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选取影响GDP增长的三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2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其他因素与GDP的关系尚不明显。同时结合研究的结论,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提出建议,包括货币政策工具的转变,以及与财政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搭配。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简述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理论与我国经济区域划分历程。通过最优货币标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我国货币政策理论框架的若干问题厦门大学财金系林宝清货币政策是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中央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是当今奉行市场经济国家所孜孜以求的政策目标,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货币...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简述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理论与我国经济区域划分历程。通过最优货币标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今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职能分拆后,人民银行将专门履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职能。这将对人民银行如何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从而对国民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增进广大读者对货币政策的了解,进而为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创造有利的环境,本刊编辑部组织了系列文章,对货币政策的相关知识及其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进行介绍,以期对广大金融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及其宏观调控体系研究》课题组[编者按]本报告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八五”时期重点课题“中国货币政策及其宏观调控体系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本课题由我院刘光第教授主持。自1992年立项以来,在课题组全...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的非均衡效应也许对于许多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然而美国经济界人士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却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所谓货币政策的非均衡性效应是指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所起到的作用呈非均衡状态,或者说,政府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来有效地调整经济的冷热,经济对货币政策所作出的反应是呈非均衡状态的。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比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更为显效。具体地说,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的效应比之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效应表现得更为灵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如何在新形势、新体制下切实履行央行职责,凸现央行宏观调控和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当前央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理念亟待进一步转化。首先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使其发挥出更准确、完整的作用,文章从货币政策的实施入手,以广义货币供给M2为切入点,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检验其效果。进而分析、讨论影响其效果的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0.
梁森 《浙江金融》2007,(9):19-19,9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历来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是货币金融政策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为货币政策,要运用好货币政策其关键之一是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又必须以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为依据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是过紧了还是过松了正成为经济理论界经常争论的话题,而过紧或是过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数量界限,这就必须研究货币需求与产出、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适合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  相似文献   

11.
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稳健"组合出台影响深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金融》2004,(12):1-1
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这标志着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将向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转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宏观调控手段的组合关系将发生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2.
一国的货币政策是本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经济的极为重要的佐证,本文通过研究他国自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为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做出比对,此举是对我国宏观调控方向的把握提出建议亦是为了解在现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本国的货币政策能否契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孟兴亚 《云南金融》2012,(2X):93-93
一国的货币政策是本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经济的极为重要的佐证,本文通过研究他国自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为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做出比对,此举是对我国宏观调控方向的把握提出建议亦是为了解在现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本国的货币政策能否契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丹儿 《中国外汇》2006,(12):14-15
近年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经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影响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由1994年“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的双重目标改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但12年一轮回之后,当我们重新审视开放国度下尤其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在经济垒球化的背景下,单一目标是不可行的,无论哪一国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都不能不顾及“经济增长、货币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重目标。在开放经济体中,四重目标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金融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体。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兼顾这四大目标,中国亦然。  相似文献   

15.
一九九三年货币政策回顾戴根有一、一九九三年金融形势特点1993年是我国建立中央银行体制以来,在货币政策管理方面特别值得认真总结的一年。这一年,货币政策在治理金融秩序、抑制经济过热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避免了过去因治理经济过热而导致经济低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但是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一直维持着以直接行政调节为主,缺乏有效的间接调控手段,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因此,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有效运用各种间接货币调控工具,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进而全面提高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马婧 《青海金融》2022,(2):49-54
基于我国1999~201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OLS方法考察货币电子化、货币流通速度及货币政策有效性在经济增长不同阶段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上升期,货币电子化会明显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而在经济增长放缓期,随着货币电子化的不断深入,会显著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但在这两种经济增长时期中,货币电子化与不同层次的货币...  相似文献   

18.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中央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比率,目的是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笔者认为我国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但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应该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中央银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必须配合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才能实现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过去十年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稳健",然后转为"从紧",最后改变为"适度宽松"。本文作者认为我国在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后,依旧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既有货币政策本身的缺陷与不足的问题,也有许多因素超出货币政策影响范围的问题。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2009年就必须延续2008年的货币政策基调,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0.
方琴琴 《中国外资》2010,(18):31-32
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发展和股市的疯狂增长,经济出现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现象严重。为此央行采取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以及其它货币政策工具对其宏观调控,本文主要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及通货膨胀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