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理化分析1.溶解氧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有直接的影响,在溶氧较缺乏的水中,鱼类对饵料利用率低,体质减弱,溶氧低到接近每升水含1mg氧时,家鱼就会发生浮头现象,如果短时间内溶氧不增加并逐渐减少,鱼类就会窒息而死亡,溶氧过多,过饱和,则又会使鱼苗和鱼种患一种气泡病。2.酸碱度饲养的家鱼对池水酸碱度虽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但以p H7-8.5为  相似文献   

2.
<正>氧气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俗话说养鱼有两怕,一怕鱼病死,二怕鱼泛塘。泛塘的突发性往往比鱼病短得多、危害更大,素有"忽穷"之称。主要养殖鱼类在生长季节迅速生长需溶氧在4-5mg/L以上,在温度等环境条件适宜下鱼类摄食量大,生长快,饵料利用率高,当溶氧量在2mg/L时,鱼不爱吃食,如鲤鱼在溶氧3-6mg/L时比0.5-2mg/L时饵料率增加1倍,当溶氧低于2mg/L时,鱼类开始浮头,低于1mg/L时即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草鱼为四大家鱼之一,占有很大的消费量。它常在水草肥美处栖息,属中下层鱼类。最适生长温度20—30℃。当水温高于32℃或低于15℃时,吃食减少,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喜欢生存在溶氧丰富、水质清新处。当水中的溶氧低于2mg/L时,尽管水温很好,但食欲也减退;溶氧低于1mg/L时不吃食,开始缺氧浮头;0.9mg/L时死亡。因此,草鱼网箱应设置在流水畅通、水质清瘦、水质纯净  相似文献   

4.
水体中某种气体过饱和,都可引起水产动物患气泡病,越幼小的个体对其越敏感,因此鱼类气泡病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尤其对鱼类幼苗危害最大,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80%以上,甚至全部死光,较大个体亦有患气泡病的,但较少见。如水温300c左右时,水中含量达14.2mg/L(饱和度190%),体长0.9-1.0cm的鱼苗发生气泡病,而体长1.4-1.5cm的鱼苗,含氧量达24.5mg/L(饱和度326%)时才发生气泡病。因此可以说,气泡病是鱼类苗种培育的主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鳃的发病率很高,当鱼鳃患病影响鱼类的正常呼吸,鱼体会通过自身调节提高呼吸运动节律来弥补病鳃气体交换的不足,当鳃的气体交换量降低到不能维持生命活动需要时,鱼类就会发生窒息死亡。因此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笔者经过多年养殖实践和观察,对如何在日常养殖生产中观察鱼鳃情况识别鱼病,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给广大养殖户一个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水中三毛金藻大量繁殖,产生大量鱼毒素、细胞毒素、溶血毒素、神经毒素等,引起鱼类及用鳃呼吸的动物中毒死亡。三毛金藻适于繁衍的生态条件是:盐度0.9‰~10.88℃,硬度5.36mmol/L-64.65mmol/L,碱度1.776mmol/L-10.80mmol/L,  相似文献   

7.
要从“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方面入手。试举例说明如下:一、水水中的溶氧量,直接影响养殖对象对饲料的利用(包括摄食率和转化率)。研究表明,鱼类在溶氧3.0mg/L时的饲料系数,要比4.0mg/L的增加一倍,在溶氧达到5mg/L的时候,饲料系数继续下降。以异育银鲫为例:采用80∶20池塘精养优质鱼模式,亩放银鲫2100尾,搭配滤食性鱼类每亩300尾,投喂颗粒饲料,最终收获鱼产品中的80%来自优质鱼,20%来自服务性鱼类(鲢、鳙等)该养殖模式的关键是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溶氧量:1、高标准建塘改塘;2、使用增氧机械设施,及时加注新水;3、利用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通过实践积累,就秋季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动物发生浮头、"泛塘"等现象总结出几点原因与防治举措。鱼类和其它动物一样,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体征,水中没有足够的溶解氧,养殖鱼类便不能存活,且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鱼在不同季节对氧气的要求各不相同。当水体中的溶氧量降低到不能满足养殖鱼类的生理需求时,养殖动物就会感到呼吸困难,继而浮于水面呼吸,用口吸取氧气,这种现象称为"浮头"。在精养高产的养殖池塘中,水产养殖动物放养密  相似文献   

9.
<正> 鱼池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和经济效益。尤其在夏、秋两季,水质的调节是鱼池日常管理的关键。1、保持池水丰富的溶氧。池水的溶氧一般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否则鱼摄食量会减少,生长缓慢,饲料的利用率会降低。保持池水丰富的溶氧量,一是每10天要加注一次新水,换水量占池水的1/4,这样可增加溶氧和补充某些缺乏的营养元素,冲淡水中的有毒物质和有机质;二是机械增氧,促进池水对流,散发水中的有毒气体,有效增加水中的溶氧含量,加速鱼类的摄食生长。但要注意开动增氧机坚  相似文献   

