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事的启迪     
故事一 一位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相似文献   

2.
二千多年前的《韩非子·说林上》有一篇寓言。说的是鲁国有一对夫妇,男的会编麻鞋,女的会织绢制帽。两人商量着要去越国谋生。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去了会穷困的。因为越国人赤着脚走路,常披散着头发,你们善于编鞋做帽的专长会“无所用之”,怎么会不穷困呢? 两千年后的西方营销管理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教训。说的  相似文献   

3.
《中外管理》2007,(4):56-56
哲理的故事 鲁国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好学儒家仁义之术另一个儿子爱好军事。好学儒术的那个儿子,用他的儒家思想去游说齐王:齐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叫他做了儿子们的老师。爱好军事的那个儿子到了楚国,用他的法家主张去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叫他担任军事长官。  相似文献   

4.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5.
吃鸡的猫     
《人力资源》2007,(12):76
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擅长捉老鼠的猫。美中不足的是这只猫不仅能捉鼠,而且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于是他的儿子想把这只吃鸡的猫弄走。  相似文献   

6.
最佳状态     
庄子在《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悬挂钟鼓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雕饰着猛兽。他做成的柱子,看见的人都惊讶不已,以为鬼斧神工。鲁侯召见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丝毫  相似文献   

7.
哭泣的微笑     
先说个题外的小故事,甚至算不上故事。一次飞机在上海降落,看到前排一个外国妇女,声色俱厉数落自己带着的一个五、六岁的中国小姑娘。小姑娘用一口伦敦腔辩解,一边啜泣。下飞机没有通道,做机场巴士回空港。我看到那小姑娘走上巴士已经哭成了个泪人儿,起身把坐位让给她。外国妇女说不用谢谢的当儿,我看到小姑娘梨花带雨的脸上忽然绽放笑容,同时向我微微屈膝,然后又吧嗒着眼泪走到外国妇女指定的位置去了。  相似文献   

8.
《经营者》2010,(7)
所谓结果长青,不是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是结果长青的领导风格有个故事,一个人某天去散步,偶遇三个工人在工地砌砖。他便走向第一个工人,问道:你做什么呢?那个人回答道:关你什么事,你瞎了还是怎么了,没看到我正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早一步     
有一个人买了一台摄影机,但那时并无生意可做,于是找他的朋友商量对策。他的朋友便给他出了个点子,让他到幼儿园去把孩子们摄录下来。他真的按朋友的设想去了十几家的幼)L园,拍摄了3000多个孩子的生活录像,编号存档,给每个人送了一张照片,背面留下了通讯地址。十几年后,他的录像带成了抢手货,平均200元一盘。有一个美国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那些珍贵的镜头后一高兴给了他1000美元_这是一个真实而又传奇的故事。你也许会为此拍案叫绝,惊叹不已。其实,成功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能够一马当先,哪怕只比别人早一步,你就会在最终大获…  相似文献   

10.
鲁国人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曾有一段在鲁国做官的经历,后来鲁君派他去治理一个叫单父的地方。赴任前宓子贱担心自己远赴外地做官,假如鲁君听信他人的谗言,使自己不能在单父顺利实行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政治抱负岂不是会落空?因此,他想了一个计策,临行前请求鲁君派两个近吏一同赴任。到单父后,单父的官员都来参见,宓子贱让那两个近吏做记录。近吏写字时宓子贱不断扯其臂肘,字写不好宓子贱就训斥  相似文献   

11.
许永礼 《乡镇论坛》2010,(12):13-13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很贫穷,半间草房,一铺冷炕。冬寒夏炎的。日子过得很可怜。一天,有一个外地商人路过这里,看到他穷困潦倒的样子.便动了怜悯之心。  相似文献   

12.
不才之才     
两千多年前,洞明世事而又懒散无为的庄子,向人们讲了这样一个寓言式的哲理故事:在一片树林子里,凡是长得高大笔直的树,都被人砍了去做梁做栋了,只剩一棵枝杈横生的“散木”,因其不才,以得天年。表面看,这是个教唆人不成材的故事。庄老夫了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当局请他出来做官,他说我宁可做一只在泥塘中拖着尾巴爬的龟,也不愿去受那份儿罪。庄子在当时就已是个有  相似文献   

