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撒切尔夫人的逝世带走了一个时代,我常在思索,为什么撒切尔夫人总是充满着传奇色彩呢?仅仅因为她是个女首相吗?仅仅因为她外交上的强硬作风吗?实际上这些都是表面,撒切尔的最大成果是她的经济成就,是当时英国经济的特殊时期造就了撒切尔夫人。经济学界把这种特殊时期称为英国病,这在当时的英国被称为绝症,而撒切尔的经济政策起到了妙手回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投资拉动物价反弹,但无通货膨胀之忧
最近两个月物价增幅有点反弹,4月份和5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分别为1.2%和1.4%,比第一季度有所反弹,说明产能过剩及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减弱。但不少人却将它解读为通货膨胀压力在加大。做这种判断的最主要依据是:中国最近几年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及最近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实际情况是银行流动性过多或泛滥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增大,并爆发像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那样的高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是产生通货膨胀的一个条件,但要转化为真实的通货膨胀,还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实体经济因技术进步放慢或全面性的资源供应短缺使供求之间存在“硬缺口”(持续或逐步扩大的供不应求缺口)。后一个条件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及中国近阶段的经济发展中根本不存在,因高科技革命及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以及全球货物市场总体上面临的是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供求缺口较大主要存在于石油产品上,即使前一段时间存在像原材料供求缺口,也不过是一种“软缺口”,“软缺口”会导致价格水平的阶段性上涨,但持续时间不会很长。 相似文献
3.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货币政策领域出现了一个新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在这种政策框架下,稳定物价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央银行根据通货膨胀预测值的变化进行政策操作,以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向预定水平靠拢。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公众评价 相似文献
4.
英国是福利国家之父。如今.这个福利国家的发源地再次成为改革的急先锋。就全民福利的改革进程来看.英国的改革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6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是典型的全民福利国家阶段,是贝弗里奇模式的鼎盛时期。。最低收入保障”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第二阶段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引入了“收入关联型的福利待遇”.以期用个人缴费挂钩的福利制度来替代全民统一给付的福利制度。第三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7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力引入私人养老金因素和第二与第三支柱,以期削减第一支柱和低保的压力。1996年确立的改革目标是把福利分配给最需要的人、激发个人责任感、提高就业和储蓄的积极性。其中,第一个目标可以被看做是从普救型制度向典型的补救型制度改革的宣言。 相似文献
5.
东亚资本市场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相关性的研究过程中,一个顿为引人关注的现象是东亚各国(地区)经济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腾飞,然而股票市场却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迅猛发展起来的。如果把巾国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的状况及二者的关系与东亚“四小龙”和“四小虎”这些国家(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时期的状况进行时比,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贵益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4):6-7
企业文化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其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方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学者开始研究日美公司在绩效上出现差距的原因并最终认定,这种差异源白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上的差异。美国的理性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形成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关于开放度的研究中,大量文献主要关注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关系,而对开放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关于开放度与通胀关系的研究。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量此类研究主要关注贸易开放度与通胀的关系;而且大量研究文献都是以进口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贸易开放度。 相似文献
8.
1990年11月22日清晨,在唐宁街10号度过了11个春秋的玛格丽特·撒切尔突然宣布退出执政的保守党领袖第二轮选举,从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撒切尔夫人在任期间,大胆向传统经济政策挑战,率先在英国实施货币主义,积极推行私营化政策,使英国经济走出“停停走走”的怪圈,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本文拟对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英国货币政策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20世纪70年代初期管理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流行,20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热“已经风靡全球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不少企业在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加以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管理会计的理论没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创建出适合于我国企业的应用型理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日本拥有巨额的经常项目盈余,承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本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在广场协议25周年之际,反思这个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与当今工业化国家面临着次贷危机和信贷紧缩的最大挑战相同时,通货膨胀的卷土重来并不断加剧则构成了新兴市场国家的最棘手难题。这一人类经济“老牌敌人”的嚣张气焰不仅构成了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前行脚步的重大障碍,而且也日益成为了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3.
14.
15.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金融业处于“大一统”的完全管制状态。既无创新的主体,也没有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因此。研究中国的金融创新。一般将历史起点放在20世纪70年代末,即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初。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金融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很难详尽地一一罗列出来。为此。需要对中国的金融创新进行合理分类。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1990)在研究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时采用了功能分类法,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就像俄罗斯的方块游戏,我们总是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判断和思考其走向。寅吃卯粮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是悬在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相似文献
17.
新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以银行为主、政府贴息为特征的金融产品。改革开放前,政府向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几乎所有的费用,同时学生毕业后接受国家指派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高教体制开始改革,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对高等教育实施收费制度,毕业后的就业不再是由政府包办。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了“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而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研究是建立在相对较为成熟的西方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研究体系之上。教育支出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原则也同样适应教育支出绩效的评价工作。目前我国教育资金使用过程中,由于资金使用单位对支出绩效认识模糊或者缺乏认识,教育支出在某些支出项目中忽视最终的目标和效果而单纯追求支出的经济节约。因此,要对教育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就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其中的某一个要素,而要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分析,从而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非寿险周期的起因和表现 近30年的研究表明,非寿险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即行业在"高费率、高回报"的坚挺市场到"低费率、低回报"的疲软市场之间不断重复.对于这一现象的描述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20.
日本房地产泡沫时代的税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事件继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洋水仙事件”,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和美国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泡沫之后,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并且泡沫给日本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