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卫东 《金融论坛》2003,8(2):50-55
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组织经营网点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尽管到目前为止 ,以数量规模扩张为主的金融发展阶段已经结束 ,但其对经济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发展经验 ,调整经营网点发展战略 ,确定具有区域经济特征的网点经营发展模式 ,是一种制度变迁和对金融制度、政策的“公共选择”过程 ,对于西部地区金融组织经营网点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本文考察了西部金融组织经营网点的演变与发展 ,回顾了西方国家金融组织经营网点变化的进程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金融组织经营网点发展战略调整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组织模式单一,企业带动能力弱,政府过度推动或推动不当,龙头公司与农户矛盾冲突大等问题,制约了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既有全国普遍性问题,也有区域特殊性问题。针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殊问题,应加快工业化步伐,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实施弹性扶持政策,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促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向高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和经营战略转型,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组织构架和网点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改革重心已向市县分支机构下移,商业银行机构改革面临重要的转折期。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国有商业银行市县分支机构网点的定位和建设问题成为摆在金融改革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全球经济金融竞争的激烈程度看,还是从世界各国金融企业经营模式的演变过程看,金融企业经营模式的选择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金融经营模式的演变及我国金融企业经营模式的演变过程,比较分业与混业的优劣;找出混业经营的有力依据;然后结合我国金融企业实际,提出了五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融业宜逐步开展混业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宇 《济南金融》2006,(11):37-39
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认为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制度,只有与本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金融制度,且随着经济、政治、法律的变化而调整。通过分析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得出我国金融业应加快金融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混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6.
周俊才 《甘肃金融》2008,(12):30-33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和经营战略转型,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组织构架和网点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改革重心已向市县分支机构下移,商业银行机构改革面临重要的转折期.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银行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国有商业银行市县分支机构网点的定位和建设问题,成为摆在金融改革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甘肃定西实际情况出发,就金融改革的效应和存在的问题用科学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行股份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如何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对西部分行如何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国家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制度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即分业型和全能型经营制度。从两者的特点看,互有优劣,从发展过程看,也不是一成不变。199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当时实施分业经营更多是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相当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助长了投机风气和股市泡沫,金融秩序混乱,潜伏着金融和经济动荡等风险,因而在当时市场法规欠完善、监管体系不充分、投资者不够成熟,尤其是金融机构的市场独立主体地位尚未明确,专业银行正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各种有效的市场经营机制尚未建立的状况下,分业经营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从长期发展看,分业经营的隐患很大,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国际化接轨,全能型模式的发展战略将是我国新世纪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经营模式的对比分析,认为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的好制度,只有与本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金融制度,且随着经济、政治、法律的变化而调整.通过分析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得出我国金融业应加快金融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混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城乡金融二元化问题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和信贷资源不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商业银行责无旁贷。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对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和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向与金融监管模式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混业经营将成为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在这样国际背景下,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入世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金融监管模式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伴随者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2001年,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金融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落实中央银行的监管要求,积极支持地方政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着手实施经营结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路径与经营模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乡金融二元化问题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和信贷资源严重不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商业银行责无旁贷.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对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和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的发展模式、经营思路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多次变化、升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居民家庭财富的积累和金融消费需求迅速攀升,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银行业因这些变化而面对的市场竞争愈显激烈,传统上片面追求"大而全",粗放式、外延型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道路越走越窄,发展战略急需调整。本文探讨了在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如何推进经营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与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城乡金融二元化问题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和信贷资源不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商业银行责无旁贷.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对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和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苏州是江苏省经济、政治、教育的中心城市。过去的30年,苏州商贸业呈跨越式发展。近年来,苏州市的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度、高质量的运行态势。人口、商业网点的数量以及服务业的定位发展,决定了服务业的金融需求旺盛。我行应根据当地经济结构的特点调整经营战略,将服务业作为业务经营的重要领域,从客户战略角度来谋划布局,抢抓先机,根据服务业的行业特点来设计金融产品和提高服务业客户的市场占比。  相似文献   

17.
综合化经营作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是国内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中国商业银行积极实践综合化经营提供了必要和可能。金融控股公司是综合化经营的重要形式,相对于全能银行和母子公司制银行两种方式更具有相对优势,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8.
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虽然如此,德国也经历了一个金融制度的变迁和完善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德国能够坚持混业经营制度的重要原因在于具备了一套高效而且适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 ,也是调整银行信贷结构 ,促进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机。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 ,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有效地支持西部大开发。一、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确保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资金是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之一 ,解决西部资金问题除充分利用国家财政与税收政策外 ,还要有效发挥金融的作用。农行要积极组织资金 ,调整信贷结构 ,增加对优势产业和优良企业的信贷扶持。对部分有发展前景的国有亏损企业 ,农行可发放适度的封闭贷款 ,并派驻厂…  相似文献   

20.
农行实施网点转型应坚持“效益、效率、服务”原则,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一、优化网点资源配置。一是加快营业网点整合力度,结合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从加快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调整网点设置,对低效网点和重复建设的网点进行撤并,进一步优化网点结构,降低营业成本,提高网点的经营效益和点均、人均盈利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