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究竟要不要、能不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看,我国应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从我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来看,我国具有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能。但是我国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世界制造中心,如何实现我们所选择的世界制造中心的目标?这是我们现在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该国的制造业应该成为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重要甚至主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市场份额中明显占优势,在市场结构中有相对的垄断地位。目前,我国制造业还远未达到这一水平。虽然现在全球市场很容易买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前不久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曾主管我国工业的老领导说自己为一位朋友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机电工业》2003,(15):18-20
尽管大多数专家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持肯定和乐观态度。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00年版贸易白皮书中曾指出:日本充当亚洲经济领头羊“雁型结构”发展态势已经被打破,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亚洲已经进入真正的竞争时代。新加坡副总经理李显龙在2001年9月《福布斯》杂志举办的企业高层会议上也表示,正如日本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工厂”一样,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工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制造业日益凸显其在世界市场中的重要性的今天,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已成为各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历史上几代“世界工厂”的成长过程及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总结提出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五个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大量的中国现实资料,检验了这五个假设,提出了中国目前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的结论。论文最后提出了中国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基本路径,这就是抓住一条主线、从两个基础起步、处理好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机电工业》2010,(11):127-127
10月19日,由环球市场集团精心打造的GMC优质制造商总裁论坛在苏州举办。"全球定位之父"阿尔·里斯应邀来苏,针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向中国制造业提出了诸多战略性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中国机电工业》2003,(15):15-15
目前,一部分国内外舆论认为实际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据分析,其主要理由是: 在过去10多年,中国工业增长率年均达12%,是全球最高的,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将有更快速增长。其中,在中国工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外国企业直接投资、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资增长很快。全球500强中已有400多家在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制造业是一切物质生产产业的支柱,信息产业与服务产业的设备也需要制造业提供,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可替代的载体和基础。当前,“中国制造”时代正在到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发达国家已将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制造业、改造企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我国要想真正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快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造数字化的中国制造业。将于2004年11月4日—9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数字制造展览会,以“展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代表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方向”为主题,通过展示被称之为“数字化装备”的各种先进设备和被称之为“智能载体”的各种先进软件,给人们带来关于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图景,带来称之为“制造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ALL IN ONE)”的先进理念,必将推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2010年1月1日,历时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在该自由贸易区内,人口高达19亿,GDP之和接近6万亿美元,年贸易总额高达4.5万亿美元,也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作为中国对外参与组建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为“中国制造”在亚洲市场上进一步发展做出积极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机电工业》2003,(15):16-17
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中心到底应该什么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LindaG·Sprague概括为,首先必须有一个内涵丰富的制造计划,不断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必须有一支受到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队伍,这种培训是不断进行的和发展的;必须在资产投资方面管理良好,工厂的设施能够得到持续的保养和使用;有很低的半成品库存量。以上几点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最终符合一个21世纪世界制造中心的标准。原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  相似文献   

9.
世界制造中心辨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试图基于世界科技中心曾经发生4次转移的事实,分析相应发生的世界制造中心的3次转移,并以这样的世界制造中心为标准,界定其基本涵义。同时,在简述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背景,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差距和优势身份方面的分析,对我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问题表达了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一、CAD/CAM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状况 我国已有近10万家企业开展CAD技术应用。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二维CAD甩图板开始,逐步向三维CAD、CAE/CAPP/CAM发展,小部分企业实施了CIMS,国产CAD软件在市场的占有率已达30%以上,部分行业国产软件的应用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崔仁 《中华商标》2003,(1):12-14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的热门话题。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经过深入研究,发表了题为《中国,崛起的制造业强国》的分析报告。报告认为经过20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全球排名第四。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在发达国家,满街都是“中国制造”,中国产品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成了国富民强的标志,更成了整个民族骄傲的资本。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指出。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牵引。面对这一形势,人们不能不关心,作为国民经济“发动机”的制造业,究竟还能飞多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品牌强国。从中国成功加入世贸之时,从温家宝总理对中国品牌的殷切企盼,到薄熙来部长对中国竞争力的清醒认识,都说明了国家最高层领导,已从战略高度对现阶段中国制造产品的全球化品牌竞争力表示疑虑与关怀,深刻意识到品牌竞争力将成为未来中国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基业常青的重要基石。缺乏品牌的制造大国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经指出: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中国出口的衬衫平均一件只有30美分到40美分的利润。我们到世界各地都会发现,无论到哪儿都会买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但中国的名牌在全世界很…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我国水电建设施工企业曾普遍陷入困境,由于国内水电工程开工不足,很多企业没有活干,不得不向国外市场寻找出路,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竞争。但是,国际工程承包既对企业的规模实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企业各自为战,只能借助外力,利润微薄,风险加大。1997和1998两年,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CWHEC,以下简称水电总公司)系统的企业对外签约总额均不足5000万美元,向外发展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4.
著名营销学家莱特指出 :“未来营销是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 ,唯一拥有市场的途径是先拥有市场优势的品牌”。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 ,品牌互争高低愈演愈烈。中国企业面临众多“洋品牌”挤压的严峻挑战 ,如何在市场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树创品牌战略 ,叫响中国产品世界品牌已是当务之急。然而 ,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缺乏品牌战略思想 ,一些企业仅仅满足于成为国外品牌企业的“打工仔”,许多品牌缺乏科技与知识产权的强有力支撑。专家指出 ,中国产品融入世界品牌 ,关键在于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赋于品牌更加丰富的科技内涵 ,全面提升中国产品在…  相似文献   

15.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潍柴)于2006年10月20日迎来了60岁生日,并在当日宣布。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升、功率达480马力的WD12发动机,已批量接受订单并向市场投放。  相似文献   

16.
萧驰 《中国纺织》2007,(11):78-78
"中国制造"的2007年,一个严峻的年份。物美价廉的中国货遭人诟病,不论是以偏概全的刻意炒作,还是捕风捉影的臆想和放大,都在抹黑称雄世界的中国制造。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制造被施了魔咒。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则以“携手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made with china)为主题的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出。这则广告意在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这是中国在海外用广告的形式推广国家形象的首次尝试。相较于企业,国家更有优势打造国家形象品牌,但还是有人质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选择“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开拓新天地,却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障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成为了企业界代表、  相似文献   

19.
高峰 《中华商标》2014,(4):14-1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布达佩斯的中国商贸城成了艾伦经常光顾的地方,她认为中国衣服鞋帽款式多、样子新潮、质量好,价格也公道。和艾伦一样,欧美国家的许多普通民众,早就习惯了中国服装,而这只是他们接触“中国制造”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陈捷 《董事会》2012,(9):31-32,30
“中国制造”国际化的广度与深度正在不断拓展,所遇到挑战的集中性、复杂性、艰巨性,也是旷世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