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农地流转中的政府作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贵州省608户农户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政府作用对转出户的收入效应,并进一步对比不同干预形式影响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1)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受到两种干预的转出户分别占比82.21%和13.70%,当前以直接干预为主;(2)直接干预影响交易实施,促成农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的流转,间接干预影响交易环境,促成农户与种植大户之间的自主流转;(3)政府干预农地流转中,转出户的租金收入未能完全补偿农业收入的减少,非农收入和总收入均未明显提高,即使将租金提高到农户期望水平,转出户土地报酬不再显著减少,总收入仍未明显增加;(4)与间接干预相比,政府直接干预下农户的农业收入更高,租金、非农收入和总收入的差异为正但不显著。研究结论:政府作用虽已内嵌于农地流转交易中,但政府干预下的对转出户的增收效应尚不显著,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果差异不大,仅依靠合理显化租金不足以促进农户增收,实现农户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This paper uses longitudinal information from the Scottish Farm Accounts Survey to explore the dynamics of Scottish farm incomes between 1988/89 and 1999/2000. Both the Net Farm Income and Cash Income of farms are considered. The results show high levels of income variability and income mobility within Scottish agriculture. Although exit rates from the lowest income groups remain relatively high even when spells of low income have lasted a number of years, there is evidence of farms with persistent low farm income and farms experiencing repeated spells of low‐income. Smaller farm size and having a farmer aged over 65 increase both the probability that a farm will fall into the lowest income group and the length of time spent in that income group. Furth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act of the post‐1997 agricultural recession on income mobility depended on the income status of the farm when the recession began.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托管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机理,从土地托管视角考察三大粮食区域农户的土地、劳动力资源配置对家庭整体经济福利的影响。研究方法: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托管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该收入分配效应表现出个体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2)劳动力分化能促进土地托管服务的发展和农户家庭经济福利的提升,是土地托管服务促进农户家庭增收的有效路径。研究结论:(1)完善土地托管服务市场和劳动力就业市场以提升农户的家庭经济福利;(2)加强政策帮扶,保障资源禀赋较弱农户的土地托管服务需求;(3)因地制宜,加强各粮食生产区域之间土地托管服务的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供给方和需求方双重视角剖析新型经营主体发育对农地有偿流转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双重差分方法与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结果:(1)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农地需求方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有偿化。(2)这一影响的实现基于两种机制:一是直接效应,即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外部需求主体打破了以熟人网络为主的封闭市场,通过引入市场化的交易规则订立合理租金;二是通过间接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机制,激励熟人间的非正式交易向市场化、有偿化靠拢。(3)新型经营主体发育对农地有偿流转的影响以农地产权的稳定为前提,但并不因农村非正式制度的介入而被削弱。研究结论:在继续稳定农地产权的前提下,引入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其市场化行为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对促进租金有偿合理、健全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揭示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Logistic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户分化是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发生的主要诱因,这一行为还取决于被调查者自身和家庭禀赋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产权安全感知差异。研究结论:应该充分考虑异质化农户的行为差异,促进经济落后地区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并将就业能力提升、农地流转、住房保障、权益保护与宅基地退出制度安排有效匹配,从而进一步促进闲置宅基地退出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福建永安市17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农村各阶层之间是否存在“知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村各阶层中,健康卫生议题不存在“知沟”,而政策性议题存在“知沟”。政策性议题“知沟”的产生是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接触报纸和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对“知沟”有正的影响,经常进城反而有负的影响。在农户的个人特性中,年龄对“知沟”的影响呈“U”型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关于中国收入不平等及其增长趋势,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但对促使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的定量分析却很少。传统分析是通过对组成因素或小部分居民的研究来提供很有限的关于收入不平等的决定因素。本文构建了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框架来研究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研究发现:地理位置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突出因素,但对于解释收入不平等总量并不是很重要;资本在收入不平等中显出很重要的作用。