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过低,中央和省级政府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财政责任;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分担比例不明确,未能建立规范的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未能对农村义务教育地区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性给予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费税改革后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增强政府义务教育投入的充足性。但受不规范财政体制的约束,体制调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困难和缩小地区间投入差异,经验分析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在规范财政体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摆脱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困境出路在于义务教育财政独立,按照效率、公平和便于管理的原则细划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并使其制度化、法律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过低,中央和省级政府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财政责任;各级政府的教育投资分担比例不明确,未能建立规范的政府问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未能对农村义务教育地区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性给予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由于县级财政的种种困境和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这就要求中央政府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构建"以中央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应加强义务教育的法规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其主要内容包括:合并、简化税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政策,调整农业税政策。要保证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如对乡镇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建立新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增加对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以乡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已逐渐向"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转化。转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解决: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事权和财权统一、明确划分各级财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建立财政资金引导下的多渠道、多角度来源机制、优化管理农村义务教育资金。  相似文献   

7.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困境剖析与机制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特别是2006年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政府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但是新的经费保障机制仍然没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分税制财政体制,制定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均等化基本标准等途径,重塑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本文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主体、客体两个角度,分析了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现状:财政投资为主,市场投资为辅的投资方式;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管理级次过低;对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投资的分配不合理;教育投资的城乡地区差距大。为优化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上的结构,我们必须坚持财政为主体,多渠道义务教育筹资的体制;适当提高财政教育投资的级次;增加义务教育的投资比例;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不平衡发展与政府财政体制现存问题有密切关系,是社会结构转型中制度转型有效支持不足所积累的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四条建议: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均衡化的拨款制度。  相似文献   

10.
农村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应由政府提供的纯公共产品.以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供给现状描述为基础,分析政府供给农村产品不足的制度根源及现实原因,提出应从调整财政支出、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构建"以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并从加强农村教师制度建设、加强对中小学经费的预算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政府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总量投入不足、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和经费投入地区、城乡差别大等。问题的原因在于未能明确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以及现有财政体制的不合理导致的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义务教育应由政府提供且应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资金投入的主要责任。应通过以下几种办法来消除现行财政体制对义务教育的不利影响: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资金投入负主要责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科学合理地设计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其真正起到缩小地区间义务教育财政能力差异的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义务教育资助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建立了财政分权与我国公共服务提供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我国30个省市义务教育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与义务教育的提供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提高财政分权度总体上有利于提高我国义务教育的提供效率,但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财政分权对我国公共义务教育产生了“性别效应”。我国在维持现有“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支出体制的基础上,应利用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开拓县级财政收入源泉、规范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等措施来降低财政分权对部分省份义务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义务教育与农村税费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陷入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因此,改革现行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其主要内容包括合并、简化税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政策,调整农业税政策.要保证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如对乡镇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建立新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增加对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等.  相似文献   

15.
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费改革后,农村办学体制与农村财税体制的矛盾益发显露,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要把农村税费改革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财政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筹资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以及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顺利推进。鉴于此,本文从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划分政府间义务教育事权和筹资责任、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等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完善我国教育财政体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现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6月确立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其本质是使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责任首次由农民分散负担转移为基层政府投入为主。以县为主体制虽可以暂时缓解农村税费改革中义务教育投入的突出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问题。从长远角度分析,必须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即应明确确立以中央、省级为主的体制。  相似文献   

18.
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始于"普九"时代,呈现出债务数额大,负债面广,地区差异大,管理混乱等特点,其消极影响不断暴露,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二元经济结构及财政体制、教育行政主体及学校财务管理、教育经费管理及教育筹资困难等多方面有关。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债务管理,保障偿债资金供给;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财务审计;依法治债,建立有效的债务责任机制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农村经济贫困的重要根源,要改变农村“知识贫困”的面貌,必须从农村义务教育抓起,而教育投入问题始终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用现代公共财政论对农村基础教育这一社会服务化产品进行了公共财政定位,针对现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得出结论:农村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应当由政府财政支出作为保证。只有采取措施,完善政策,切实强化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才会改变目前的弱势状况,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在财政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要使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必须从制度方面人手,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改革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模式,利用“低困家庭救助基金”、“教育券”等多元化工具,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