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芩 《糖烟酒周刊》2006,(36):36-37
近两年来,传统黄酒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趋势,原来的概念市场正在变成现实的高成长、高盈利市场,消费升级给厂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这一点,从原来并非黄酒传统消费市场的重庆、成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这股黄酒热并没有平稳升温,而是在速热之后又迅速降温了。难道,厂商期待已久的黄酒的春天并没有真正到来?是什么原因阻碍了黄酒市场的消费升温?有业内人士认为,黄酒的消费市场并非不成熟,黄酒企业也为黄酒走出传统市场做好了一切准备,而导致目前这一现状的,是黄酒的价格体系与市场产生了错位——  相似文献   

2.
向外围市场拓展的黄酒,在那些不乏黄酒消费基础的市场上,又将如何发展呢?本文仅以安徽市场为例进行探讨,寻求破题之法。  相似文献   

3.
郭文风 《华糖商情》2001,(22):11-13
黄酒市场曾被人们看作一个近乎静止的市场,其实黄酒作为我国传统酒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大有章可做的。在本刊以前黄酒专题中中国黄酒协会秘书长沈振昌教授发表了题为《黄酒加油》的章,对新世纪黄酒发展策略进行了讨论。在酒类市场的大环境作用下,黄酒市场也发生着变化,但是黄酒怎样才能走出价格竞争误区,并跨出区域内发展的“围栏”呢?本通过和绍兴几家黄酒代表企业共同分析当前黄酒的生产状况、市场形势、发展制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来 《糖烟酒周刊》2007,(29):82-83
现在黄酒企业普遍加紧了对北方市场的开拓力度,这对整个黄酒业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只有通过竞争,特别大家集中对一个区域市场进行投入。会缩短该市场的黄酒消费培育期,促进黄酒流行。其中古越龙山从1998年进入北方市场,至今销售额已经翻了很多番。作为北方市场的开拓者,卉越龙山收获的不仅是销量,还有一些经验和教训。[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贾昌荣 《糖烟酒周刊》2005,(32):B0008-B0009
业内流传这样的说法,“世界的消费支撑点在亚洲,亚洲的消费支撑点在中国,中国的消费支撑点在二三线城市”。随着一线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终端投入费用日益攀升,很多企业开始渠道下沉,把目光聚焦在二三线市场。二三线市场与一线市场存在许多区别,也带来了运作上的不同:经销商的开发不能全部沿用一线市场的方式,如何根据当地市场情况选择经销商呢?二三线市场目标客户的品牌观念相对较弱,在品牌塑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另外,二三线市场的渠道运作、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等都是企业拓市时重点关注的问题。上述难题困扰诸多企业,月度话题栏目组特意邀请多位实战专家来逐一破解。本期安排的是9月话题之一,重点论述如何在二三线市场选择经销商。  相似文献   

6.
依言 《糖烟酒周刊》2006,(8):108-110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黄酒在当地市场处于培育阶段。泰山老王府黄酒运用聚焦策略,进行市场和渠道的层层细分,两个月实现7327.6万元的销售额,在当地市场掀起了一股黄酒消费热潮。  相似文献   

7.
川渝地区是白酒王国.不但名优白酒多产于此,而且善饮白酒之风长盛不衰。而开始突破江浙沪传统区域市场、走向全国的黄酒,却也恰恰先在川渝地区落了地.开了花。从2003年开始,黄酒在川渝地区的产品销量几乎年年翻番,川渝地区成了黄酒外围市场最为成功的范例市场之一。但时至2006年底,一些黄酒企业却开始哀叹黄酒迎来了“倒春寒”。其实.业界对此过于悲观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尾随白酒“逛”了一圈酒店终端之后,黄酒企业开始发现那些“终端”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一方“乐土”。如何找到一种适合黄酒产品自身特点的特色推广方式成为黄酒企业苦苦思考的问题。黄酒产品进行单独推广显然有些势单力孤,那么如何让黄酒产品的饮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如何让黄酒的文化个性深入人心呢?通过与饮食文化的嫁接和整合来给黄酒的文化诉求“加分”成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短信杂坛     
《糖烟酒周刊》2006,(15):5-5
2005年是中国黄酒的“分水岭”。2005年之前,黄酒企业解决的是生存问题,2005年后,黄酒企业解决的是发展问题。2005年。以古越龙山为代表的高端黄酒品牌的快速提升。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中国黄酒品牌发展战略成为黄酒市场发展的关键词。就全国市场而言,2006年品牌导入依旧是黄酒企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朱远征 《网际商务》2004,(11):64-65
在传统的酒类产业中,黄酒是不被关注的行业。随着黄酒企业现代创新营销传播理论的全面导入,同时随着现代消费正在向健康、保健方向发展,新时代的消费化和消费方式赋予了传统黄酒业新的内涵,让沉淀了上千年化的黄酒业焕发出全新的市场活力。中国的黄酒业正在脱下千年长衫,换上新时代的运动装,跑向黄酒业的现代化。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黄酒行业的现状和竞争特征,笔特以浙江善好黄酒为例,试着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近年,“网络制胜,终端为王”几乎成为酒类市场操作的神话!不惜代价垄断旺销酒店,启动消费,带动分销和零售终端销售.从而占领市场,也几乎成为酒类企业市场的操作定律!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以江浙沪为代表的成熟的黄酒市场而言,北京、福建、广东、山东以及西南的成都、重庆等地则可谓是黄酒的半成熟市场。成熟市场已接受了黄酒的各类品种,市场竞争特别是品牌竞争基本上已经成形。而半成熟市场中部分地区消费也较成熟,但是大部分地区仍接近于空白。我们认为,成熟市场固然有一些可借鉴的东西,但在黄酒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半成熟市场上黄酒的拓展与竞争更具参考价值。因为从那些地方,我们或许可以更容易体会与洞察黄酒市场发展的艰辛与潮流。  相似文献   

