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并购是企业外部成长战略中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最快捷的方式。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大型企业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型企业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5,(11)
日趋严峻的收入差距形势已经不断将个人所得税改革推向议事日程,历数我国以往6次个税改革的关注点,"公平"与"效率",尤其是"公平"无法避开的中心议题。税收公平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个人所得税的"公平"问题?面对现实个人所得税改革进程中的"公平之困",如何改善公平、增进公平都是未来个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对我国<劳动合同法>认识的差异主要有是否应该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还是引导劳动关系的稳定化和长期化等三个问题上.认识的差异根源在于,一是法学家更多地是从公平角度分析问题,而经济学家则更多地是从效率角度分析问题;二是法学家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立法的立场,而经济学家可能会关注这个法律的后果;三是我国经济学家与法学家对话的机会比较少.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争议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法律与经济如何适应.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应该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相互碰撞,相互启发.这是建立一个法治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苏吉余 《经济师》2013,(10):125-127
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针对个人不同形式收入实行分类征收,从而实现民生公平的一种"良税"。作为"良税"的个税如何改革以抑制居民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的产生来改善民生,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5.
寻求公平的经济人--相关实验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介绍了相关的经济学实验和实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经济学实验表明经济人也有对公平的偏好,即便减少自身的物质利益,对等情况下的经济人一般也会力图达到一个对等的结果。经济人对公平的偏好,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系,不同社会的人群,对公平的理念表现出不同。这种公平偏好,实验经济学家试图从利益均分和互惠(正面和负面)两方面来解释。  相似文献   

6.
"管理即是处理人的关系".英国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帕金森很久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他道出了企业管理的真谛.不管你是一家一万人以上的大企业,还是只有几个人的小企业;不管你的企业存在着怎样的管理问题,你首先要思考的是人有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7.
并购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速扩张、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果,也是各类企业利用市场经济条件谋取自身发展和获得高额利润的客观需要.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所说:"在美国没有一家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或合并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周然 《新经济》2014,(4):143-14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直深入推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GDP连攀高峰的好形势.继“两会”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美好愿景.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从企业角度讲,收入分配问题直接关乎公平与发展.“我一年收入多少?”往往是职工最关注的话题之一.201 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各行业都在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探索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促进行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9.
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   总被引:88,自引:6,他引:88  
<正> 体制变革的方式问题,是当前制度经济分析和“过渡经济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吸引着世界上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两种基本的改革方式,即“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和“渐进式改革”,究竟孰优孰劣?不同的国家为什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如何解释不同的改革方式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无疑,这些都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重要理论任务。改革方式的问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各种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可能相互支持,也可能相互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当主流经济学不断受到严峻考验之时,实证社会选择理论应运而生.实证社会选择理论从社会实证出发以实验研究的方法确立的"保障底线收入的前提下最大化社会效益平均效用"的底线优先原则得到了经济学家的承认,在罗尔斯的最大社会不利原则与豪尔绍尼的最大社会效用原则之间开辟出一条中间道路.本文主要讨论"理性人"选择中间道路的动机是出于对风险的规避还是人类本身的公平偏好这一问题来为底线优先原则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维护社会公平的行为主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转轨已进行了2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财富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平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社会公平问题也空前地凸现出来.本文通过对社会公平概念的廓清,阐明了我国经济转轨阶段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维护社会公平的行为主体结构,指出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中应当发挥核心作用,第三部门以其优势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两者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战略构想。然而,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不单纯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问题,更涉及"城乡公平、区域公平与时际公平"问题,也涉及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我国宅基地改革的典型试点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宅基地放开流转可能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适用范围小"、"区域不公平"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宅基地指标化"模式,即以权利替代实物,并引进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实现宅基地指标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转。研究表明,"宅基地指标化"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是解决宅基地问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郭超 《经济师》2013,(10):123-124
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营改增"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展开,这必然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产生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税负差异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纷纷集思广益不断探讨寻求公平税负的办法,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理论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冰 《经济问题探索》2001,70(12):44-47
一、企业性质的合约界定 一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成是一个黑箱,也就是说,在传统主流经济学家眼里,企业是一种联接投入产生的装置.至于企业"黑箱"的内部运作和结构并不是传统主流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在现实中,他们在分析组织问题时,通常也忽略组织的运行问题.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开创了企业契约理论的先河,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技术的观点,重新认识了什么是企业这一基本问题,对什么是企业这一基本命题做出了不同解释.在科斯眼里,企业被看成一种制度安排.企业被看成一组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成员之间的合约关系集合,企业仅是一种法律虚构,其实质体现为成员的合约关系上.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及其约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是社会更加公平的"调节阀"、"稳控器"和"安全网",上可利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下可惠民,共享发展成果,激发创造力.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担负着巨大作用.从1995年开始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始终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已任,力争使每一位公民享受公平待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的重要思想.他主张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认为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他强调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中,一定要使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全国人民所共享,防止产生两极分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否定最大化利润不等于从根本上否定利润,如果从根本上否定利润,那么企业便没有存在的必要。由于利润是企业的根本权利,而公平是社会经济伦理的基石,那么公平利润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原则。如果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对于一部分利润的放弃"这一视角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那么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就不是出于更大利润的考虑,而是一种义务,"企业良心"是企业实现这一义务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民生,是当前政府和社会都应重视的焦点.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关注人民最在意、最关心的问题,是推动社会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式,解决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管理有效改革的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把自身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加以概括、归纳和升华,以展示具有鲜明特色的、性格化的企业形象,形成与社会的独特沟通,这就是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产生不可替代的内部凝聚作用和外部感召作用,从而对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发挥稳定持久的、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或许是正处在改革转轨期间的原因,我们还看不出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明确的主体,社会公众对供电企业文化的理解往往至多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这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农民失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民之间享有公平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众多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危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有效实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就业无法保障的背景下,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