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同是谪居黄州时所写,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都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然而同中有异,体裁不同,人物成败不同,感情基调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在人生逆境中成就的一位文学天才,其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他的诗词倍受读者喜爱。在其诗词中表达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前赤壁赋》于潇洒中显其执着,在飘逸中现其豪迈,是由真情而产生的至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本文分析了《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借助“抽象的形象”,以议论入诗,表达复杂、独到的人生体验,这是苏轼诗艺术方式的特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把径直的议论与实景回忆前后交融,取譬精警,形象生动,塔称苏轼哲理诗作的代表,而他那种超脱通达、乐观自信的精视风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李清照在一首《念奴娇·春情》中写尽了人间沉痛之爱的极致。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能够如同一股清流在众多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共同特点在于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心策划节目形式和内容,并在传播渠道方面实现多元化,为电视媒体在新的社会语境和技术条件下实现创新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小说《罪恶》的主人公丘博文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揭示了他在物质方面和感情方面复杂且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城乡冲突的根源及其严重性。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是通过记梦的方式来怀念亡妻,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苏轼的悼亡词在意象选择上是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弥尔顿的悼亡诗在意象选择上多用想象性意象,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比较这两首诗,可以认识到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并从中找出跨越不同文化的相同构思和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翻译要实现语言对等,这就涉及到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问题。从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翻译看,要译出其深远的意境,关键在于再现原的意境,而不在于用什么手法,即使改变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原中的“绝”、“灭”、“孤”、“独”在译中并未译出,但却使用了压韵的方式,以另一种形式成功地表达了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苏轼前后《赤壁赋》在艺术上有很多共同特点。形象的离散与整合,是二赋共同的构思特点;景、情、理挂寄于叙事之中,是二赋结构上的共同模式;体物之工,是二赋写景的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秦观将其人生不幸的遭遇,复杂的内心情感,鲜明的才情嗜好寄寓在景物的选择、意象的创造之中,这造就了他独特的词境,使其词境具有朦胧之美。  相似文献   

12.
怀商是豫商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是豫商的中坚力量。怀商的品牌是怀药,绝大部分怀商以经营怀药为基础。近代怀商在怀药经营方面初具规模,除了在本地经营外,还转销他地,甚至远销海外。  相似文献   

13.
14.
苏轼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将人生、社会的风风雨雨都泯来在漠然之中,他用“人生空漠之感”淡化悲哀,在自我超越中取得心理平衡,《定风波》蕴涵的以“漠然自定”的态度应对人生困境的悟解,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5.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先生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类书及古书注文中辑录整理而成,尽管其收罗宏富,考订精审,但仍然存在一些校勘、断句、标点等问题,文章对其中37则进行考订补正,以便修订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相似文献   

17.
18.
《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是会计制度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小企业的经济地位,了解该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全面把握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及其与税法存在的差异对促进小企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容 《企业家天地》2010,(4):156-157
1999年开始,《大地飞歌》成为民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道风景。其创作风格、主题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构成了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并影响着众多的听众。  相似文献   

2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汉字字形,推求汉字本义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的或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作为一部分析汉字形义的专书,它阐明了早期汉字的形义统一关系,奠定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说文》在释义方面也存在缺点和失误。但总的来说,《说文》的许多解释,至今仍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