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构建我国货币政策理论框架的若干问题厦门大学财金系林宝清货币政策是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中央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是当今奉行市场经济国家所孜孜以求的政策目标,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货币...  相似文献   

2.
曹秀蓉 《中国金融》1999,(3):35-35,45
一、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战略和工具1998年10月和12月,欧洲中央银行理事会对外宣布了其“面向稳定的货币政策战略”,主要内容有:单一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中期时段内的物价稳定;欧元汇率要服从欧元区内物价稳定的目标;从数量意义上把物价稳定定义为欧元区融...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应量目前应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货币供应量仍具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 ,应继续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西方国家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5 0多年来 ,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及中介目标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 :2 0世纪 5 0~ 6 0年代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强调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一般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 ;2 0世纪 70~80年代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以稳定通货为主 ,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进入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某些西方国家实行以反通胀为惟一目标的货币政策 ,放弃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  相似文献   

4.
《新金融》1995,(9):2-4
国务院研究室财金司 (一)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今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既考虑到近期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又要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九五”期间,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宝丹 《投资与合作》2011,(12):30-30,32
三元悖论原则揭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固定汇率制、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三个宏观政策目标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如果一个国家不能运用三元悖论结合自己的经济形势选择合理的政策目标,就会引起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盛至引起危机。本文主要从三元悻论视角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操作 1、欧元区货币政策——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统一由欧洲中央银行来实施,根据欧共体缔造条约第105条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在不影响物价稳定的目标前提下,需支持欧共体的总体经济政策。物价稳定应被视为一个中期目标,是指欧元区的消费者物价协调指数的年同比增长率低于2%。并且稳定的物价在中期内得以维持。当物价涨幅超出2%时,欧洲中央银行才采取货币市场调控,而对于其他经济指标的单一变化不做出机械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都试图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只是目标不同,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在于价格稳定,而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主要是金融体系的稳定,两者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应相辅相成,协同行动。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中间目标或经济变量及最终目标。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来看,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一是使用存款准备率政策,二是使用再贴现率政策,三是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中间目标及经济变量主要有利率  相似文献   

9.
目前实务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是否应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则仍然存在争议,特别是对于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具有普遍性,独立的宏观审慎政策是否有效,货币政策会在多大程度上导致金融不稳定,货币政策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用来实现金融稳定目标等看法并不一致。现实考察显示,在短期,中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对抑制股票市场波动的作用有限,但是加强市场管理等重大金融改革政策有助于稳定股票市场;在长期,中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并不能抑制股票市场波动,但是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化操作类工具则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基于此,本文从重视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波动因素、健全现行货币政策转型的目标框架、完善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配套设计以及加强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的协同性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货币制度安排是为货币政策目标服务的。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目标情况看,币值稳定均为中央银行首要的或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而券别结构体系构成特别是上限货币构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目标要求。如美元、欧元反映的是低面值、中下限货币为主的券别结构体系;日元、卢布采用的是高面值、  相似文献   

11.
盛松成 《新金融》1995,(7):1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下称《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货币政策的目标?一种观点认为,稳定人民币币值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甚至提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保卫人民币”。正确、全面地理解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我们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法》的主要任务之一。我认为,《人民银行法》中的货币政策的目标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12.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中间目标或经济变量及最终目标.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来看,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一是使用存款准备率政策,二是使用再贴现率政策,三是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中间目标及经济变量主要有利率、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整个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终点.  相似文献   

13.
《西安金融》2001,(3):13-15
伴随我国经济整体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通过货币政策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以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意图成为经常性的经济行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而受到普遍关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在研究集中于货币政策执行中所受阻滞的表象上,而鲜见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其阻滞因素,本文将以我国几个主要的传导渠道为主线,研究其运行机制,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货币政策目标所谓货币政策,就姓作为(货币)政策主体的中央银行(或有关货币管理当局)运用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货币政策目标,即最终目标。目前在西方国家比较公认的主要目标有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为对象,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在低利率、物价稳定的背景下,资产泡沫形成的原因,以及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失误的教训,并对我国当前低利率、物价稳定、资产价格上涨并存的现象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应避免汇率升值对利率产生过大的影响,维持国内利率政策的独立性;货币政策以物价稳定为主要目标,但应密切关注持续的资产价格上涨;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政策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16.
明确中央银行调统工作的地位中央银行调查统计,是中央银行的基础工作,是货币政策的支持系统。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即物价的稳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一个完整的、有效的组织指挥体系,这个体系又包括几个系统。第一是决策系统,这个系统在一定的组...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有效把控,稳定经济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改变税收和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从而达到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看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林海一、西方主要国家对货币供应量调控的一般政策工具近年来,在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国家中,一般是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过借助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商业银行“惜贷”行为和企业贷款行为中的“道德风险”,使得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面临困境,影响了近几年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涌入将使我国直接面对大规模金融创新,这会使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不能准确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对货币供应量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国家货币政策中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检验:1996-2004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丹阳 《上海金融》2004,(11):21-23,7
本文对货币需求理论的两个关键假设前提——货币的外生性以及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这两个前提在我国都不成立。而在货币政策实践中,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也很少被实现。从国外情况看,世界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已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因此,本文提出我国已不宜参照货币供应量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亟需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