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我国30个省份1998~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 利用VAR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人口、经济、产业城镇化因素对水资源消耗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水资源消耗受到自身的冲击作用最大, 省份的人口、经济城镇化程度高, 则对水资源消耗有负向冲击作用, 反之有正向冲击作用, 大部分省份的产业城镇化对水资源消耗均有正向冲击作用, 只有少数省份有负向冲击作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对水资源消耗都有负向影响, 东北地区影响最大; 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产业城镇化均对水资源消耗产生正向影响, 其中东北地区的经济城镇化影响最大, 中部地区产业城镇化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30个地区1995~2010年的GDP、资本、劳动力、能源和碳排放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碳生产率模型,对我国30个地区、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全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最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三林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0,(8):30-35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最近在各省区节能主管部门座谈会上透露,节能减排将作为重大专项规划列入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除现有的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外,还将新增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对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规划,将涵盖具体目标、实现途径、保证措 相似文献
4.
与DEA框架下“综合能源效率”相比,将资本、劳动等非能源投入要素固定,仅仅缩减能源投入的单纯的能源效率更科学、更符合经济发展实际.本文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比较分析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未考虑非期望产出、考虑非期望产出以及同时考虑非期望产出和环境管制的单纯的能源效率.研究发现我国能源效率存在区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明显高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在环境管制情况下,不同区域的能源效率的改进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中西部地区的改善程度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为因地制宜的制定能源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 2007~2016 年中国物流产业省级面板数据, 运用DEA 与 Malmquist 指数模型测算区域物流效率及改善程度, 分析其差异性特征及演变动因; 通过区域物流效率收敛性研究, 探求区域物流效率均衡发展规律及路径。 研究表明, 物流效率整体水平为 0.683, 区域物流效率差别显著; 进一步分析显示, 技术进步成为物流效率提升的核心动力; 全国及区域物流效率存在阶段性 σ 收敛与 β 收敛, 控制变量在区域物流效率收敛过程中作用不尽相同。 据此, 本文从体制改革、 技术推广、 区域合作、 政府引导、 信息共享五方面提出改善区域物流效率、 促进物流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能源消费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文以2002~2012年中国28个省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驱动力为研究对象,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获得了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规律,揭示了全国及6大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驱动力及其差异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全国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呈现三阶段特征,28个省市可以分为4种类型,技术进步是驱动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核心力量,其对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提升驱动作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1999~201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首先运用DEA模型对中国环境规制的绩效进行了测算,继而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规制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2000~2011年间,全国样本的环境规制绩效虽有波动,但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后,增长趋势趋于稳定;就区域和省际层面而言,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面板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环境规制绩效的因素较多,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促进环境规制绩效提高的积极因素,而环保力度和受教育水平则不利于规制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10.
区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构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并借鉴菲尔德两部门模型和EBA 模型, 采用2006 ~2015 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分别针对我国总体情况、 中西部地区和各省份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互联网普及率、 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资产比等指标, 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技术市场交易额、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行业平均工资的正向影响也十分明显, 而居民消费指数、 工业治理污染完成投资的影响则为负; 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指数、 地方财政收入、 行业平均工资和工业污染完成投资情况比较重要, 中部地区的居民消费指数、 互联网普及率和地方财政收入作用效果更明显, 而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指数、 地方财政收入、 行业平均工资的正向作用基本均衡。 本文针对不同省市的特点, 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提高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1.
对1997~2012年中国分省域碳排放的数据进行详细测算,发现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能源结构碳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为突出。通过检验发现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是最优的。结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优势创新产业集群,推广清洁技术的利用,改善以煤炭为主不合理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并充分考虑区域间的集聚效应,在碳减排活动中充分加强区域协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快速攀升,较大地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进程。本文对我国不同省份城镇居民直接碳排放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Moran's I指数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碳排放的空间聚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直接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聚集模式主要为“HH”模式和“LL”模式;居民直接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本期排放与上期排放密切相关;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是主要的驱动因素,而用能技术则可以抑制碳排放;居民直接碳排放与收入水平呈典型的EKC关系,但尚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曲线拐点。基于上述,简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信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1996—2005年中国各地区信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信息制造业的TFP的平均增长率为8.6%,其中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TFP增长存在显著差异,且技术效率存在收敛趋势;人力资本、工业化、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比重是拉动TFP增长的显著因素,而企业平均规模和聚集效应则对其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1996~2010年影响全国省域人均碳排放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聚群效应;人均产出、对外贸易、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指标与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人口密度、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等指标表现出的更多是抑制碳排放的作用。建议: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走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进"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5.
16.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与低碳利用之间关系,二氧化碳减排面临巨大压力。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及本身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意义远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探讨实现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提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可能的路径,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红力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2,28(12):52-54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悬浮物微粒、原油及其它有机难容污染物逐渐堵塞孔隙,导致近井地带渗透率降低。为减少外来液侵袭造成近井地带冷伤害,近井地带清堵是现有绝大多数油、水井措施工艺的主要手段。根据沈阳采油厂原油物性及二氧化碳超临界液体特性研究出一套复合酸解堵技术。 相似文献
18.
纪明辉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3,(11):58-62
在中国服务业发展增速较快的同时,伴随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日趋严重。1993年-2010年,全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省际差距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在高位又略有下降的过程。Theil指数对服务业发展差异来源的分析显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对全国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很小,中国服务业发展差异主要来源于省际差异。落后地区要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应在以下方面努力: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强人才培训和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加大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对山西省1997~2008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对山西省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53.14%,其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37.1%,紧随其后的依次是,产业结构效应为11.39%,人口规模效应为0.1%,能源结构效应为-1.5%。因此,目前山西省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效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20.
基于苏浙沪地区199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出苏浙沪地区总的碳排放及单位GDP碳排放,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横向分析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业碳排放强度及行业产出份额对苏浙沪地区整个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情况,纵向比较国民经济六大部门的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江浙沪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逐步减少,碳排放的增速与GDP增速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抑制了CO2的排放,尤其工业部门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