10.
青虾不耐低氧,其耗氧率与窒息点都高于淡水养殖鱼类,如“四大家鱼”的窒息点为0.6—0.3mg/L,而成体雌虾的窒息点为1.12mg/L,故鱼池中缺氧时,青虾总是比鱼先浮头和先死亡,而青虾的幼体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饵.浮游生物则主要通过施肥来培养,养虾池施肥又增加了耗氧因子,因此调控水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鱼类和其它动物一样,其生存生长都需要氧气,且不同种类、不同鱼龄及在不同季节对氧的要求都各不相同。鱼生活在水中,水体中含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与生长。当水中含氧量低于其最底限时,就会引起鱼类窒息死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泛塘"。青、草、鲢、鳙通常在水中含氧1mg/L时开始浮头,低至0.4-0.6mg/L时就会窒息死亡;鲤、鲫鱼的窒息范围在0.1-0.4mg/L,比四大家鱼要稍低一些。缺氧"泛塘"的情况主要发生在静止的水体中,特别是高温季节更易发生,尤以池塘见多。  相似文献   

12.
一、微囊藻包括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28℃—32℃)和碱性较重(pH值8—9.5)的水中,因此多在夏、秋季旺发。当在1升水中有50万个群体以上时,水中溶氧往往不敷其需要,而会自身大量死亡。藻体死亡后,向水中释放大量毒素,对鱼类生长非常不利,甚至毒死鱼类。  相似文献   

13.
<正>鱼类生活在水中,鳃是鱼类适应水中呼吸的特殊器官,鱼体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主要由鳃来完成。水体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鳃若发生病变鱼类则呼吸不畅,这必然会影响其正常代谢和生长。当鱼的  相似文献   

14.
<正> 暑夏期间,高产鱼塘往往会出现溶氧不足,如鱼类浮向溶氧较多的水面呼吸,随后又消失,这是正常的;如鱼类浮头由局部转向满池,由受惊即下沉发展到受惊不下沉时,这就不正常了。此时如不急救,就会造成鱼类窒息而大批死亡,俗称之“泛塘”或“泛池”。一、引起缺氧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夏秋气压低造成水中溶氧量相对降低。2、池水底层水温高于表层,引起上下池水对流,池底部分腐殖质随之翻起,消耗池  相似文献   

15.
<正> 鱼类是靠吸取溶解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的,当水体中溶氧充足时,鱼类摄食旺盛,生长增快,饵料系数降低,反之,则会引起生长困难,乃至浮头和死鱼。增加水中溶氧的方法常用的有生物增氧法、化学增氧法和机械增氧法。“富强牌”负压式增氧机即为机械增氧,我们对其增氧效果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16.
<正> 鱼类越冬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就北方地区鱼类的越冬管理,谈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定期检查鱼池及水质情况。主要是检查水中溶氧变化,若溶氧低于3mg/L时,应采取增氧措施。无测氧条件的,可以靠观水色判断水质好坏,正常时水呈蓝绿色。另外,还要经常检查鱼池是否漏水,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相似文献   

17.
<正>水产品越冬池塘水中溶解氧含量高低,是由越冬池塘的底质、水质、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以及数量、水位的变化、越冬水产品的密度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当越冬池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低时,我们要采取以下几点急救措施:一、打冰眼,使用增氧剂每亩越冬池塘冰面平均打直径两米的冰眼6-8个,每亩池塘根据检测水质中溶解氧的含量,确定使用增氧剂的多少,直至水中溶解氧达到5mg/L左右时,暂停使  相似文献   

18.
一、亲鱼培育 加州鲈生活在水体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植物丛中,有占地习性。要求水中溶氧1.5mg/L以上.且适温范围广,在水温1℃-36℃范围内均能生存.10℃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水温为20℃-30℃。加州鲈是肉食性鱼类,摄食性强.食量大,喜捕食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人工养殖可授喂切碎的小杂鱼,经人工驯食后也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其性成熟一般为二龄鱼,每年2月-7月产卵,4月为盛产期。在加州鲈繁殖前,必须加强亲鱼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生物学特性: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于水质清新,具有砂砾的河道中上游。适宜水温12℃-18℃,最适水温15℃-17℃。虹鳟鱼性喜高溶氧条件,水中溶氧在7mg/L以上时方能正常生长,低于4.3mg/L 出现浮头,甚至死亡。pH 值最适范围6.5—6.8。虹鳟鱼食性较广,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摄  相似文献   

20.
鱼类靠鳃吸入水中的溶氧,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因此鳃的发病率比较高。常见的鱼类鳃病有六种类型,生产中要注意分别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