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以2013年辽宁省新民市和大洼县358个种粮农户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Logit模型对种粮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家庭务农人口数、平均在家务农时间、人均种粮收入等都会对种粮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晓燕  苏昕 《农业经济问题》2012,(8):102-108,112
目前兼业种粮户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种植主体。比较效益低是兼业农户选择"粗放种粮、少种粮、抛荒不种粮"的直接诱因。土地托管服务可以帮助兼业农户种粮,在提高兼业户种粮净收益的同时,更为农户腾出时间务工增加收入,"种粮+务工"的总收益增加,兼业农户在务工的同时会选择请人继续种粮、种好粮。为提高土地托管服务能力,必须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能不变;必须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让利于民;必须选好龙头企业;加大政府扶持。  相似文献   

3.
种粮大户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种植效率及拉动地方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利用调查研究方法,对广东省种粮大户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东省大户经营耕地面积规模普遍在3.3~6.6hm~2,经营方式有4种类型,大户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区间。在这基础上对广东省种粮大户发展情况及意愿表达进行分析,认为广东省种粮大户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生产融资困难、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及土地流转受阻等诸多问题,并提出应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贷款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增加抗风险能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大户素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促进广东省种粮大户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广东省粮食生产,保证地区粮食安全及相似省份粮食生产都具有现实和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作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依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至今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弊端日益显现,农民种粮收入难以实现有效增长。[目的]为了达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小城镇建设等目的。[方法]通过选取产粮大县公主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不同土地经营规模下的种粮成本及利润水平进行比较,并运用c-D生产函数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从种植成本来看,5~20hm~2中等经营规模投入的综合成本低于5hm~2以下小规模和20hm~2以上大规模经营;从利润来看,5~20hm~2中等经营规模无论是自有承包地还是转包地所获得的每667m~2平均利润均高于小规模和大规模的经营规模。[结论]公主岭市农户土地经营面积为5~20hm~2的中规模优于其他土地经营规模。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对农户种粮收入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证实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民种粮收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提出推进公主岭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我国农地"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是否会影响对土地的投资,进而影响土壤肥力?故客观评价当前农地流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显得迫切而重要。[方法]利用2015年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4省种粮大户家庭特征和农地肥力数据,并与2007年测土配方数据作比对,分析两期土壤肥力的变化;进而深入分析了农地流转对转入地土壤肥力的影响;最后从有机肥施用的角度,探讨了种粮大户改善土壤肥力的行为。[结果] 4省样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没有因为流转而出现下降,反而整体上得到了提升:家庭层面,大户两块地(自有地与转入地)的肥力差异呈现随经营时间的增加而缩小的趋势(年均缩小0. 21g/kg),且规模越大自有地与转入地的肥力差异越小(规模每增加1hm~2,差异将缩小0. 045g/kg);有机肥施用上,大户在转入地上的有机肥施用概率也并没有显著低于其自有地。[结论]在近10年,农地流转并未造成4省样本地区农地肥力出现恶化,且规模经营有利于农地肥力的改善,大户不会对转入地歧视。据此,提出引导农地合理流转、激励耕地保护型投资和发挥大户模范带头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金山区共有26349户粮农,种粮面积达2R5万多亩,政府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后,扩大承包一定规模的粮田。现在种植粮食作物30亩以上的粮农有991户,其中有69家种粮生产合作社。国家实行扶农惠农政策后,加强了对种粮农户的多种补贴,全区粮农共获粮食直补资金5116万元,加上农资直补2229万多元,其中还有中央财政直接补贴的1638.9万元。7000多万元装入金山农民钱袋子。这些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让粮农直接得到了实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5年江西省种粮大户种粮效益非价格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种粮大户种粮效益与粮食经营规模、机收面积和家庭人数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种粮农户的文化水平、性别、年龄等因素相关性不强。这一结果说明当前农村农业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农业投入中劳动力的替代效应逐渐下降;同时,这也是当前政府在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与引导的结果,说明当前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政策是有效的。即推动粮食主产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和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主产区的良种补贴和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补贴,有利于种粮大户种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物化水平,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在不同文化水平的粮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最新的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16年和2017年两期数据,考察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规模农户种粮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无论是纯粮食种植户还是粮食为主种植户,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皆显著扩大了规模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第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主要是通过促进规模农户转入更多土地来扩大粮食生产,对农户的种植结构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农业补贴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加大对农地经营者的补贴支持可成为解决当前农地流转不畅、促进规模经营、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土地经营规模是长期影响种粮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选取西华县种粮农户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不同土地经营规模下的种粮成本和利润进行比较,并运用C-D生产函数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种植成本的角度分析得出1-10 hm2的综合成本低于1 hm2以下的小规模以及10 hm2以上的大规模;从种粮利润来看,1-10 hm2中等规模经营,无论是自有承包地还是转包地所获得的利润都高于小规模和大规模;西华县种粮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在1-10 hm2收益高于其他规模,最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论证出土地经营规模对种粮农户收入有促进作用,从而提出积极促进土地有效流转、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家庭农场以及种粮大户的规范培养等政策。  相似文献   

10.
