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海岛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我国12个海岛县产业经济与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我国海岛地区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而海岛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限制了海岛产业结构的调整.海岛优势资源的内在驱动、海岛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等内在需求以及陆域产业转移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海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提升.海岛地区要综合考虑海岛产业发展优势和约束条件,优化发展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海岛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合理选择海岛主导产业,优化海岛产业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北京市民委认定的116个少数民族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12个区县、54个乡镇,对其中人均劳动所得低于万元的低收入民族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产业结构等进行分析,明确了北京少数民族村低收入问题的本质原因及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北京山区交通干线通达性很强,山区的环境优势和生态功能凸现,生态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实施力度较大,因而,偏远的自然环境不是限制低收入民族村发展的关键因子。人力资本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使得社会分工发展缓慢,是北京少数民族村收入低下的原因。如何快捷、有效地解决北京市18个民族村的低收入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民族村、村民等多方力量,加大定向扶助;同时,把农民组织起来,促进集体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人力资本效用;充分利用好偏远山区丰厚的生态资产,发展市民参与的农业休闲产业,增强农民自身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北京少数民族村发展实力。  相似文献   

3.
吕莎莎 《山西农经》2022,(5):112-114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的特点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部分。实地调研发现,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产业发展存在产业规划不明确、人力资本不足、发展资金短缺、信息技术运用不够等问题,提出围绕民族村寨特色科学规划,人力资本“输血”与“造血”,监督专项资金使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信息基础建设,构建信息化平台等措施,以期为大理州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了安吉竹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安吉县竹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以了解安吉竹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第二、三产业推动了安吉竹产业发展,但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旅游服务业滞后等问题。同时,提出了提高经营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服务水平等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推动安吉的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北泉镇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北泉镇产业结构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即“稳定一产,做大二产,调强三产”。  相似文献   

6.
2015年,德州被定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本文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发展德州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培育多种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推进农业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企业,打造"德州产"品牌特色;建设具有独特的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园区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发展德州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模式——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色小镇作为特色产业、地域文化、环境优美和配套完善的综合体,是一种可持续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对优化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空间资源配置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推进作用。文章从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背景出发,梳理了全国及大同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指出大同市在产业结构、开发建设、政策支撑、思想意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大同市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六大原则、做到六个结合、培育八种特色模式,以期能为推动大同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等方面给予有益启发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须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策略有深度认识。文章在分析兵团产业结构现状基础上,指出兵团产业结构仍处于二产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一产结构单一、二产发展基础薄弱、三产规模偏小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等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深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回归分析法和成分数据预测模型,对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了渔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预测了我国渔业发展的方向。研究表明:渔业一、二、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分别会带动0.17%、0.43%、0.35%的总产值增长率,并且通过预测知,我国渔业二三产业的比重与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持平,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应注重渔业产业专业化分工,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休闲渔业的发展、三大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兵团上市公司规模发展与兵团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因果影响,选取兵团二、三产的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时间序列数据和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时间序列,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产业结构调整与上市公司发展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上市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而非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文章主要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投入不合理,基础设施仍待完善;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保工作跟进不力;季节性过强,经营方式亟需优化;发展缺乏认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政策和法规不完善,缺乏整体的规划管理等问题。同时提出实施整体规划;提升农民的参与度;紧随政策,多方合作;实施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原则与对策。结合实际相应提出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开发,实现乡村旅游深化发展;加强资源保护,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旅游保障体系;转变观念,加深认识等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互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文章以河南省为例,在对其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农村建设与第一产业的融合互动存在农用地非农化、农产品市场发展不完善、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互动存在产业链条短、缺乏规模企业带动、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存在消费带动能力不足、经营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最后,分别从加强土地管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深化农产品市场改革、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建设典型示范性农村工业基地,延伸工业链条,强化生产技术等方面以及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创新运营形式等方面为新农村建设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具有其特殊的背景,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村庄建设的经验,有效推进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建设,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供给,对持续推进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加快乡村转型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政策落脚点。