13.
准确地讲,黄酒属于小众人群消费产品,其市场操作模式必须要与其特点相符合。但是当前黄酒企业在区外拓展上过于盲目.总是期望高投人大产出,单纯追求规模而忽略效益,这是导致黄酒行业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湖南酒市高达200亿的消费容量令众多酒种和品牌垂涎,黄酒这个新兴“淘金者”也难以抵挡它的诱惑。目前,从各品牌市场现状以及整体市场发展态势看,湖南黄酒市场已开始步入战略调整阶段,调整成为湖南黄酒市场的主旋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暑期市场是一个特殊性的市场,它的消费量大,爆破力强。是企业销量增长的好时机。按理说,学生是没有多少消费能力的,因为他们的收入有限。同时。又处在消费时期。实际上,看学生市场不能看这个群体有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并不能说明他们不能消费,相反。他们的消费能力反而是最大的,他们没有收入。但是可以带动有收入人群为他们提供消费资金,真正有收入的人群把消费都花在了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16.
吴宁 《糖烟酒周刊》2005,(46):38-39
本期入市先锋调查的是浙江省会杭州。杭州并不是白酒消费的传统城市,女儿红、塔牌、会稽山等黄酒产品是当地居民消费的首选。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部分白酒消费,外来务工人员是低档白酒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日渐发展,红酒在当地市场出现了上升趋势,在一些市场替代了部分白酒消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终端市场上.买断之风盛行。从品种上,由白酒扩展到红洒、啤酒、黄酒;从地域上,由南方蔓延到北方。一些厂商利用资本的力量.在终端以这种方式.打压竞争对手,迅速开辟自己的疆土.由于操作方式简单.效果明显,所以在大家喊精酒店买断不挣钱时.还都乐此不疲地掏钱买店.  相似文献   

18.
《糖烟酒周刊》2006,(26):14-14
黄酒产业习惯按地域分为江浙黄酒(主要是指绍兴黄酒,在此简称为绍兴黄酒)和海派黄酒两大主流派系,之外区域的黄酒产品统称为边缘产区黄酒,包括山东、安徽、福建等产地。从目前的形势看,绍兴黄酒凭借悠久的历史,占据规模和品牌的优势。而且近两年向外扩张的速度比较快,形成了以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等几个领先品牌为主导的绍兴军团。海派黄酒主要以上海绝对领导品牌和酒以及近来兴起的石库门等几个品牌为主,从产品口感、运作手法上自成一派。边缘产区的黄酒企业规模虽然不大,数量却不少,它们大多是区域性的地方品牌。尽管从企业规模来看,绍兴黄酒企业的品牌意识比较强,而且已经成就了几个行业领先品牌,它们未来成功的几率更大,而另两个派系以地方市场为主,规模实力相对较弱。但是在目前整个国内黄酒市场尚没有形成成熟消费气候的情况下,存同是传统老品牌企业的前提下,从一定意义上讲,三个派系之间的市场机会可以说是平等的,市场依然存在很大变数。因此,我们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水平上,请业内人士分析一下各自的特点和面临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糖烟酒周刊》2006,(18):54-54
成都黄酒终端竞争价码攀升,黄酒-商两牌现象增加,河北黄酒市场布局概况,南通市场抢先导入酒店潜力可期,成都商家建议黄酒增加大小包装,月山、戈力二度合作,啤酒业再起波澜,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策略全面启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三家企业均是区域产品、区域市场、客户较少、流通为主、无专业营销团队,一上来就是大投入、大市场、大渠道。盲目开发全国市场,强推现代终端,那点儿家底能经得起多久的折腾呢?个人认为.以上三家企业主要输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选择问题。迅速扩张全国市场。资源和服务无法匹配.管理失控;二是渠道选择问题。终端是无底的黑洞。经营终端不是一蹴而就的。昂贵的进场费用不说。没有服务和推广而达成的销量保证,三个月就被淘汰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