<正>近来去几个粮食生产大县探访,和一些种粮大户聊起农业补贴的事儿。对于每亩地100多元的农业补贴,他们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来觉得随着打工等收入的提高,这点儿钱虽然不是大数,但觉得国家还惦记着他们,心里挺热乎;二来按照现行政策,不管他们流转了多少土地种粮,只有自家的承包地可以享受补贴,其他的都由被流转户领取,大户们的种粮积极性已经很难通过补贴来调动。这些心态当前在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演变,以期为新时期如何从整体上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分析了1978—2018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的演变特征及三大主粮(玉米、稻谷和小麦)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贡献变化趋势。基于省域尺度,对31个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空间分异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全局G系数分析了省域粮食单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1978—1985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整体呈现递减的趋势,由于单产的大幅提升,总产量持续增长。1986—1999年种植面积相对波动较小,由于单产的不稳定导致总产量波动较大。2000—2003年随着种植面积的短暂降低,粮食产量也整体呈降低趋势,这个阶段单产水平也不稳定。2004—2017年由于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共同作用,粮食产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2018年相对2017年,粮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仍处于高产水平。玉米对产量的贡献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主粮。(2)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08—2018年各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北京、天津等10个(市、区)的种植面积降低幅度均在30%以上,其他地区或是面积扩大或是变化较小。相对种植面积,大部分省(市、区)的产量增加比例较大,尤其是主产区。(3)全国各地区粮食单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粮食主产区较明显,空间布局变化较小。全国省域粮食单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结论]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水平,仍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山东是经济发达的产粮大省,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在山东的试点对全国其它地区具有示范作用与借鉴意义。文章基于山东361户农户调查数据资料,首先考察"农户科学储粮专项"试点背景下农户2010~2012连续3年的小麦与玉米年末存量、储存方式、储藏损失、储粮目的及储存效果,然后对农户科学储粮技术的认知、采用及其效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运用Logistic模型深入探究影响农户科学储粮技术采用意愿的个人及家庭特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近3年来粮食储量稳定,主要储粮方式是袋装与缸装,损耗来源于鼠害、虫害及霉菌;科学储粮技术效果明显,但普及率低;大多数农户具有技术采用意愿;家庭人口学特征与粮食生产、消费和储备情况及农户对技术的了解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技术采用意愿。主要政策建议与启示为:扩大试点范围,开发不同技术满足各类农户需求,并探索适当的补贴机制、构建技术服务体系,融"科学储粮工程"于新农村建设及农业服务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关键在抓大县促大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概况了湖南省产粮大县和大户的总体情况,分析了产粮大县和大户面临的诸多困惑,如粮食大县难改财政穷县的窘迫境地,成本剧增使大户对扩大经营规划望而却步等,提出稳定粮食生产要在抓大县促大户上做文章,即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健全产粮大县大户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辽宁省种粮大户的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探究种粮大户信贷约束程度及农地抵押贷款对其影响。研究发现,辽宁省种粮大户的信贷约束程度为70.69%,其中开展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种粮大户的信贷约束程度为62.74%,而未开展试点地区信贷约束程度为74.78%。计量结果显示,农地抵押贷款的开展对种粮大户信贷约束程度影响显著,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开展农地抵押贷款地区的种粮大户受到信贷约束的程度要比未开展地区低12.31%。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县域的吉林省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与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充分了解其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对于指导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与GIS方法,对吉林省1980~2012年30多年来粮食生产及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集中度高;近3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向好,面积、总产、单产均表现为增加趋势;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水稻、大豆为辅的生产格局。在空间布局上,过去30多年来,玉米主要种植区以长春与四平市为中心向西北与东南扩展;水稻主要种植区从中部向西北扩展与从东南向西北转移的趋势。