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衰退与停滞的低谷,尤其是金融领域出现了巨额不良债权和金融机构接连倒闭的严重问题,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日本朝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省,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金融大爆炸”改革,试图改善这一不利局面。本文在重点介绍日本此次“金融大爆炸”改革内容的基础上,试图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尼娜 《深交所》2007,(6):27-29
1986年10月27日,英国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改革浪潮,因其改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被世人称之为“金融大爆炸(Big Bang)”.这场改革旨在大幅度减少金融管制约束,实现金融业高度的自由化,从而使伦敦重拾国际金融中心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刘元  韩冰 《中国金融》2004,(17):61-62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出现了战后首次金融机构破产风潮,截至90年代末期,日本有城市银行1家、地方银行7家、信用金库6家和信用组合72家以不同方式宣布破产。在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体制下,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大量破产,对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日本金融监管当局针对不同情况,本着成本最小化和市场化原则,采用多种处理方式对破产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4.
日本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引起了各国经济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发展以及破裂三个时期货币与财政政策的考察,认为“泡沫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与协调失误有很大关系。在80年代中期,过分强调内外经济协调,导致日元在短时期内急剧升值,为了防止由此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在国内政策上又单纯依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过于保守;在“泡沫经济”形成与发展吕,日本银行恪守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忽视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泡沫”破裂之后,货币政策几乎无所作为,而单纯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所确立的金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限制性”的金融制度,这种制度推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超高速增长。随着日本经济形态的转变以及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传统的金融制度必然要为自由竞争性的金融制度所取代。日本现阶段进行的金融大改革,总体上进展比较顺利,但也会受到现实经济与体制问题的制约,而日本金融制度的变革前景却日趋明朗。  相似文献   

6.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至今已过去整整20年了。对于今天中国经济而言,这是一段不能忘记和忽视的历史事件。就当时的经济环境来看,虽然跟今天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形成泡沫的机理和社会对待泡沫经济的反映上看,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使我想起在和很多日本学者的接触中,他们对那段泡沫历史经常百感交集地说起的一段共同的“反省”:我们当时就是无法区分股价和楼价的一路高歌状况——究竟是“非理性疯狂”的表现,还是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教训:日元升值与泡沫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全面回顾了战后日本经济金融发展的基本历程.对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到泡沫经济的形成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根据日本的教训提出了大国崛起不等于泡沫经济、扩大内需不等于扩大总需求、放松银根不等于放松监管、放松规制不等于放松监管、金融稳定不等于金融机构稳定等五个不等式结论。  相似文献   

8.
一、大竞争时代序幕的揭开 80年代后半期,日本开始由资金不足时代转入资:金充裕时代,加上实行低利率政策,日本走上泡沫经济轨道,大量过剩资金涌向股市、债市、住宅房地产市场。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时,股价、地价跌落,日本金融业爆发了一场以不良债权为主要表现的严重金融危机,出现了战后从未有过的金融机构挤兑风波和倒闭事件。不良债权数目之大、涉及金融机构之广、  相似文献   

9.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一亘处于低谷徘徊状态,尤其是金融业的表现一直不佳,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数额巨大;银行破产事件不断发生,致使日本银行信誉受损,国际地位大大下降。日本金融危机暴露了日本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存在的严峻问题,迫使日本推出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以求对金融体系进行彻底整顿,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透明化和国际化目标。而在日本金融体系中银企关系一直倍受关注。本文拟对当前日本银企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引起世人对中国银企关系的关注。一、日本银企关系的基本特征。银企关系作为…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可以说是亚洲最早迈入成熟型社会的国家,从战后复苏、高度成长、泡沫经济、不景气到目前稳定发展,日本在冲突挑战之余.社会、个人承受各种压力.心理受创的同时也造就不少抚慰受伤心灵的疗愈系产业。  相似文献   

11.
日本泡沫经济从生成到崩溃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大体上可以将其概括为是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外在压力下国内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后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经济的特征表现在:国富(国内总资产)逐渐萎缩,通货紧缩日益明显,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企业破产成风以及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居高不下。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景气回升的政策措施,但是均收效不大。  相似文献   

12.
对日本金融业不良债权处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其国内金融业在巨额问题贷款的拖累不几乎全面陷入瘫痪;随后日本开始着手处置不良债权,在经历了1997-1998年的金融运荡之后,日本政府还专门组建了金融再生委员会(FRC),实施“金融大爆炸”(Big bang)计划,其目的是对日本国内金融体系进行乇底整治,但日本国内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的现状距1998年日本政府提出的目标仍然相差较远。目前,日本被银行巨额坏帐、股市下跌以及经济不景气等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的局面并未得以扭转。2001年4月6日,日本政府推出了包括银行不良债权处置方案在内的“紧急经济对策”,试图以此为契机,使日本经济走出困境,因此重新对日本金融业不良债权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简论战后日本金融体制之成败钱海章众所周知,二战结束时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状态。然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得以重整旗鼓,恢复战前经济实力,完成经济复兴,并在五十、六十年代奇迹般地实现了长期高速经济增长,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独特的金融体...  相似文献   

14.
日本从战后复苏、高度成长、泡沫经济、不景气到目前稳定发展,在冲突挑战之余,社会、个人承受各种压力,心理受创的同时也造就不少抚慰受伤心灵的疗愈系产业。  相似文献   

15.
王凤 《投资与合作》2023,(10):44-46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且造成泡沫崩溃,此后都未完全摆脱其困扰。当前,我国经济存在日本当年泡沫经济的影子,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高涨,资产价格膨胀,热钱涌入态势明显。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对助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文章着重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表现与成因,并阐明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日本8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之后,遗留下一系列问题,其中银行巨额坏帐问题尤为严重,不仅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一问题形成的根源、影响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探讨。 一、日本银行巨额坏帐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日本处理破产金融机构回收不良债权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柏 《中国金融》2000,(3):49-49,53
日本采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到1999年1月底,日本银行业的贷款余额达50899兆日元(约合444兆美元),约相当日本GDP的106%,而美国的同一比例为37%。自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急剧增加,支付发生困难;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政策性金融面临的挑战及改革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有两套性质不同的金融系统,一套是民间金融系统,另一套是政策金融系统。在日本经济以往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政策金融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以泡沫经济破裂为转折点,政策金融系统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改革原有的政策金融系统,已成为当前日本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浅议美国、日本、韩国金融对结构调整支持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会对产业结构调整给予怎样的支持是由各国的金融体制决定,目前,世界上有两大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体制,即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和资酝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金融体制向市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又恰逢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肯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以立以对他国的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进行学习是不无必要的,这里以美国,日本和韩国为例,着重通过研究他们各自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手段来获取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锐 《金融博览》2005,(8):50-50
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几乎将日本金融体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情急之下,日本政府向银行业投下了一味重药——“金融大爆炸”改革方案。方案明确宣布:在5年内全面解除金融管制,以建立一个自由、公平和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在整个90年代,日本政府先后两次向银行注资9万亿日圆和60万亿日圆用于处理不良债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