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县乡财政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乡财政,问题和矛盾日趋显露。其主要表现是:财政增收的难度加大,财政收入增长趋缓;财政保工资发放的压力越来越大,拖欠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财政可调控财力较小,对经济建设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财政包袱和负债逐年增加,已远远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财政风险日益加大,严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县乡财政体制主要是以分税制为基础,实行分级分灶吃饭体制,存在财政级次过多、管理成本过大、资金效益不高和事权级次不清等弊端。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乡财政承担的事权负担相对过重,乡镇间财力差距较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迫切需要从县乡财政体制上予以根本解决,促进县域内乡镇间共同协调发展。本文仅对现行中央省市财政体制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财政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县乡财政困难虽然有所缓解,但政府职能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县乡政府支出责任上存在着“缺位”与“越位”并存,支出责任划分不够合理,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制约了县乡财政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和财政职能的发挥。因此,只有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支出责任,理顺财权与事权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基本方向、以预算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已经深入开展。财政既是经济基础,又属于上层建筑。财政改革势必会影响政府行政方式和机制的变革。如何以财政改革为杠杆,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来引导构建公共行政体制,促进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我们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一、欠发达地区财政存在的问题从公共财政与公共行政的视角来审视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1.拮据的财政现状是政府职能“缺位”的直接原因。欠发达地区拮据的财政特征十分明显。一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财政收入驶进了快速增长的轨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有的县乡财政已经到了难以运转的地步。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试从困难特点、成因及应采取的对策三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部门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乡财县管乡用"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问题,江苏省盱眙县财政部门通过两年多实践和摸索,在乡镇财政体制调整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县乡财政体制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调整。前三次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与上级财政体制接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对江苏苏北地区进行走访发现,除部分经济发达县乡外,大部分县乡财政已步入困境,有的已难以为继,保吃饭已成为县乡财政的当务之急,财政运行进入关键时期。并有重点的对部分县乡作了些剖析。 一、农业基础的低水平,制约县乡财政的壮大 首先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脆弱。除个别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略有起色外,大部分农村还是小农式耕种,机械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扬和粮价的持续走低,收入下降,在一些地区学生交不起学费,结婚盖不起新房的事并不鲜见;小河无水大河干,没有农民腰包的丰鼓,哪有县乡财政的有余呢?  相似文献   

8.
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我国财政收入驶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有的县乡财政己经到了难以运转的地步。主要问题是: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赤字面广额大。近几年来,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虽然也有较大的发展,但财政总量不大、余地较小,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而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  相似文献   

9.
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县乡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县乡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的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县乡财政困难与日俱增,收支矛盾相当突出。虽然上级对基层各类转移支付趋于增加,但县乡财政闲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县乡财政基本支出保障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10.
实施分税制财税体制以来,县乡财政基层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收支管理日趋规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证政府职能实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县乡财政运行的难度越来越大,问题和矛盾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县乡财源萎缩,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财权与事权分离;税收虚增漏收.支出使用低效;乡镇财政包袱和财政风险加剧,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此,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有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目前基层财政的困难和原因,积极探索县乡财政脱困的对策与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一)加强财政研究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做到站得高看得远,进一步增强预见性。 财政是社会经济的综合反映,我们加强财政研究町以从宏观的高度,全面地分析认识问题,避免一些单纯的财政观念,更好地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比如说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上,正是在许许多多同志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省厅党组提出了实行“五奖一补一调整”的方案,目的就是要增强基层的财政实力,核心内容是支持县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上下协凋、东西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一、取消农业税对县乡财政的影响。(一)对县乡财政收入结构的影响。首先,对乡镇财政收入冲击较大。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把乡镇“三提五统”纳入农业税附加的范畴,乡镇财政收入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三部分:一是农业四税,这是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地税收入,包括地方工商税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这部分收入占乡镇财政收入比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共设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其中县乡财政直接关系着基层政权职能的发挥和各项政策的落实。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县乡财政出现了“一低双高”现象(即低收入、高支出、高负债),严重地阻碍了县乡经济的发展。这不但关系到县乡财政的振兴和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还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全。因此,如何使财政困难县乡尽快走出财政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县乡两级财政是国家的基层财政,肩负着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造福一方人民的重任,同时对国家宏观调控,振兴经济起着奠基石的重要作用。一个地方的经济财政状况如何,不仅与该地区的资源、财源有关,还与当地不同时期的县乡财政体制密切相关,在此浅谈一下我对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防范和化解县乡财政风险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财政经济领域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引发财政风险的因素越来越多,威胁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县乡两级财政中表现尤为突出,如不及早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防范,后果将不堪设想。本文拟就如何防范和化解县乡镇财政风险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我省出台了《关于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规范县乡财政体制的两种模式。即对于财政收入规模较大、自有财力相对宽裕的乡镇实行“相对规范的分税制”体制模式。对多数非农产业聚集度低的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体制模式。目前85个县(市)开展了“相对规范的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两种体制模式的试点工作。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不但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而且使乡镇公用经费标准和支出保障水平大幅提升。还增强了乡镇公共服务能力。改革成效初步显现,但改革试点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凌挥明 《广东财政》2003,(12):66-67
广东省委张德江书记国庆期间在梅州考察时指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欠发达地区建设小康社会,主要出路就是发展县域经济。为贯彻张德江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财政部门应积极进行财政改革,创建“三大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欠发达地区农行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吕立桂随着商业化经营力度的逐步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提高信资产质量,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一、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的问题(一)不良贷款占用居高,安全性差。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  相似文献   

19.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来看,减免农业税对中央财政收入基本没有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2002年这一比例只有15%,全国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合计只有420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不足5%,占中央财政收入约4%。农业税收入的主体在县乡一级。农业税本身不同于国税、地税,主要是县乡两级的税收,无论是取消农业特产税还是取消农业税,对县乡财政的影响肯定存在,而目前的义务教育主要是由县和乡来提供的。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大形势下,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城市与农村差距越来越大.可以说在全国大范围的地区、县乡财政持续出现严重入不敷出,相当一部分县市都面临着严重的公共财政问题。县乡政府普遍面临的公共财政困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关注农村、关注县乡、就是关注中国的发展.请看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专家的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