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今年上半年,广西的洋酒消费突然热起来,用南宁刘经理的话说就是经销商都在想尽办法寻找洋酒。从产品来看,威士忌和伏特加受到最多人的追捧,瑞典的伏特加市场表现不错;从品牌来看。芝华士运作广西市场较早,在消费者中认知度最高。马谛氏虽然开拓市场较晚,但张学友的形象代言、酒吧网点的巨幅广告以及在夜场搞的一些活动,把握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理,前景不错;从渠道来看,洋酒消费热潮最早从酒吧兴起,随之遍布包括KTV、夜总会等在内的其他夜场,同时对餐饮渠道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从价位来看,因为有夜场消费的背景,所以广西市场上的洋酒主流价位集中在每瓶200到400元之间。  相似文献   

2.
《糖烟酒周刊》2005,(8):38-38
洋酒关税降了三成、洋酒进口多了七成,但是上海酒店和专卖店里的洋酒价格却不降反升。记者从上海海关获悉,2004年。在洋酒关税猛降的背景下,上海迎来了洋酒进口的黄金年,轩尼诗、人头马和马爹利大量入沪,全年上海进口洋酒1.5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七成。  相似文献   

3.
正国外的洋酒收藏市场已经成熟,收藏比例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我国的洋酒收藏还处于起步阶段,从长远来看升值空间还很大洋酒不仅仅有葡萄酒、威士忌、白兰地,香槟、朗姆、金酒、伏特加都是洋酒中的名品,各具特色,各有各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4.
阿罗 《糖烟酒周刊》2007,(10):48-50
如果说以前我们还可以把洋酒作为一个竞争层面之外的样本,予以研究学习开阔思路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则需要把洋酒作为一个重量级竞争对手认真对待了。洋酒的快速发展态势表明,国产白酒、葡萄酒和洋酒的直接竞争和互相渗透正在开始。从洋酒发展最好的广东市场看,不仅仅是以威士忌为主的洋酒在夜场大出风头,在国产酒的根据地餐饮渠道,干邑的销售也已日益普及,已经在中高端市场直接威胁到了白酒和葡萄酒的发展。原来行业内关注的白酒和国产葡萄酒互相渗透的局面正在演变为白酒、葡萄酒和洋酒的三方演义,洋酒作为后起力量正越来越强大。除了餐饮渠道之外,在各类流通渠道,洋酒礼盒的热销也在不断蚕食国产酒的市场。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从全国范围看,洋酒的渗透速度在加快,渗透范围正越来越大,许多二线城市的洋酒销售也在快速的增长。而从更深层面来看,洋酒的发展不仅体现出洋酒在针对新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群体的营销取得了成功。也体现出洋酒所引导的品牌文化正在被新一代酒类消费群体所认同。在关系未来前途的新兴消费群体的争夺中,洋酒正成为国产酒的有力竞争对手。 本文以洋酒市场操作的相关调研和分析为主要内容,以寻找洋酒营销理念与国产白酒和葡萄酒的区别为目标,以广东市场为样本,力图向您全面展示一个正在加快发展的洋酒世界,以对正在征战的国产酒商有所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朱浪 《糖烟酒周刊》2007,(10):53-54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发达地区.广东是烈性洋酒登陆中国大陆的第一站和销售重镇。据估计.广东省饮料酒年销售额达180个亿。其中广州占到50个亿,洋酒占其中20%左右的份额。代理帝亚吉欧添宝威士忌的深圳银基贸易广州负责人吴秉刚告诉记者。2006年烈性洋酒中三大酒种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在广东市场份额都呈现上升趋势。普通消费者可能根据威士忌上升较快得出白兰地(干邑)没有增长的结论.其实白兰地、伏特加等酒种的增长速度也不慢。只不过没有威士忌增长得显眼而已。  相似文献   

