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上海质量》2012,(12):72
11月26日,苏浙沪三地20多位市(区)长们在江苏无锡共同签署《长三角市(区)长无锡宣言》,这是该区域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推进一体化进程的首份合作宣言。宣言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是长三角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主要任务。在协作方面,建立长三角区域城市间服务业发展合作机制,统筹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衔接重大设施建设,协商城市间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转型升级是长三角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增速放缓,平均增速低于全国但略高于京津冀,而核心城市上海在两区域中平均增速最低。在创新投入方面,长三角整体优势明显,各省市均衡性优于京津冀;在创新产出方面,长三角新产品和专利绝对规模优势突出,但专利创新质量较低。长三角创新成果国际竞争优势较弱,在创新投入产出效果方面,基本没有优势可言。因此,长三角重点要做好规划制定、创新体系和产业化创新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核心城市引领等方面的工作,巧借"微笑曲线"和"武藏曲线"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正确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浙江省宁波市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一)规划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总体思路宁波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规划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建设能源、原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产业立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按照“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基础先行、滚动发展”的要求,立足于系统整合,着眼于扩容提升,构建大交…  相似文献   

4.
《宁波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策略研究》:本文沿用长三角主体16个城市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参照,分析了宁波在其中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同时进一步剖析了宁波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宁波发展模式的选择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无锡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创业和奋斗,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先进行列。进入”二次创业”和”十一五”发展新阶段,新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加快建设长三角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争当全市”两个确保“排头兵,到2009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华侨城布局长三角的重要管理平台,华侨城华东集团牢牢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秉承“文化营城、生态营城”理念,立足上海,放眼华东,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为重点发展区域,布局16座城市,覆盖长三角一体化规划重点城市一半以上,在长三角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勇立潮头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近年来,华侨城华东集团始终坚持立足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国家战略部署,发挥文旅运营和产城综合开发优势,持续打造行业综合性标杆项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了央企担当、贡献了华侨城力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网络治理理论出发,以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科学数据为对象,分析建立长三角科学数据共享机制时采用网络治理模式的优势,结合当前共享机制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无锡装备制造业基础良好、产品齐全,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无锡应抓住装备制造业发展机遇,努力提升品牌和产业效能.文章通过分析制造业现状,并结合无锡实际,提出"做强龙头装备业,完善配套服务业,深化校企深度融合"等举措,为无锡装备制造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累了二十五年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果,长江三角洲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群圈已见雏形,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移动,加速了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梯度转移,长三角成为新兴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加入到国际化竞争之中,受到世界的瞩日。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全面主动接轨上海,构筑环杭州湾经济区,打造长江三角洲“金南翼”,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杭州市委市政府抓住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契机,对杭州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区位熵对长三角26个地级市装备制造业进行测度,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2005—2012年的数据,以长三角26个地级市为样本,通过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长三角26个地级市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总体而言,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集聚水平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就比较优势而言,省会城市(包括上海)在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就整个长三角而言,装备制造业就业人数总体处于“东多西少”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金石 《物流科技》2012,(4):39-45
从第四方物流的概念入手,对长三角的物流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找到长三角地区发展第四方物流的方向与方法。随着跨国企业在长三角纷纷落户,长三角与国际经济的合作越发紧密,从某种程度上说,长三角区域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代表了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而物流行业又同区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长三角物流行业与国际接轨具有紧迫性。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看,长三角必须要将第四方物流作为重点领域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2.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在地理上与苏浙沪发达地区无缝对接,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了安徽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作出了推进东向发展,加速回归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论文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分层次、分时序融入长三角的模式,探讨了"东向发展"的安徽省域城镇发展总体战略,并对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以城市群为核心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持续推进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其实质是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合理有序流动,以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这是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探索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最大程度地改善民生的发展性逻辑.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制造企业将自主创新战略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地位,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长三角区域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存在一些问题,但长三角制造业更有很多技术后发优势,建立在内生性技术创新努力的基础的优势,可以通过技术后发优势突破外部条件障碍,充分利用技术后发优势以解决问题,促进长三角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特征、路径与实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区位、资源等相对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在经济增长不断受到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长三角地区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文对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路径选择,提出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16.
以北海市为增长极: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增长极发展模式在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经济圈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应.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广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SWOI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北海市的信息产业现状,进一步对北海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产业的核心增长极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建设广西北部湾信息产业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全球功能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应从三个方面提升功能:一是核心城市上海的高端国际化功能,二是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的深度一体化功能,三是长三角城市群向长江下游延伸的空间拓展功能。三个功能的提升互为关联,开拓长三角城市群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卢园 《价值工程》2014,(7):22-23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三大引擎,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是中国最有可能建成全球巨型城市区、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可以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珠三角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政府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政策,但政策实施效果与政府愿望相差甚远。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对现有制造业就地进行产业升级而不是急于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在将制造业从产业链底端向高端升级的同时,充分利用香港等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向珠三角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开辟道路,同时为珠三角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显要,交通设施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等特点,其物流优势显现。与其他经济圈不同,长三角以民营企业居多。而企业性质不同,对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不同的。笔者结合长三角物流行业特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长三角高职类物流人才核心竞争力,为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