大豆主产区有向东北部聚拢的趋势;基于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水稻播种面积仍有小幅增长的空间,大豆播种面积可能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地区为白城市与松原市,玉米播种面积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全国及各省40年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状况,提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研究方法:根据粮食生产的S型曲线,分4种类型分别对各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有部分省属于粮食主产区,应引起高度重视;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低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仍在不断增加。研究结论: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但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的减少是刚性的;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保障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以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水稻主产区江西省北部的南昌、九江、上饶等市辖区为研究区,研究近10年种粮大户耕地承包规模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与2011年相比,2021年耕地承包规模显著增加,种粮大户数量由6 298户增加到26 781户,耕地承包面积由138.2万亩增加为462.91万亩,耕地的大户承包率由10.94%提升至28.85%,但种粮大户的户均耕地承包面积由219.43亩减少为172.85亩。(2)Theil指数由2011年0.831 2下降至2021年0.610 7,表明研究区耕地承包规模的空间异质性显著,但空间异质性显著下降。(3)种粮大户的耕地承包规模呈现以鄱阳湖平原的高高集聚和两翼山地丘陵农业区低低集聚为主的空间集聚特征。(4)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乡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等是种粮大户耕地承包规模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双因子交互作用能够更好地解释承包规模的空间分异。研究结论:在政府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背景下,种粮大户的耕地承包规模受自然环境、农业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等要素的共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生产要素配置视角,研究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作用路径,并进行理论分析。方法 文章利用2012—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全国固定观察点的3 255份农户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其次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方向及作用强度,并利用IV-2SLS方法处理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定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结果 农户借贷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存在借贷行为的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比未存在借贷行为的农户高0.017。除此之外,农户党员身份、农业技术培训、家庭非农劳动力人数以及加入合作社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都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家庭劳动力人数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农户利用借贷资金改善生产要素配置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业种植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经营两个重要着力点对农业种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利用2003—2017年中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种植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了在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对各甘蔗主产区技术进步以及规模化经营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我国以及广东、广西的甘蔗生产效率呈下降的趋势,海南和云南则呈上升的趋势;技术进步是提升广东和云南甘蔗种植业生产效率的直接因素,而对广西和海南甘蔗种植业生产效率贡献最大的是规模化经营;近年来,广东、广西的甘蔗种植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出现技术衰退;广东、广西和海南3地的甘蔗规模化经营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尤其是广东和海南地区。[结论]我国及各甘蔗主产区应根据农业种植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因地制宜为首要原则,重视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同步改进的同时,更应注重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水稻规模种植户持续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稻规模种植户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何扶持和稳定规模种植户的持续种植粮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浙江省145户水稻规模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水稻规模种植户的持续种植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单位面积平均土地租金和粮食生产总投入对持续种植意愿呈反向影响,粮食销售收入和田地质量提升的投入对持续种植意愿呈正向影响。高额的土地租金和不断增长的粮食生产投入,使得粮食生产收益不断下降,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而言,不得不选择消极的种植意愿;与此同时,较高的销售收入能带来较高的生产收益,使得规模种植户更愿意继续种植,而田地质量提升能带来较高的产出率,规模种植户对持续种植也将更有信心。[结论]据此提出降低水稻种植成本、稳定粮农正常收益、规范土地市场、引导农户提高田地投入等政策建议来稳定和激励水稻规模种植户持续种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