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近几年船舶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对于船舶的安全问题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以过去重大海难事故为教训。以国际海事机构(IMO)为主导.正在制定相关的国际规则,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国际船级协会(IACS)制定了大型货物船及二级油轮的通用结构规则.并于2006年4月1日起适用于船舶建造。根据该规则,船舶需具备在北大西洋最严酷的波浪条件下耐用25年的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2.
1972年国际海事组织颁布了《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简称《规则》。该规则的颁布主要是用于指导航行中的各类船舶在海上的航行安全,是船舶在海上航行生产中重要的法律法规,是船舶在海上航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和重视的航海规则。航海驾驶人员在船舶航行过程中,要对规避规则深入学习,牢固掌握规则中的各项法条与要求,要对规则有正确的理解,严格遵守。在航行过程中,安全无小事,船舶安全保障是海上航行中的首要任务也是必要任务。通过分析近几年船舶航行的相关碰撞事故,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除了客观的、不可抗的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观因素,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船员技术水平的培训,另一方面加强船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加强航行安全教育,改变懒散随意的工作作风,从源头上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相关船舶碰撞事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海难事故呈上升趋势,一些船舶事故就是由于压载舱腐蚀导致船体强度下降而造成,压载舱防护涂层就成了影响船舶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船舶因结构腐蚀导致损坏,2006年12月8日,国际海事组织正式通过《船舶专用海水压载舱和散货船双舷侧处所保护涂层性能标准(PSPC)》,中国船级社也于2007年编制了《实施PSPC的暂行指南》。  相似文献   

4.
丹麦Viking救生设备公司最新推出的Polar(极地)救生筏系统,是目前市场上第一个能满足IMO(国际海事组织)的MSCf海上安全委员会)1056通函的有关极地水域运行规定和RMRS(俄罗斯船舶登记局)的有关冬季运行试验规则的可在结冰水域中作业的救生筏系统。  相似文献   

5.
航行于世界各地的多种大型货船。尤其是油船安全是半个世纪以来国际船舶运输业界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议题。而连续发生的船舶事故,往往造成重大海洋污染,促使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一再采取执法行动,制定、充实和更新国际船舶航运安全法律法规.目的就是不断强化国际航运船舶公司和当事人社会责任,提高船舶安全操作规程,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国际公约的制定和修改经常源于事故。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六条对船舶安全配员作了定性的规定,即把“船舶配备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船员”作为船舶航行条件之一,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从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停泊和作业,防治船舶污染环境的角度对每—艘船舶配员作了具体量化的规定,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船舶安全配员在船舶航行安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对船舶安全与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等机构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和规则,对我国船舶工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我国船舶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机遇,我们应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8.
全球领先的移动卫星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丹麦泰纳公司(Thrane & Thrane)目前推出其新一代通信产品SAILOR6110mini-C(见图)。该产品拥有尖端的触控式屏幕以及全新的网络功能.能为船舶全球海事遇险求救安全系统(GMDSS)、船舶安全警报系统(SSAS)和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LRIT)等程序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现代船舶朝着大型化、高速化方向发展,船舶数量和水域交通密度及危险赏物装载量不断增加,海损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船舶航行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1992年起,国际海亨组织(IMO)、国际航标协会(IALA)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基本确定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Automatlc Identification System)的概念、工作频率、系统构成、信息交换方式和系统性能标准。国际海事组织在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第五章船载航行系统和设备的配置中,增加了自动识别系统。具体规定了不同类型船舶的实施时间。随着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在海事管理中的应用也不断扩展,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几年船舶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对于船舶的安全问题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以过去重大海难事故为教训,以国际海事机构(I-MO)为主导,正在制定相关的国际规则,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国际船级协会(IACS)制定了大型货物船及二级油轮的通用结构规则.并于2006年4月1日起适用于船舶建造.根据该规则,船舶需具备在北大西洋最严酷的波浪条件下耐用25年的结构强度.  相似文献   

11.
雾航笛(船笛)对船舶安全航行的作用非常大,尽管现代船舶装备了无线电通讯、导航等先进设备,但是传统的号笛、号灯对船舶安全航行发挥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它是无线电通信和导航系统所不能代替的。早在上个世纪初世界主要海运国家就讨论制定了第一个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经过以后的多次修订形成了现行的《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COLREG)。该规则用较大篇幅论述了船舶号笛、号灯的特性及其信号编码,它的各项条款,各种术语,各类灯号与声号的产生和变化,都来源于海上避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以来,国际海事组织(IMO)、欧盟(EU)等相继出台了油船和散货船结构共同规范(CSR)、船舶燃油舱保护规则、船舶气体排放标准(IMO Tier2)、涂层新标准(PSPC)等四大新规范,这预示着船舶企业之间的新一轮竞争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3.
ISPS规则(International Ship and Port Facility Security Code),即《国际船舶与港口设施安全规则》已于今年7月1日由国际海事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作为一套建立在风险评估基础上,针对所确定的各种保安威胁建立适当应对措施的应急计划系统,ISPS的目的是提供一个风险评估的标准和统一的合作框架,使各缔约国能够及时应对威胁的改变以及船舶和港口设施安全性能的变化,从而确保船舶和港口设施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4.
丹麦Thrane & Thrane公司新推出的代号为“水手”。(Sailor)的mini—C GMDSS(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是世界第一个以Inmarsat(国际移动卫星组织)mini—C无线电收发报机为基础的系统;也是第一个能够被升级为SSAS(船舶安全报警系统)的mini—CGMDSS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保障航运安全,降低船舶碰撞给海上物流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人命安全和财产的损失,本文提出了一种船舶避碰过程中人为因素分析方法,即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识别人为因素,结果表明“瞭望不当”、“操纵不当”、“应急决策选择不当”、“避让行动迟缓”、“航速过快”是人因失误风险水平显著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层次任务分析法(Hierarchical Task Analysis,HTA)和认知模型(Information Decision Action Crew,IDAC)构建三阶段船舶碰撞过程中人为失误评价模型,为后续船舶避碰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另辟蹊径 加快船用耐蚀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体钢板腐蚀问题与船舶运行的安全问题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受腐蚀船体表面还会造成能耗和CO2排放增加.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解决船板腐蚀问题的传统方法是使用涂层材料.每2—3年对船体受腐蚀钢板进行维护。随着近年来海事界对船舶安全、环保和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国际海事组织(IMO)将制定新造船涂层性能标准(简称:PSPC)列为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7.
芦稼 《中国海关》2004,(5):58-59
随着2004年7月1日《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修正案和相应的《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生效,航运反恐将成为全球统一的行动,船公司的反恐开销和经营风险将增人,操作中稍有不慎便将招来巨额罚金和船舶滞留的处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述了《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此构建了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既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旨在提高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满足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和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际海事界逐渐认识到,由于严重腐蚀而导致的船体结构强度下降是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海事组织(IMO)在第76届海安会上,根据散货船综合安全评估(FSA)研究的结果,决定制订强制性的压载舱保护涂层性能标准。根据海上安全委员会的统一安排,从2002年开始,  相似文献   

20.
由于防火安全是一艘船舶维护的重要部分.为此挪威Autronica公司最新推出了一款结合一个强力烟火探测系统一起使用的Auto Master综合安全和应急管理系统(ISEMS),具有在应急情况下可确保船员能得到管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