6.
孙群  张梦麒 《国际市场》2006,(11):11-12
烈性酒.法、英两国占上海口岸进口八成以上 随着洋酒最忠实消费群体——外籍人士和海归人员的逐年增多,以及追求时尚和格调的人士对洋酒的兴趣越来越浓,洋酒文化在社会上越来越得到认同,洋酒消费在中国市场有了巨大的上升空间,上海更是以国际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和海派文化背景而备受国际洋酒集团的青睐和关注,备品牌洋酒商纷纷将上海作为其抢占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7.
姚叶 《糖烟酒周刊》2007,(10):61-62
有人认为,是芝华士在品牌理念和终端营销上的巨大成功造就了中国洋酒市场的威士忌消费热潮,这种说法一点都不过分。芝华士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成长性,这一切都与芝华士在高端给予消费者奢侈的品牌联想、在营销上又融入中国市场的现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洋酒在天津的消费表现不像北京、上海那么火。天津的洋酒无论是从进口情况还是消费情况来看,都表现的不太均衡。在进口方面,以散装酒为主,瓶装葡萄酒较少;消费方面表现在200元左右价位的洋酒市场火热。600元甚至千元以上的洋酒主要用于一些外事活动的商务宴请等,百元以下和200~500元的洋酒市场不太景气。洋酒的主要走货渠道仍然集中在夜场,但天津市场上促销和价格对洋酒走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内市场上的洋酒主要分为三大种群:以芝华士、杰克&;#183;丹尼为代表的威士忌种群,包括皇家礼炮、棼格兰的格兰菲迪、尊尼获加的黑方、红方、以及登喜路、白马、麦卡伦等;以人头马等为代表的白兰地种群.还包括为大众所熟知的马爹利、轩尼诗,部分法国干邑产品;还有就是伏特加种群.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有瑞典伏特加、俄罗斯伏特加等c当然还有些朗姆酒、金酒等.因为量比较小.本文不予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雷 《糖烟酒周刊》2007,(33):54-55
洋酒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杰克·丹尼新包装的田纳西威士忌即将上市,这不由得让我们对其再次充满了期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北方洋酒消费比较集中的城市,青岛的消费表现不像北京、上海那么火。青岛的洋酒无论是从进口情况还是消费情况来看,都表现的不太均衡。在进口方面,以散装酒为主,瓶装葡萄酒较少;消费方面价位在200元左右的洋酒市场火热,600元甚至干元以上的洋酒主要用于一些外事活动的商务宴请等,百元以下和300-500元的洋酒市场不太景气。洋酒的主要走货渠道仍然集中在夜场,但青岛市场上促销和价格对洋酒走量起到重要的作用。餐饮终端、商超等作为洋酒走货的副渠道表现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范震 《商界名家》2006,(1):112-112
“空瓶子”是成都档次较高的一个夜总会,几年前,啤酒还是这里绝对的主打产品,如今,大多数顾客将杯中之物换成了不折不扣的洋酒,而在数十种洋酒里,上量的只有几种,其中,芝华士威士忌就占了60%的份额。2004年,芝华士在“空瓶子”的单店月销量一度高达7500多瓶,  相似文献   

13.
纵观洋酒在中国的发展,大体上是一种由点及面的轨迹。当然,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适应市场的一种策略。从区域上看。洋酒先是从广东、福建一带开始拓展市场。这两个区域属于开放较早的城市,且对外交流比较多,所谓得风气之先。而从渠道上看,洋酒先是高消费开始做起,随后夜场兴起,洋酒进入夜场。  相似文献   

14.
高永 《糖烟酒周刊》2007,(22):54-56
作为上海英昂企业咨询的董事长。郭金龙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做过洋酒的营销,此后又开始对啤酒及白酒进行理论研究。郭金龙先生认为,要谈白酒文化。必须要将文化、品牌及产品三种要素结合起来讨论。在此基础上,郭先生还从文化的角度对行业内各种现象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尊邸是完全围绕苏格兰威士忌文化体验的实体空间——在酒类销售中,这种"home模式"是比较少见的。苏格兰威士忌盛名远扬,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去高地亲身体验一番,怎样才能让更多人体会到完整的威士忌文化呢?帝亚吉欧(世界最大的洋酒集团)大中华区市场总监Mark Edwards说,那我们就把它带来中国吧。  相似文献   

16.
《糖烟酒周刊》2006,(40):64-67
帝亚吉欧与保乐力加——世界两大洋酒巨头,中国——个深不可测的洋酒市场。再加上杰克&;#183;丹尼、绝对伏特加等国际名牌的涌入,请强互相碰撞,竞争已成为必然。为了占据中国洋酒市场的老大地位,两大洋酒巨头近两年的竞争空前激烈,其他洋酒品牌为了分取一杯羹,也乘虚而入,虎视眈眈,渠道、价格、品牌……而北京、上海、深圳作为中国的重点城市,则成为它们的战略要地。Fact-Finding不畏艰难,深入“前沿阵地”以及“周边战场”对大概情况进行了侦查摸底。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三得利公司创建于1899年,1923年三得利在京都郊外开设威士忌原酒厂,写下了日本洋酒史的第一页。上海三得利啤酒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其产品之所以在激烈竞争的上海市场上一炮打响、一枝独秀,除酿造用水取自238米深处的水源,选用优质的麦芽、大米、啤酒花为原料,加之引进日本三得利先进的酵母培养  相似文献   

18.
市场     
《糖烟酒周刊》2006,(29):71-72
照片放于酒中 婚宴市场再出新品,洋酒冲击福建红酒格局,法国葡萄酒上海拓市,江西红酒六分天下有望被打破,新疆市场新品上市忙,华南市场洋酒追根溯源,浏阳河喜洋洋石家庄郊县铺货忙,口子窖大连餐饮市场畅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浙江宁波是洋酒风潮最突出的市场之一,与福建厦门并列成为洋酒公司除省会城市之外的两大重点地级市场。这里几乎是洋酒在中国的一个缩影。据估计,在宁波酒吧中洋酒消费比例占到80%,KTV中洋酒消费比例占到60%。当前宁波市场上表现突出的洋酒品牌主要为芝华士、黑方、轩尼诗和人头马。[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瑶筝 《糖烟酒周刊》2007,(10):63-63
洋酒目前在广东市场销售氛围日渐浓厚,发展进一步加快。国产白酒、红酒的经销商都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他们担心洋酒的未来发展会否和国产酒类产生激烈的交锋。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广东酒类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唐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