农业结构比劳动力和其他投入更能解释导致整个农村出现收入不平等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决策因子,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的宅基地流转办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l,ogistic分析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研究结果:(1)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普遍偏低,且从纯农业户到非农业户意愿逐渐减弱;(2)兼业程度由低到高,宅基地流转决策因子沿生存—经济—社会方向转移,纯农业型为生存理性,农业主导型为生存与经济理性,农工兼具型为经济理性,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以社会理性为主导;(3)农户普遍倾向"以房换房"的置换流转方式,其次是"以房换钱"为入股的流转方式,出售、抵押、出租等方式较少。研究结论:宅基地流转决策中不同类型农户对生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注不同,但总体上保障性心理大于经济利益,这也是宅基地流转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农户调查资料,对农民主观福祉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总体而言,农民总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其中,农民对文化水平和收入的满意度最低,对婚姻、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最高。从分省的情况来看,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呈现东、中、西部递减的趋势,但同省内部各县农民的满意度之间差异较小。进一步建立农民主观福祉模型,结果表明: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人均纯收入、参加乡镇人大代表选举、成为村干部或村民代表、采用定点堆放垃圾与管道排放污水的生活方式、在村里建立正式的社会组织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均有助于改善农民的主观福祉状况。此外,与年纪较轻者、已婚或离异者相比,年龄较长或未婚的农民生活满意度更高。而遭遇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抑郁等因素对提高农民主观福祉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何琳 《南方农村》2011,27(2):71-76
摘要.为了度量农户对农信社信贷可得程度,依据对广东24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选取所属地区、人均纯收入、从事的主业等7个变量,运用LogisciC模型来剖析农户对农信社信贷的获取情况。研究发现,农户所属地区、贷款用途和当地贷款利率,显著的影响衣户获得农信社信贷,而贷款方便程度、从事的主业、家庭房屋面积、人均纯收入影响不显著。粤北农户比其他地区农户更容易得到农信社贷款,用于投资生产中请贷款的成功率不是最高,在贷款利率水平最高时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最大。说明地区问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街,农信社的利润目标高于政策目标.运用风险报酬原理分析信贷供求,提出农信社需求诱导型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1.
Food expenditures, influenced by social,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factors, constitute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typical rural Indian's household income. Based on cross‐sectional household data, this study employs the Quadratic 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 to estimate food demand among rural Indian households.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rural household's two‐stage budgeting in total food expenditure and then to a demand for a specific food item. Conditional and unconditional expenditure and price elasticities for seven food groups are estim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own‐price elasticities for each group are negative ranging from fairly inelastic to elastic range. Expenditure elasticities indicate that food items are a normal necessity to luxury goods. Additionally,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Based on our unconditional expenditure elasticities, we also project food demand from rural Indian households for next two decades. Les dépenses alimentaires, qui sont influencées par des facteurs socioéconomiques et démographiques, absorbent une partie considérable du revenu des ménages ruraux typiques en Inde. Dans la présente étude, nous avons utilisé le modèle de demande quasi idéal quadratique pour estimer, à l'aide de données transversales sur les ménages, la demande alimentaire des ménages ruraux en Inde. Nous avons accordé une attention spéciale à la budgétisation en deux étapes des dépenses alimentaires totales et à la demande d'un produit alimentaire particulier du ménage rural. Nous avons estimé les dépenses conditionnelles et inconditionnelles et l’élasticité‐prix de sept groupes alimentaires. Les résultats de notre étude indiquent que l’élasticité‐prix de chaque groupe est négative et qu'elle varie de plutôt inélastique à divers degrés d’élasticité. L’élasticité des dépenses indique que les produits alimentaires varient de nécessités de base à produits de luxe. Les facteurs sociodémographiques jouent également un rôle important dans les habitudes de consommation alimentaire. D'après les élasticités des dépenses établies dans notre étude, nous avons estimé la demande alimentaire des ménages ruraux en Inde pour les deux prochaines décennies.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江苏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的作用。分别从劳动力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等方面展开,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不同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别,非农工作经验的作用更大,培训则是影响流动性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源对流动性的影响非常显著,边际影响程度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在理论上对农村承包经营户内成员共有权的结构和功能予以准确释义。