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曲县为例,对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的现有条件进行系统分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探究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方向和路径问题,对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文章采用了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Arc GIS分析法。[结果]县域村庄分布的交通和河流指向明显,呈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村庄逐渐呈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了旅游带动型、畜牧带动型、农牧结合型和综合型等多种类型的村庄;随着藏区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序推进,以及异地搬迁、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中存在着传统牧业生产与牧民定居不适宜,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有效供给不足,村庄文化服务供给错位和缺位明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村庄发展的供给侧指向: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应以"补短板、降成本"为主线,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养殖,不断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推进村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村庄发展基础;通过调整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供给方向和结构,增强村庄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补齐村庄发展短板;通过构建以村民需求为前提、以多元主体供给为手段的村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提高村庄文化供给效率和质量。通过实施村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该文结合生态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的伊犁河谷地区的农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等方法,借助现代管理技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科学规划原则和政府服务原则,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重点推进绿色种植业、绿色设施农业、绿色畜牧业、绿色林业、绿色旅游观光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绿色保鲜储运业支柱产业,将伊犁河谷建设成为我国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基地,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推动伊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新时期北京农业"服务保障、科技示范、生态建设"新定位为宗旨,紧密围绕房山区"一城一区"战略目标和三、二、一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密切结合房山区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及科技人文等实际,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纳法及案例研究法等,较为系统地总结分析了房山区实施沟域经济以来在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支撑及加强宣传推介等方面的典型做法与取得的主要成效。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新形势下房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才保障较为薄弱、产业水平还需提升及统筹集成亟待加强等方面存在的发展瓶颈与制约因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沟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元化投融资策略、加强产业链设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房山区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础。如何协调和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合理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已成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以怀柔区宝山镇为例,论述了适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了宝山镇观光休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指出了其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合理规划、挖掘新增长点、创新旅游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强化人才培训等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同类型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林业产业关联和结构升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市投入产出表和北京市林业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产业关联指标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ore结构变化值法,分析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三大产业与林业产业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北京市林业产业停留在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2007—2016年,北京市林业三大产业发生较大的结构性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渐趋于稳定。针对北京市林业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应当继续推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林下经济;其次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更有必要加大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三、一、二"转变;最后要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增强林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大学城建设涉及所在区域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影响当地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大学城以集约方式汇集高等教育资源,提高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大学城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计划性、目的性较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区域协调程度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建设成本与区域发展等因素,大学城选址越来越倾向于城市边缘区。贵州省主要高校集中分布于贵阳市城市边缘地带花溪区,即花溪大学城,包括高校聚集区、科技创业园区、配套服务综合区三大片区。[方法]该研究以花溪大学城为例,通过构建大学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运用基于模糊数学统计分析的关联度计算方法,分析了二者的协调关系,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结果]结果显示,近4年花溪大学城常住人口年消费总额、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额、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额3项指标,与全区生产总值年增加值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区第二产业年增加值、第三产业年增加值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花溪大学城与全区各指标间的关联系数平均值为0.858,协调性很高。基于投资乘数效应、产业结构定律、钻石模型等区域经济理论,分析认为花溪大学城对花溪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竞争力提高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结论]研究区地貌属典型喀斯特山地,未来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大学城建设用地规模大,建筑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位置距贵阳市区较远,往返交通不便等。结论认为,大学城规划建设应因地制宜,通过打造以文化教育产业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综合体,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促进花溪大学城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研究影响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驱动因子,为青岛市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技术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贡献率分析影响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主要因素。[结果]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一直处于升级的状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以代表绝大部分信息,第一主成分与X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乡村人口)、X4(农业产值)、X6(农村恩格尔系数)、X7(工业生产总值)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第二主成分与X3(农用机械总动力)、X5(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经济发展因素和农业人口因素是影响青岛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主要驱动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增加固定资产的投入,重点整治农村污染和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促进青岛市美丽乡村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