水效应,产生伤害。  相似文献   

9.
《上海企业》问世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这25个春秋对《上海企业》来说就是一段完美的里程。 1981年的秋天.让我们记忆犹新。当时的上海正步人大发展的快车道:产业结构大调整、企业职工大转岗、城市建设大动迁.100万下岗职工、100万动迁居民、100万退休职工.等等等等。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交织;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困惑不断出现.上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就在这个新的历史考验面前.《上海企业》诞生了。  相似文献   

10.
怀旧“唤”新客 怀旧是人之常情,怀旧消费本身就是一种普遍潜在的消费观。一家名为小酌轩的食苑,以上海二三十年代的民俗为创意主题:刻意布置成客堂、酒廊、亭子间;陈列八仙桌、骨牌凳,同时以一张张六七十年前上海滩头的旧报纸以及那个年代的广告招贴、钱币银票等补壁,有1928年出版的《晶报》、1992年出版的《罗宾汉报》,不少食客用餐前,就先看起这些年代久远的报纸来。在此品味本帮家常菜,让人真有隔世之感,从而唤来了众多文化、文艺界的人士及食客。  相似文献   

11.
深圳一传媒曾以“孩子们眼中的钱”为题做了一项调查,孩子们的金钱梦令人震惊。在“你这辈子想赚多少钱”的问题上,14.58%的人想赚亿元以上, 16.67%的人想赚 1000万以上, 27.08%的人在100万以上。孩子们的梦想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期盼。 阔佬上海峰会,一种象征? 9月 27日至 29日,新中国 50 华诞前夕,全球数百位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和他们各式各样的公务专机穿梭于上海新机场。这些操着五花八门语言的阔佬们汇集《财富》旗下,众口一词研讨“WEALTH财富”。 ’99《财富》论坛上海年会”,是…  相似文献   

12.
《上海企业家》2007,(4):3-4
2007年7月31日,《上海企业》《上海企业家》杂志理事会议假座上海印钞厂多功能会议厅隆重召开。《上海企业》《上海企业家》全体理事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上海期刊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柴建民、原《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党委书记贾安坤、原《劳动报》总编辑忻才良以及上海著名书画家和社会各界的嘉宾近一百三十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上海企业》2011,(5):100-101
近期,恒源祥香山美术馆和上海硬笔画研究会主办了《流·畅——上海硬笔画展》。参加画展的有著名画家杨秉辉、张传武、夏葆元、杨顺泰、张安朴、洪纽一、黄阿忠、陈燮君、郑辛遥、肖谷及李一青先生等人的作品。这里,撷取其中部分作品,供欣赏。  相似文献   

14.
陆士谔在小说界起步较晚,但将自己的创作定位为针对"预备立宪"的"为愤而作".其《新上海》立于"新上海"与"旧上海"的命意,对文明外衣掩饰下的野蛮进行了揭露.  相似文献   

15.
财富论坛在京举行5月16日—19日,举世瞩目的《财富》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此次已是《财富》论坛第三次在中国举行。1999年9月和2001年5月,论坛曾在上海和香港举行。本次《财富》全球论坛与会中外代表共800多人,其中有包括77家世界500强企业  相似文献   

16.
从幸福经济学到幸福管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这一期刊登了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和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国华等三人合写的文章《从经济学到幸福学》,值得大家认真一读。 长期以来,经济学的研究一直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即如何增加社会的财富。同样,管理学的研究也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较少的投入来获取更多的财富。这二个学科对于如何增加财富,如何分配财富的研究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深。这些研究的前提是经济学与管理学都是认为增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不出企业家”。上海真的不出企业家吗?中国商界的这一“咒语”,正在被一群新生的上海企业家打破。199g年,携程、盛大创立:2002年,分众、如家创立,在此后的三五年间.这几家由上海人在上海创立的上海企业.迅速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宠儿,成为中国企业界的耀眼明星。同样是“胆小”,同样是“算计”,同样是“崇洋迷外”,为什么这些原先制约上海人创业、诞生企业家群落的“缺点”,却在陈天桥、江南春、梁建章、季琦这些新上海企业家身上,变成了创下大业的“优势”?是企业家的定义变了还是上海人的内在气质变了?四五家企业、七八个新企业家,也许还不足以推翻“上海不出企业家”的咒语,但假如这几个人身上的气质恰好代表了中国商业与全球契合的新方向,那就值得我们认真解读这几个样本了。  相似文献   

18.
周巍 《中国企业家》1999,(10):68-69
上海财富论坛期间.数位中外企业巨子接连两天展开“财富对话”,纵论成功、失败、风险、竞争、财富、员工,思维激荡,激情碰撞,现场有人称之为商界巨人的“思维盛宴”。这里呈现给大家的,只是这场“盛宴”的几盘“主菜”。  相似文献   

19.
周海龙 《经营者》2009,(19):36-37
在寻常巷弄里,一种全新的生意正在席卷着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餐馆、会所、咖啡馆……继这些上海人早已司空见惯的经营方式之后,精品酒店以破竹之势进入上海的老房子。  相似文献   

20.
《上海企业》2011,(9):55-57
探究《上海企业》30年的发展轨迹,改革大潮似乎仍然扑面而来。《上海企业》和着改革的节律,与企业息息相关,与政府紧密联系,与科合作频繁,成为企业的真正的参谋和智囊。要改革的重要时期和重大环节,《上海企业》总能"春江水暖我先知",起到媒体特殊的作用。这里为了回味《上海企业》在80年代改革初期的作用影响,特再次发表3篇当时较有影响的文章,以窥改革初期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