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圣经》汉译者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时期西方《圣经》汉译者的译作及译论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他们在翻译忠实观、"归化""异化"观、文化观、语言观、读者观和主体性意识上的变化。这对宗教经典或其他精典文献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华裔美国文学范围成为了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涵盖着文学主题的研究和美国文化的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本质量各有不同,但是数量有限,因此,具有研究价值也是各有取向。以《喜福会》汉译为例,这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也是他所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论文以《喜福会》汉译为例,针对华裔美国文学汉译杂合翻译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经历了唐、明和清三个阶段.译者主要采用了文本内翻译策略和文本外翻译策略.文本内翻译策略包括政治适应性、翻译并行性、文学趋向性和翻译渐进性;文本外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减译、替代、注释、音译、直译.这些翻译策略对<圣经>文化的传播、读者的培养和后来<圣经>汉译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借鉴意义.<圣经>汉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信仰基督教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翻译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疯狂英语》是一份颇有影响的有声杂志,然而其电影对白的翻译却令人失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不查词典信手胡译,或照搬词典而不顾上下文的死译;句式欧化,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照顾到人物对白的特殊性。译文太书面化或不符合人物身份;脱离原文,随心而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面对着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作家在向世俗化的现实生活妥协与认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神圣职责,而池莉则在二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她通过对平凡真实的世俗生活的描写和刻画,揭示出生活的真谛,表达着自己的爱憎,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为社会进行着自己的精神创造,让读者在她叙述的世俗故事中长久而默默地感动着,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小说《看麦娘》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就Delabastina双关翻译理论,比较分析了《哈姆雷特》两个汉译本的双关语翻译,并总结出朱生豪和梁实秋在翻译双关语时常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1928年,初涉文坛的沈从文创作出了《阿丽思中国游记》,在这个长篇中,沈从文的笔触并不成熟。他试图用冷静的嘲讽来批判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但他又难以抑制自己的忧愤深广,是以在一层"他看"视角之外,又常常情不自禁地以"自看"视角来观看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中国。在两重视角交叠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而又黑暗残忍的中国。这种情不自禁的感情流露,也使《阿丽思中国游记》这部作品显得沉重而飘逸、滑稽而悲惨,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野草》是鲁迅急需抛弃一切绝望,寻获新生而艰难探索的集中体现,而《过客》则又集中体现了《野草》对希望与绝望、历史与背景等悖论的拷问过程,是鲁迅开始走出“第二次绝望”的一个转折点。他试图通过忘却、疏离来摆脱“虚空中的暗夜”,哪怕前路也是虚无,他只需要当下的“在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结合《野草》整体和鲁迅创作的时期特性的广阔背景上考察《过客》,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投射在《野草》里的基本面貌,才能使鲁迅研究“从独断型诠释学转换为探究型诠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个性叙事在文学的园地留下了一抹寂寞的亮色——一段极具个人特色的叙事。以她的《呼兰河传》为例,就是三种叙事形态的并置。因多种叙事手法的运用,同时也使得小说的主题具有多义性。  相似文献   

10.
挪威剧作家、诗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虽属描写东西方文化体系中不同类型,但两者不仅有互文性,而且极具可比性.文章通过对两者主题、人物形象的分析,找出中西文化交汇结合点、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碰撞.同时有助于了解上世纪初的那次妇女解放运动,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一朵小云》和《阿Q正传》两部小说中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深入分析,来探究两部作品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主题:作者试图通过对两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以唤醒人们沉睡、麻木的民族魂,从而推动人类的精神解放和道德复苏。  相似文献   

12.
阿来的新作《云中记》以汶川大地震为史料,建构了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小说以祭师的视角纵观始终,通过书写灵魂抚慰精神。阿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死亡,突破了传统的灾难题材写作,用虔诚的态度实现了文学写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14.
15.
《白鲸》被认为是麦尔维尔的一部史诗般巨著,对《白鲸》的评价历来大体上将其置于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考察视野。但后殖民语境为我们解读《白鲸》提供了新的维度。在笔者看来,《白鲸》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创作倾向,作者的创作策略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一种共谋关系,它或多或少地参与建构了殖民话语,有意或者无意地参与了美国的殖民扩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约翰·巴斯1968年发表的小说〈迷宫〉为例,剖析后现代小说叙述危机的根源,指出作家对小说叙述形式和语言自身局限的认识是后设性叙述的根源,小说自身的虚构性是因为传达媒介本身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桥边茶馆》讲述了一个日常生活的悲剧,人性的善变、无常,道德的脆弱让人感受到悲剧的无法挽救,提示人们要回过头来关注身边生活,步出圣化、诗化生活的樊篱,大胆地去探索另一类生存状态,重新体味人的原始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洁尘擅于以细腻与安静的叙述格调书写世俗生活。在小说《锦瑟无端》中她却对一贯的叙述方式作出相应调整,以元叙述成分和互文符号的熟练操作,在现代世俗生活中不断回望过去与放大内心,寻找隐匿的甚至是消失的历史感,还原现代化中被飞速增长的符号挤压的属于个体的庞大内心,以此既继续在低调踏实的世俗意味中获得简单的快乐与认同,又呈现出对生存的更多元与更深入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首先从西方引进悲剧理论的学者,为中国后来的悲剧研究开了先河.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考》,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在考察视角的选择、悲剧精神的阐释和结构标准的界定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转变,但却有一以贯之之处.随着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系统深入,其悲剧思想从受叔本华的强烈影响到真正走进中国戏曲,从推崇出世解脱到看重“主人翁之意志”,从结构上的机械认定到灵活处理,已然发生了转变、发展而进一步成熟了.  相似文献   

20.
《说文古籀三补》是研习古文字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它在文字考释上有相当多的独到见解,对古文字考释有很大贡献.分析《说文古籀三补》应放在追索作者的文字考释方法和对文字演化规律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