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取得的各项资产,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地确定其入账价值。按照谨慎性原则以及资产确认标准,定期或者至少于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固定资产同企业其他资产一样,当固定资产期末账面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2.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资产计提,计提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3.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解释,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如果资产已经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固定资严减值准备。而如何确定可收回金额,准则和制度都只是给出了计量原则,即以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中和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作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资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究竟如何确定销售净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准则避而未谈,这造成了会计实务中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企业借此进行利润操纵。鉴于此。笔者根据资产评估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销售净价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应试人员理解和掌握本大纲内容,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和运用各项资产发生减值的判定原则以及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的方法;分析、判断所确定的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及计提或转回各项减值准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和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基础之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称新准则),主要规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投资减值等,新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下面针对执行该准则的要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探讨。一、资产减值新准则的主要改革内容(一)可收回金额的计量问题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是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新准则借鉴了国际准则的做法,引入公允价值,要求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  相似文献   

7.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的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的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9.
国际上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评估现行时点上资产的价值观点:一是以FASB为代表,认为资产现行时点上的价值主要依赖于特定时点上资产的公允价值;二是以IASB为代表,认为在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中引入可收回金额的概念,并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二者中的较高者.  相似文献   

10.
应试人员理解和掌握本大纲内容,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和运用各项资产发生减值的判定原则以及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的方法;分析、判断所确定的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及计提或转回各项减值准备的合理性。 2.理解和掌握收入的确认条件,对实务中发生的复杂交易的事项所形成  相似文献   

11.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则将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产减值概述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8年6月发布了IAS36<资产减值>准则.  相似文献   

13.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这种减少是相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而言的。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我们就说该项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这里的可收回金额是指固定资产可收回货币的最高现值。按《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解释就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资产所发  相似文献   

14.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这种减少是相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而言的.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我们就说该项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这里的可收回金额是指固定资产可收回货币的最高现值.按<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解释就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处置资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  相似文献   

15.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冲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仅限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实际发生资产损失,冲减已提的减值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相应调整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各项资产…  相似文献   

16.
资产减值是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通过提供资产真实价值,向企业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资产减值突破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资产损失或费用.我国新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是一项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7.
资产减值是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通过提供资产真实价值,向企业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资产减值突破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资产损失或费用。我国新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是一项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8.
所谓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就是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则是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即资产减值是在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但可能发生的损失具体指哪一方面并未统一明确,并未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定,形成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计量基础缺乏统一标准,对一些财务处理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方法,导致在会计实务中人为的可操作性.为此,有必要对资产减值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吴继良  周敏 《绿色财会》2007,(10):24-26
在会计实务中,许多资产譬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难以单独确认它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1月1日实施的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出"资产组"概念,并按照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本文通过对资产组的认定、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确定的探究以及资产组减值测试的一般会计核算的研讨,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在应用新的会计准则进行相关业务处理时起到借鉴作用,共同推动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会计实务中,许多资产譬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难以单独确认它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出"资产组"概念,并按照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本文通过对资产组的认定、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确定的探究以及资产组减值测试的一般会计核算的研讨,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在应用新的会计准则进行相关业务处理时起到借鉴作用,共同推动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