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闻 《外经导报》2003,(11):6-6
2005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这次闻名世界并代表中周古代明成就的航海活动,开发海洋经济,弘扬民族精神,12月8日至10日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协、上海市建管委主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科学鲁堂举行,海峡两岸历史学、航海学、海洋学界的200多位专家和学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纪念郑和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这是世界航海和交通史上重大的事件,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创世壮举。  相似文献   

3.
郑和首次下西洋迄今600年,虽感“弹指挥问”,却令人不禁喟叹天寰人间之巨变。然而,斯人已去,精神长存。郑和600年前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打开中国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还在于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传统的“和合”思想。这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确保战略机遇期内顺利实现“和平发展”的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视野,所见景象并不相同,郑和下西洋也样。明代中期迄今五百年以来,天下人看到的郑和下西洋不是同一种形象,明初的人,看待郑和下西洋,是不同的形象;站在宋元的时空,又是另种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财富》2005,(8):86-86
600年来,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一直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勇敢坚韧、智慧亲和、集激情与浪漫于一身传奇式的民族英雄;作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同样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尊重和敬仰,当西方人还在相信地球是扁平的时候,郑和这位中国的民族英雄已开始其足迹遍及亚洲、澳洲、美洲、印度洋及波斯湾的航海之旅,比哥伦布要早到达新大陆72年!而对于广大的东南亚友国来说,郑和的形象已经具有了一种“神圣”意味,形成了一种广泛存在于民间的“郑和崇拜”……  相似文献   

6.
郑和下西洋,应该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由明成祖促成独一无二的非常之举,明成祖这种做法,在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模式中把自己的主动性发挥到极端。单就郑和下西洋而言,确实是中国也是世界伟大的一次航海壮举,也可以说是昙花一现,是唯一的一次奇迹,所以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同时我们也要牢记,郑和下西洋之举措,不仅会因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难以为继,而且对明代社会经济结构而言,  相似文献   

7.
广告活动     
可口可乐借偶像推品牌;农夫汽茶五万元重奖征集广告创意;联想集团选定奥美为其全球品牌营销顾问;皇马银河舰队再次访华;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2005中国书画篆刻名家作品邀请展举办;“和谐的中国”——“华威杯”书画大展举办。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做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会展业"向海而兴",将自身置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现代价值的坐标系中谋求发展,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开洋看世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郑和后中国国际贸易的劣势 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固然集前人之大成,并在筹划和运作规模方面有所突破,但郑和的成就多属量的改进,而鲜于质的变化。其一,中国官办的外交礼仪性远航,最迟在北宋年间已经出台;其二,中国派遣海军出外洋,元代有若干次,旨在征伐日本与爪哇;其三,从海外载回珍禽异兽供奉朝廷,向是中国官吏所为。但无论如何,郑和下西洋为中国拿了几个世界第一,着实令人欣慰,然而,郑和死,远航停,确也使人扼腕。  相似文献   

10.
传奇:宫廷秘方御厨料理相传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命令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7800名船员及多名御厨组成的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远航.这就是史载的郑和下西洋。香港的西贡在那时还是一个无名小渔村,受避风山的保护,渔民经常聚集在此避风浪,是个理想的海浪避风港。而此时顺风南下的郑和船队,遭遇了特大的海浪风暴袭击,不得不  相似文献   

11.
人人说话     
今年庆祝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让国民知道,很多我们今天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的祖先早已经做到。纪念是为了更好的行动起来,贵刊文章让我们了解到,中国虽然已经开始上路,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维护一个海洋大国的海洋权益是何等不易,况且我们的起跑已经慢了半拍。从这个角度看,国家以一国之力理顺体制,运筹帷幄自然是当务之急,但更重  相似文献   

12.
从1405年到1421年,一个明朝的宦官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甚至西方有人认为美洲也是郑和首先发现的)。郑和当时所用之船,大者为九桅平底帆船,长444英尺,宽186英尺;小者五桅,亦长180英尺,宽68英尺。第一次远洋大船62只,小船255只,船员将近两万八千人;第三次远洋据说动用了3万人,48条船;第四次63条大船,船员将近两万八千。相比之下,  相似文献   

13.
登峰 《外经导报》2004,(1):21-24
历史上第一支无敌舰队是明永乐、宣德年间七下西洋的郑和舰队。郑和也因此被西方史学家尊称为地理大发现的先师。据最近英国航海专家孟席斯在《1421&;#183;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推演,郑和不仅遍访了亚非30多个国家,而且是第一个派出洪保、周闻等分宗船队发现澳洲、美洲和南极洲的人。至  相似文献   

14.
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在郑和下"西洋"的29年期间,他的船队曾四次到达东非海岸一带,先后访问了木骨都束、不刺哇、竹步(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布腊瓦、准博)、麻林、慢八撒(今肯尼亚的马林迪、蒙巴萨)等地.郑和船队曾三次访问了木骨都束,与此同时,木骨都束也先后三次遣使来华.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木骨都束曾派谴使节与不刺畦和麻林的使节一同前来明廷访问.翌年,郑和的第二次访非之行,目的之一就是回访木骨都束.永乐15年(公  相似文献   

15.
张雪峰 《大经贸》2011,(7):96-96
古代航海,礁石、山头,树丛,皆为天然"航标"。郑和七下西洋时绘制的航海图标注了各类山峰和岩石,堪称古代航海者利用自然实物作航标的杰出之作。  相似文献   

16.
自从2005年《故宫》享誉海内外,大制作大题材的纪录片开始受到业界关注,之后的《圆明园》、《郑和下西洋》、《大国崛起》等纪录片都成为观众交口相传的经典之作,《故宫》团队住纪录片电视收视上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15世纪上半叶,受明成祖遣派,郑和出使西洋"宣德化、柔远人"。郑和的外交策略包括:经济方面,采购方物,厚往薄来;军事方面,扬兵域外,维持和平。其多边性、多金性的海洋经济外交,使远至西亚、非洲的众多外邦仰慕而来华朝贡,这完全不同于当今以经济援助、经济合作、经济制裁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外交。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促进了中外文明传播,强化了海权意识,明确了南海诸岛的主权。  相似文献   

18.
中非关系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此后的几百年间,中国与非洲国家人民友好往来,情谊日深。毛泽东主席曾经形容我恢复联合国席位是“非洲兄弟将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如果用一句中国民间的话说,那就是“非洲是我远方的亲戚”。  相似文献   

19.
黄文平 《大经贸》2004,(1):68-69
当政府的行为具有国家利益眼光,符合"干预的贸易利益大于干预的贸易成本"的经济学原则之时,贸易给人们带来的才是源源不断的财富。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耳熟能详;同样的,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说法也已根深蒂  相似文献   

20.
江苏太仓以它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元代海运的重要港口,被称之为"六国码头"。元代开辟海运是我国海运史上的大事,其在路线、管理等方面都与太仓有密切联系。由于太仓在海运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成熟,为明初郑和由此下西洋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