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革命老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及扶持政策文件的颁布,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等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福建省长汀县紧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招商引资,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推进产业创新和融合,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其幸福感。实践证明,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民为本、科技赋能创新、资源多元融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结合GIS可视化分析,对西部民族县域——江口县的旅游资源特征进行总结及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数量上,江口县旅游资源共有8大主类、22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县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类型全面;在1 021个单体中,自然类与人文类两者比例为1∶0.63,即旅游资源以自然类为主,高等级资源也集中在自然旅游单体上。另外,结构方面,特品级的旅游资源占比仅0.69%,优良级的占比16.16%,普通级的占比高达73.65%,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但相对集中,太平镇资源丰富且等级高,其他各乡镇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兼容,数量上对等分布。江口县旅游资源丰裕且品质高,在民族县域中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旅游资源评价对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2021,41(9):214-224
从多城扩张背景认知城市群地区乡村旅游空间格局演变,从城乡融合视角解析优化调控模式,这既是新时代乡村旅游融合城乡要素的新内容,也是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路。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界定乡村区域,运用空间统计和函数拟合揭示长株潭城市群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格网为单元,对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宜性进行分区,并以其为基础提出城市群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及调控模式。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三市建成区的同步扩张对外围乡村旅游点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空间挤压现象,近城乡村旅游点逐步嵌入所属城市或相邻城市建成区;(2)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呈现从离散到集聚的演进过程,并形成一核独大、多核并存的空间格局;(3)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化调控应采用分区调控和要素调控相结合的调控策略,因地制宜地构建既响应城市增长需要,又促进乡村旅游引导城乡融合的地域模式。 相似文献
4.
选取城镇化速度较快、从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成黔中经济强县、具代表性的贵州省织金县为案例地,基于人口和土地两个方面的5年间城镇化数据,从村—镇—县三级地域研究回流农民工对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县域城镇化过程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①回流农民工是县域城镇化的主体,现阶段具有回城回镇难回村的特点,且存在诸如"中青离家老后回"等第一代农民工群体性特征。②回流农民工对县域城镇化过程有积极的影响,表现为县城大城区和乡镇小镇区的空间外溢效应以及不同乡镇的差异性空间效应,充分反映贵州山地特色城镇化过程,是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县域回流农民工的就地就近城镇化。③行政驱动型、交通驱动型和产业驱动型是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农民工回流与县域城镇化空间效应的三种外溢模式。 相似文献
5.
6.
7.
对县域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有助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施区域差异化的配套机制,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突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文章从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三个维度构建土地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22个县(市、区)2009—201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揭示了湖南省土地利用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湖南省土地利用功能的空间格局逐渐合理,但土地利用功能提升较慢。(2)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对土地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对土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具有显著提升效应;投资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对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提升具有显著积极影响。(3)人口政策抑制了土地社会经济发展功能和农业生产保障功能的提升;财政政策抑制了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6):162-170
以湖南省8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县域尺度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和居住生活等四个功效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功能间交互作用,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从省域视角出发,乡村地区的功能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差别以及空间集聚特征;(2)从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关系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出各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冲突、兼容、协调);(3)根据乡村区域功能与实际功能作用的相关性,将湖南省85个县(市、区)划分为9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域功能,并据此提出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提供参考;(4)乡村区域功能类型与乡村空间聚落布局形态相互影响,因此不同乡村地域功能应与村落布局和形态相协调,以此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和促进地域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部欠发达县域社会办医协同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湖北省麻城市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协同治理主体参与度、客体发展度、机制完善度、对象满意度四个方面测度分析了中部欠发达县域社会办医协同治理的效果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中部欠发达县域社会办医协同治理主体参与程度低,医疗纠纷处理效率有待提高;②中部欠发达县域社会办医机构自身发展不成熟,专业性低,工作人员缺乏规范化培训,软实力与硬实力都不具备与公立医院抗衡的条件;③中部欠发达县域对第三方机制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实际协同治理过程中没有发挥出第三方机制的作用;④中部欠发达县域公众即社会办医协同治理对象需提高医疗文化素养,缩小医疗信息不对称的差距。研究认为,中部欠发达县域应优化社会办医协同治理路径,着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要聚焦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而乡村人才是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在对河南省T县进行实地调查后,结合当地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实际情况,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对策,即加大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宣传力度,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应主动创新授课方式,培育高素质农民应完善课程体系,建立政府、学校、乡村三级培育管理体系,以期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所帮助,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章以闽东福安山区为例,分析了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发现当地存在产业融合缺乏整体统筹,水果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乡村旅游发展粗放,人才缺乏等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各地统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水果产业融合程度;整合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多渠道培育乡村发展新型人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生计空间作为农户生计实践的重要载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空间的优化与重构,不仅是实现其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生活、生产、社交、制度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评价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改善效果,识别影响生计空间质量的关键障碍因子,揭示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安置初期,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改善效果一般,仅有约35%的农户认为生计空间改善效果较好;(2)从不同维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对生活空间的改善效果最佳,社交空间次之,对制度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差;(3)耕作半径扩大、住房面积压缩、社区参与度降低、非农就业不足是制约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4)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具有双刃剑作用,既可促进生计空间向城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也可能致使生计空间向无序化、边缘化和原子化方向发展。最后,针对性提出构建可持续生计空间的优化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职院校涌现出一批基于专业—产业链的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与实践成果。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改革为例,详细介绍电商专业改革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和专业服务产业经济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模式是实现欠发达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实地调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彭泽县生态农业、湖口县生态工业成功实践模式进行解读和归纳,为我国欠发达县域发展生态经济提供经验启示,包括走出生态经济理解误区、利用比较优势选择发展模式、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核心与龙头企业培育与引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河南省为例,从缓冲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组织能力3个维度建立生计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4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比较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生计策略条件下农户生计韧性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4—2018年生计策略选择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中纯农型、务工主导型和工资经营型农户是河南省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2)农户生计韧性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增长速度慢且增幅小,表现为生计资本越稳定,生计韧性指数越高。随着时间的变化,生计韧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内部维度层能力失衡。(3)交通便捷程度、政府扶持、邻里关系、家庭劳动力占比、信息获取、户主受教育程度、教育投入等核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强度各不相同。生计策略的选择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优化农户生计方式对生计韧性的提升具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20.
多维贫困视角下县域旅游扶贫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以云南25个边境县(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扶贫是边境地区扶贫减贫的重要途径与驱动力量。基于多维贫困理论,结合联合国MPI指标体系构建了表征经济、教育、健康和生活四个维度,衡量个人行为能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旅游扶贫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并以云南省边境25个县(市)为研究案例地,采用Bootstrap-DEA模型对其2006—2016年旅游扶贫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ArcGIS空间趋势模块和Tobit模型分别对其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①时间序列上,碎化指数表明边境县(市)旅游扶贫效率在地理空间上经历了"离散—集聚"的发展历程,变异系数表征其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特征。②空间差异上,旅游扶贫效率呈现出"滇东南边境段>滇西南边境段>滇西边境段"的格局特征,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空间惯性特征;空间变化趋势整体上表现出"东高西低,南北两翼低、中间高"的格局态势。③经济基础、产业结构高级化、交通通达性、市场需求规模和政府干预是云南边境地区旅游扶贫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信息化对旅游扶贫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各影响因子在不同边境段存在着影响强度和作用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