研究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农村承包经营户内成员共有权已经超出了家庭、夫妻财产的调整范围。随着个人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成员财产性权利隐性化和管理性权能虚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承包经营户成员共有权与英美法系的联合共有权在权利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结论:农村承包经营户内的成员共有权是利益期待性合有结构,这样的产权结构特征对内可以维持户的稳定性,实现成员间的克己与不争,并且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抵御外来风险,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在未来的改革中应从完善对外代表制和增强成员权利自主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户内成员期待性利益的转化机制,以化解户团体与成员个体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保障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农户资源与家庭保障——来自湖北农户调查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风险与不稳定因素是经常出现的。农户常常采取以自身资源为基础的手段与策略来抵御风险与不稳定性。在农户为应付传统的风险与不稳定性所采取的各种策略遭受巨大压力的同时,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新的风险与不稳定因素使得农户面临更大的挑战。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思考与探索农户家庭保障问题已显得日益迫切。本文从农村社会保障的农户侧面出发讨论中国农村家庭的经济保障安排问题。通过对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环境不相同的两个县级市200个农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讨论农户以自身资源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水平以及…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2018年江苏省和山东省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在设计被动失地农民金融知识测度体系的基础上,利用IV-Heckman模型和中介效应法,实证检验了金融知识对被动失地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①金融知识对被动失地农民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被动失地农民主动参与创业,并提高其创业绩效;②金融知识通过提高被动失地农民对信息渠道的重视程度和获取金融资本的能力促进他们参与创业,并改善其创业绩效;③金融知识通过改善被动失地农民的风险偏好促进他们参与创业,但无法改善其创业绩效。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索大都市近郊乡村耕地边际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认识发达地区的耕地边际化形成,以及制定区别于丘陵山区的耕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农户视角,构建耕地边际化的认定和因素体系,利用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进行假设验证。研究结果:(1)近郊乡村的耕地边际化正在处于从“隐性边际化”向“显性边际化”过渡的“中期边际化”阶段;(2)近郊乡村耕地边际化与耕地区位条件低度相关,但与耕地的种植条件、农户家庭及职业条件显著相关,且农户家庭及职业条件更显著。研究结论:近郊乡村的耕地边际化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态势,建议因地制宜从经济补贴、改善灌排条件、吸引原籍农户回流、市场化4个方面制定政策,破解耕地边际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污染企业周边农户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利益主体之一,其环保支付意愿对当地的环境保护状况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对苏皖两省33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和Logit-ISM模型,分析了污染企业周边农户的环保支付意愿及支付水平,探讨了农户环保支付意愿的内在发生机制。结果表明:第一,苏皖两地中有66.37%的农户有环保支付意愿,这些农户在环保方面的平均意愿支付水平为209.58元/年。第二,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对环境污染的担忧程度以及亲戚朋友是否有环保支付意愿对农户的环保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距离污染企业的公里数和对现在生活的满意程度对农户的环保支付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三,前述6个因素中,农户距离污染企业的公里数、受访者受教育程度以及亲戚朋友是否有环保支付意愿是农户形成环保支付意愿的深层根源因素,这些深层根源因素通过影响家庭年收入和农户对环境污染的担忧程度,进而影响农户对现在生活的满意程度这一农户形成环保支付意愿的直接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农户风险与脆弱性:一个分析框架及贫困地区的经验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介绍了一个风险和脆弱性分析框架,该框架将农户的各类资源、收入、消费、福利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很好地纳入到一个体系之中。讨论了农户可能遭受的各类资产风险、收入风险和福利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在贫困落后地区的特征。按此框架,本文对来自中国贫困地区108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风险和经济困难的认知涉及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种风险交织是农户风险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公共品融资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以农户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农村公共品及其融资现状、农村公共品需求的特点以及农民对农村公共品融资的基本态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看,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整体水平较低,并且,不同类型村庄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公共品融资的投向与农户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公共品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农村公共品融资管理监督制度尚不够完善;农户在农村公共品融资上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已有很大提高;政府在农村公共品融资中的职能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定位和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上海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2000~2004年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农户受教育水平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了适当的工具变量并建立了一个两阶段Pr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教育对消除农村贫困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十分显著,提高农户受教育水平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陷入贫困的概率。在此基础上,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