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探究已成为政府、社会、业界学者关注的焦点,准确认知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原因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所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具有群体属性和社会属性。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许多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其进行人生设计与就业决策,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职业资格准入,以及市场管理等就业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本文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究其缘由,并在分析就业难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突出的问题,也是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给出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必要性,并针对如何提高就业机会给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却依然有增无减,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探讨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8.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校园的热切需要。本文着眼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快速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主要从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家庭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热门话题,尤其是农业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令人担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作为农业院校就业辅导员,推进就业工作的同时,要重视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切实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健康的就业心理,最终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它既受大学扩招、工作单位二元对立、大学培养机制不合理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的自身素质等个体因素的影响,从体制和毕业生自身两方面分析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总体情况的调研,以点及面,了解大学生社区就业现状,深层次挖掘其原因,提出推进落实"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就业计划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择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毕业前的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部门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政府、林业高校、林业人才自身、人才就业市场四个方面分析了林业人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制度、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林业人才自身、市场中介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优化政府职能: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林业人才要转变观念;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最难就业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而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其在就业方面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重心。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不仅会造成培养大学生所需社会资本的浪费,而且也不符合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因此,亟须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探讨如何调动一切积极的社会因素,创设多方协助、立体宽松的就业氛围,为大学生顺利步入职业生涯开辟更为广阔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18.
19.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推上了自主创业之路。本文基于苏州高校经管专业大学生创业特点和创业环境的调查研究,分析苏州大学生自主创业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并构建“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才市场同样由供给和需求决定,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少,而是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引发大学生就业困难。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基于供给侧角度,从院校、学生、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