13.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9,(14):I0110-I0110
鲁隐公是鲁国第十四位国君,《春秋》是以这个不幸的人开始的。在解释《春秋》的文字绝美、故事有趣的《左传》里,他平庸得像一只制作得不成功的木偶。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人 ,年轻时家庭生活贫困 ,靠他一人养家糊口。有一次 ,他到一家电器工厂去谋职 ,他走进这家工厂的人事部 ,向一位负责人说明了来意 ,请求给安排一个哪怕是最低下的工作。这位负责人看到他衣着肮脏 ,又瘦又小 ,觉得很不理想 ,但又不便于直说 ,就找一个理由说 :“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 ,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这本来是个托词 ,没想到一个月后这个人真的来了 ,那位负责人又推说此刻有事 ,过几天再说吧。隔了几天 ,他又来了 ,如此反复多次 ,这位负责人干脆说出了真正的理由 :“你这样脏兮兮的是进不了我们工厂的。”这个人回去后借了一…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个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今后的生活,因为这故事给了这个人启示,即他愿意用新的方法去尝试着改变现状。一本书可以创造一种奇迹,不在于书本身,而在于书的内容,书中所给予人们改变现状的方法,尤其是在危机来临时,怎样应对,这是时人迫切需要的,这亦是“奶酪”之风牵动国人神经的原因。当一切都处于变数之中,如何去寻觅并运用改变旧有的方法,这对于确立  相似文献   

16.
做事如做人     
陈丹凤 《河北企业》2003,(10):40-40
<正> 谈到如何用人,一位房地产企业老总说:"关键是要看一个人做人的能力与做事的能力。"为了阐述这个观点,他讲了三个小故事:一、一个做生产资料的商人乘火车的时候遇到一个50多岁的老伯。他买的是一个底层的卧铺,而老伯是顶层的卧铺。他无意中发现老伯好像不是很方便,就说:"我是不是可以跟你换一个位子,这样你坐在下面可以方便一点。我在上面,我年轻,爬一下,没什么问题。"当时这个老伯很感激。这样交换了位子,双方在旅途简单沟通了一下,就各分东西。几年后的某一天,两个人在北京路上又碰见了。北京路是做生产资料的一条街,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番对话:"哎呦,我们好像是在火车上碰见过,上次你还让床位给我。"你到北京路来干吗?"我是来采购××生产资料的。"真是巧,你要买的正是我经营的产品。"这样,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互相信任的基础,一笔100多万的生意就轻松成交了。  相似文献   

17.
爱的真谛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对情侣结伴去邮寄结婚请柬的路上,车祸夺去了女孩的生命,活下去的那个人从此日日思念对方……这个故事曾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在很长时间里都非常病态地坚信:残缺的爱情才最美丽。  相似文献   

18.
三易牌匾     
解放前,有人在上海开了一个帽子铺,并在门前挂了这样一块牌匾:盛锡福帽商制作并出售帽子收现钱。在征求朋友们的意见时,第一个朋友说,“帽商”二字显得多余,店主就把它去掉了。第二个朋友说:“收现钱”也没有必要,因为谁也不会赊帐买你的帽子。于是,店主也把它去掉了。这样牌匾就变成了:盛锡福制作并出售帽子。店铺开张不久,很快就有顾客提出建议:当一个人买帽子时,并不那么关心是谁制作的,而只看帽子的质量。这样,店主就把“制作并”三个字去掉了。数月之后,当一位顾客看到“盛锡福出售帽子”的牌匾时,又向店主提出:你的…  相似文献   

19.
子贡是孔子门下一个有名气的富家弟子,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籍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出来。按当时鲁国法律规定,若发现有本国人在他国作奴隶,公民只要能出钱赎回,赎金可由国库报销。但子贡自以为不去报销才更显得道德高尚,就当众将“收据”撕毁,并声称自愿承担一切费用,不向国家报销。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轰动。随后子贡回国去见孔子,自以为能得到孔子的赞扬。但孔子听说他回来了,吩咐学生们说:“子贡来了你们要拦住他,从此我不想再见这个人。”  相似文献   

20.
故事一:有一个人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喝,他看到远处的浓雾,以为是水,却又不是。后来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着,而且很清澈。然而,这个人却只是呆呆地望着,并不去喝水。别人感到很奇怪,就问道:“你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么又不喝呢?”这个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说:“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然喝不完,所以我就不去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