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引言 2009年7月8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08年度全球500强排行榜.2009年的排行榜,是全球金融海啸肆虐后,<财富>第一次对全球企业重排座次,金融海啸对企业沉浮的重要影响通过500强排位可以一览无余.就中国企业的表现而言,除了沙钢,很多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9日,"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在全球正式发布。榜单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今年名列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的第11位,其品牌价值为444.4亿美元,在全球金融企业中处于首位,大幅领先排名第二的金融机构75.6亿美元。这已经是工商银行连续第三年位列该排行榜全球金融业品牌价值第一位,进一步巩固了该行全球金融业第一品牌的市场地位。"  相似文献   

3.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它具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通道;第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4.
洪锦屏 《证券导刊》2012,(45):91-95
金融衍生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5月芝加哥交易所诞生全球第一只金融衍生品——外汇期货合约,此后欧美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发展,并在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当2006年的第一缕阳光揭示新一年开始的时候,全球很多经济学家都和我一样对未来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感到担忧。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加速的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全球经济金融呈现出一系列的失衡: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全球流动性大大加强,使全球真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和金融竞争的加剧,全球面临的能源经济现实问题急需能源金融一体化来解决.石油作为能源产业中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所建立起来的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有效的维护了本国的石油安全.目前,中国石油需求与石油供应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并且在不断扩大,因此,中国在借鉴美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国情,构建自身的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有助于加强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合理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银行界十分看重的英国<银行家>、美国<环球金融>杂志一年一度全球和地区最佳银行排名已经尘埃落定.今年6月份的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出了2000年世界前1000家大银行,今年10月份的<环球金融>杂志评选出了2000年全球及区域性最佳银行,在这两次评选中,中国工商银行均获得较高的荣誉.从评选结果还不难看出,席卷全球银行业的连续不断的合并浪潮正变得越来越强,并且远远超出地域限制.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2008年1月,英国品牌顾问公司Brand Finance与英国<银行家>杂志联合发布了按品牌价值排名的"全球500强金融品牌(Global 500 Financial Brands Index)"报告,对全球最大的32个股票市场的上市金融品牌进行了价值评估与排名.  相似文献   

9.
汇丰银行(HSBC)是老牌国际活跃银行之一,2007年资产规模达2.35万亿美元,在英国权威杂志<银行家>"2008金融品牌500强"排名中名列榜首,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银行品牌.  相似文献   

10.
吉昱文 《中国保险》2008,(10):13-19
2008年必定是全球金融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发端于全球最发达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个又一个过去让我们高山仰止的跨国金融机构轰然倒塌,站在全球金融食物链最顶端的华尔街投资银行,成为这场风暴的中心.没有人清楚,在跨国金融机构中还有多少风险没有引爆,也没有人清楚,这场金融危机将怎样改变全球的金融格局.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金融界还是实体经济,都还需要较长的一个时间从这场金融海啸中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1.
强势金融品牌特征与我国商业银行品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英国杂志2006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品牌五百强"排名中始终保持前十强的八个强势金融品牌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要素、品牌形象、品牌创新、品牌等级和组合、品牌营销沟通活动等,目的是找出强势金融品牌的主要特征,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品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金融格局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尤其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快转型,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化经营与精细化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人想就金融营销、保险营销,企业战略与企业形象、保险监管等方面进行反思. 第一,金融营销反思.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做了大量深入的反思.但有一个方面本人觉得反思得好像还不够,即金融营销是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相似文献   

14.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正在成为威胁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形势下维护自我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评价国际金融学界观点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金融安全的概念.并根据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金融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球经济风云变幻,国际金融市场雾里看花。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世界背后,总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全球经济金融的走势。它就是美联储,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银行监管体系的守夜人。有句戏言道:当美联储发话时,整个世界都在倾听!毋庸讳言,由于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联储的政策走向对于全球经济金融走势和各经济体政策制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该戏言中看出美联储在人们眼中的神秘性,  相似文献   

16.
王晓雷 《金融博览》2007,(12):36-37
英国《银行家》杂志2007年度全球银行1000强的排行榜中,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BAC)一举获得两个全球第一:一是美国银行以910.65亿美元的核心资本,不仅拉开了一直与它资本实力接近的摩根大通(核心资本810.85亿美元)和汇丰控股(核心资本849.37亿美元)的差距,还超越了近10年来连续占据全球银行老大位置的花旗集团(核心资本908.99亿美元),成为全球银行的龙头.尽管全球第一对于一直处于全球银行产业竞争第一方阵的美国银行并不是第一次,但前一次作为全球第一已经是30年以前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7.
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其复杂成因、处置过程及经验教训,仍广泛地引发业界和学界持续的探讨与争辩.迄今,全球已出版了大量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著作,而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Henry M.Paulson,Jr.)所著的(<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是第一本以亲历者和决策者的视角来审视金融海啸的回忆录,为读者回顾金融世界荣辱沉浮、感知全球经济冷暖交替、解读世界经济格局风云变幻提供了真实权威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谭小芬  虞梦微 《金融研究》2021,496(10):22-39
本文从全球42个主要的股票市场指数提取全球股票市场因子,作为全球金融周期的代理变量,考察全球金融周期对跨境资本总流入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全球股票市场因子(全球风险规避和不确定性)上升时,跨境资本流入显著下降;(2)一国处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增速和利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全球金融周期对资本流入的影响会减弱;(3)一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或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全球金融周期对资本流入的影响会越强;(4)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尽管不能完全隔绝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但相比固定汇率制度,可提高一国抵御全球金融周期冲击的能力;(5)美国货币政策冲击是全球金融周期的重要驱动因素,并通过全球金融周期影响跨境资本流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一国应夯实经济基本面、采取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和适当的资本管制措施,以缓解全球金融周期给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郑联盛 《中国金融》2023,(22):20-22
<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是一次承上启下的大会,为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金融活,经济活。金融在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过程中不断强化并拓展资源配置功能,同时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余年中,中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拥有全球第一大银行业、第二大债券市场、第二大股票市场,助力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宋科 《金融博览》2014,(17):28-29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与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是各国货币当局在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与通货膨胀的角力之后,货币稳定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频发又使金融不稳定代替货币不稳定成为政策部门关注的焦点.二是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金融理论相互融合不断催生金融创新与金融革命,从而引发全球金融体系结构大调整.三是牙买加体系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替代,并未有效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缺陷,反而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大背离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