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加深和蔓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且金融危机自爆发以来从金融经济部门波及到实体经济部门,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概述,从两个层面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其次,从资本市场、出口、直接...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都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也不能独善其身。金融行业是高风险、高投入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倍受关注。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者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一、金融企业风险特征此次金融危机已严重冲击全球资本市场,对我国金融企业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在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的风险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2007年2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有近二年的时间。全球各国都在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很多经济学家冠之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等,足见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这场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之后迅速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继而冲击全球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如今,金融危机已经扩展到实体经济,演化为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研究其传导机制,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年时间。全球各国都在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很多经济学家冠之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等,足见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这场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之后迅速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继而冲击全球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5.
2007年2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有一年半多的时间。全球各国都在密切关注其发展趋势.很多经济学家冠之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等.足见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这场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之后迅速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继而;中击全球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如今.金融危机已经扩展到实体经济,并向经济危机演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研究其传导机制,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有一年有余,以美国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世界各国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国际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让次贷风暴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无论学界、政界还是商界都对这场来势凶猛的危机始料未及。近期在各国召开的世界峰会、论坛,研究主题几乎都是围绕如何改进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结构,提出经济发展战略、复苏世界经济。本文以当下全球经济危机为分析背景,通过对次贷危机的引证分析,从借贷双方的角度,对金融危机下道德风险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源自美国的次债危机最终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经济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各国政府联手的一系列重拳出击下,世界经济逐步度过了最坏的时期,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学术界存在两种定义: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和after the end of financial crisis。本文将其界定为目前世界经济所处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后,世界各国政府联手拯救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比较脆弱的恢复性复苏。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应当从六个平衡中来寻找新的动力和机遇,对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第一是把握好储蓄和消费的平衡。这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开始的,从债务危机发展到流动性危机,然后发展到信用危机,从美国向世界各国扩散,从虚拟经济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  相似文献   

9.
安国良 《活力》2010,(12):23-23
对于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美国及各国政府相继出台救市政策,次贷危机逐渐消退.且次贷危机的后续效应仍在蔓延.世界各国家及各行业所受的影响远未消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美国国内需求减少等方式使得我国出口、投资和消费等三大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相似文献   

10.
发端于美国的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千方百计应对的头等大事。尽管人们对这场危机的成因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已经形成共识:这场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实体经济上。  相似文献   

11.
目前,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一些国家的经济已经陷入衰退.由于开放程度较低,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格局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美国、欧洲等国家经济不景气必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正在从房地产领域和金融领域向更多的实体经济领域扩散,其影响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受金融危机牵连,我国的房地产业,汽车行业、造船业经营情况不佳,对钢铁产品需求减少,钢价大幅下滑.此外,能源、材料价格的大幅涨跌以及美元汇兑风险等都对中国企业整个境外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央企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市场支配地位”又称“控制市场地位”(德国和欧共体)、“垄断力”(美国)、“垄断状态”(日本)、“独占”(台湾),尽管各国或地区反垄断法使用的概念不一.但其所指的经济现象是相同或相似的。这就是某个企业或某些企业在特定的市场上占有一定程度的优势或强势。企业可以凭借这种势力“支配”或“控制”市场。进而对该市场上的竞争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都引起过世界各国政界、学界的广泛关注且均对全球金融市场及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究竟这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本文首先概略地阐述了两次金融危机及其起因,然后分别以1997年7月和2007年7月为起点,观察东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20个月内的全球工业产出、全球贸易量及主要经济体就业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这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额大大缩水,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要求我国企业把业务重心转移到内需上,而农村市场是一个有着巨大需求潜力的内需市场.文章通过对农村市场的特征和农民消费动机与行为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大多数国家遭受重创,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我国金融业尤其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总体表现良好。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与国外同业的差距,尤其是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不同类型银行市场定位仍不明确,使得本就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这已经严重影响到银行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揭示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之处,探讨我国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借以对我国中小银行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额大大缩水,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要求我国企业把业务重心转移到内需上,而农村市场是一个有着巨大需求潜力的内需市场。文章通过对农村市场的特征和农民消费动机与行为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祭的时候,次贷危机悄悄地登台上演,人们对1997年暴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仍然记忆犹新,而次贷危机却再次无情地给世人上了沉重的一课。暴发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大领域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连锁反应,并通过国际金融市场波及全球范围,把整个世界经济拖向衰退的边缘。这让我们不得不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进行重新审视,不得不更加重视金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世界各国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超人们的预期和判断,它是经济结构失衡和各种深层矛盾的总爆发.经过这场全球经济动荡,市场结构、竞争结构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各个企业的市场地位也会重新"洗牌".中国政府要对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所能带来的影响做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那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危机带来的损失,转而促进中国经济进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危机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开来。对贸易保护主义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一针催化剂,而美国提出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使贸易保护主义呈进一步铺张的趋势,这将会使全球经济遭遇更大困境。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状况下,扩大开放市场不仅是克服危机的有效手段,也将为建立公正、合理、健康、稳定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奠定牢固的基石。市场的开放是双向的,中国政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并期待中国政府的善意能够获得各国政府的认同和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