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2005年至2012年地级市经济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存在耐久效应,并且对于当期可支配收入存在"过度敏感"。与此同时,实际利率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的总效应为收入效应,而非挤出效应。为了消除耐久品消费对于研究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是否存在习惯形成效应,实证结果不支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存在习惯形成效应,并且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同样收到可支配收入影响以及实际利率的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1993~2010年的数据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和各类型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其他各类型的收入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却没有得以体现。所以在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过程中应从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着手改善收入结构,进而扩大内需,更好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相关理论,选取了四个重要的相关指标,运用经典的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计量分析,从最后结果可以得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扩大居民消费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十二五"规划的首要任务,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扩大国内消费的复杂性。本文建立VAR模型分析,得出政府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截然相反的作用机制,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之间也存在迥异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当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在控制好政府消费支出的同时,引导好城镇居民消费,重点刺激农村居民消费,这对拉动整个国内居民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支出为消费和储蓄两大类,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用,因此,支出结构之间的权衡会影响农村居民获得效用的大小。本文在收入与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对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支出结构的因素,并就扩大消费、促进内需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构建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社保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并不是呈现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因为,在农村社保强度较低的时候,农村社保支出并不会增加农村居民消费,从而使得社会保障支出进入"吉芬陷进";只有当农村社保支出持续增加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农村社保支出对于消费的贡献程度才会发生跃迁,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对于农村社保的消费效应持有较为长远的眼光,持续投入、逐步完善,才能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支出为消费和储蓄两大类,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用,因此,支出结构之间的权衡会影响农村居民获得效用的大小.本文在收入与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对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支出结构的因素,并就扩大消费、促进内需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相关财政政策有关。政府应运用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逐步从以食品为主向多元化的消费支出结构转变,农村居民开始重视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服务类项目的支出。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内地,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及文教、娱乐配套设施的欠缺,新疆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比例还很小,居民消费结构状况对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相关文教、娱乐设施的建设将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合理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ESDA-GIS方法探讨了我国农村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空间相关性;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财政农业支出、财政转移性支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1)财政农业支出由正向不显著逐渐变得显著,呈北高南低的稳定空间格局;(2)财政转移性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呈东高西低的稳定空间格局;(3)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且财政支出刺激农户消费的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品消费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扩大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品的消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公共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关注农村居民消费,尤其是正确分析与科学评价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情况,并进而引导和促进农村居民不断提出消费质量,才能不断扩大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消费理论为指导,从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影响因素、改善对策等方面总结和评述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四川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状况,探讨四川居民消费行为的内在特点和规律,提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选取1993-2012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的相关数据,依据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建立了3个计量经济模型,结合理论和实际对模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持久收入假说及消费函数模型比较符合当前陕西省农村居民的消费实际情况,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2013-2018年陕西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结合分析和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问题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着重从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长短期角度以及区域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三个方面,总结梳理了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研究表明,从短期来看,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从长期来看,农村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长期存在的协整关系抑制了当前消费支出的增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优化当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机制的微观基础出发,运用协整分析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消费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没有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17.
地方财政支出通过生产环节和分配环节两种渠道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本文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及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建立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并通过2000~2011年全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对照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纯收入,地方财政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增长效应显著,转移性支出的消费增长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基于总量和分类支出的视角,从宏观层面对地方政府民生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1998~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民生财政支出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尤其是对以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为主的发展享受性消费的挤入程度要大于以衣食住为主的基本生存性消费;但在民生财政具体分类支出方面影响却存在着差异,即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挤入效应,而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影响微弱。因此,在稳步扩大民生财政支出比重的同时,应注重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等,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总量和分类支出的视角,从宏观层面对地方政府民生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1998~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民生财政支出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尤其是对以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为主的发展享受性消费的挤入程度要大于以衣食住为主的基本生存性消费;但在民生财政具体分类支出方面影响却存在着差异,即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挤入效应,而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影响微弱。因此,在稳步扩大民生财政支出比重的同时,应注重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等,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巨大,扩大内需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对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巨大。通过VAR模型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及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村金融深化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变量变动时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具有较明显的时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由其自身解释,农村金融深化因素在当期和下一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的相对贡献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