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2011-201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浙江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1-201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浙江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志忠 《会计研究》2012,(1):36-42,97
本文以2006~2010年间的IPO公司为样本,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应该与民营企业有所不同。国有企业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完全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因此公司治理的重点在于减轻代理问题。我们发现,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和股权制衡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代理成本。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是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重点在于限制关联交易,遏制大股东利益侵占。本文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疆金融》2007,(B11):44-53
金融生态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其对外部环境;中击的自我控制的制度安排。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狭义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法律、社会诚信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银企关系及金融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服务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11—201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浙江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2006-2010年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报告结果及3185家上市公司的A股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政府干预的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实证表明,政府干预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政府干预与信息披露质量显著负相关;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呈负相关关系,且政府干预行为影响其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降低信息披露质量来配合其盈余管理,从而使信息使用者与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我国2018-2020年A股4056家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将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作为调节变量,探讨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在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对当期企业价值的影响为负但是并不显著;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加入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变量后,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于当期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当期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企业不断地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会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对当期企业价值产生的不利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交互项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阐述了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含义及评价体系,认为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也应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论文的静态质量和动态质量。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研究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主体、教师、学生及质量保障激励机制,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应对之策,即构建完善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宗美  李军训 《时代金融》2013,(17):198+200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能够缓解代理问题,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控股股东侵占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主要通过资金占用、制定有利于自身的现金股利支付策略。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约束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保障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以2009~2011年深市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信息披露质量与资金占用、公司价值和现金股利支付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及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正确解读行业信息、防止再生资源价格剧烈波动、引导理性产业投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废纸再生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VAR模型验证了再生资源产业投资和再生资源价格、行业信息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产业投资受到价格波动和行业信息发布的影响显著,并与价格存在为期5个月的时滞期。然后运用PPM模型识别再生资源产业投资与价格时间序列的突变点,通过分析废纸再生资源产业投资的4个阶段,发现政策信息、行业动态和媒体信息对价格波动造成影响并间接影响产业投资,价格的理性波动对再生资源产业投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夏靖 《上海金融》2012,(10):68-69,118
本文对信用评级机构加剧金融市场波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机制下信用评级机构存在道德风险的必然性,并就化解道德风险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 ,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公共物品属性的观点进行了反思。通过界定“复合品”和“核心效用”两个概念 ,本文推导出会计信息产品在特定消费群内仍是私人物品 ,市场机制是配置会计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但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具有难以检验性 ,关于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的信息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对称 ,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由。  相似文献   

14.
逯东  孙岩  杨丹 《会计研究》2012,(6):19-24,92
会计信息的基本功能是缓解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本文从微观主体、宏观层面、信息竞争与互补这三方面系统回顾了有关会计信息影响资源配置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该领域研究的演进线索,以期为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机理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再担保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担保是为担保人设立的担保,当担保人无力承担担保责任时,再担保人将按协议约定向债权人继续承担责任,以保障债权的实现.本文从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考察再担保如何改进信贷市场的信息传递,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金从盈余方向稀缺方流动.  相似文献   

16.
Trading Volum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iming Information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rading volume before scheduled and unscheduled corporate announcements to explore how traders respond to private information. I show that cumulative trading volume decreases inversely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 prior to scheduled announcements, while the opposite relation holds for volume after the announcement. In contrast, trading volume before unscheduled announcement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and shows little relation to proxies for information asymmetry. I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market makers and find that they act appropriately by increasing price sensitivity before all announcements, implying that they extract timing information from their order books.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daily excess bond returns associated with announcements of additions to Standard and Poor's Credit Watch List, and to rating changes by Moody's and Standard and Poor's. Reliably nonzero average excess bond returns are observed for additions to Standard and Poor's Credit Watch List when an expectations model is used to classify additions as either expected or unexpected. Bond price effects are also observed for actual downgrade and upgrade announcements by rating agencies. Excluding announcements with concurrent disclosures weakens the results for downgrades, but not upgrades. The stock price effects of rating agency announcements are also examin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bond price effects.  相似文献   

18.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及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的信誉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各方对评级机构的评级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提出了质疑。本文从次贷危机影响因子入手,分析了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出现的误差。同时,将这些教训与当前我国的评级产业问题相结合,提出避免发生相同危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a sample of 12,562 dual-rated local government bond issues including 6,104 split-rated issues to determine which rating agency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yields. Using a database of municipal bond issues from 1986 to 2002, we show that Moody’s rated significantly more issues than S&P, and that Moody’s ratings were more conservative. However, from 1993 to 1997, there was a reduction in ratings disagreements and in Moody’s market share. Beginning in 1995, Moody’s received negative publicity related to a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ti-trust investigation. Moody’s appears to have responded by sharply increasing their relative conservatism in 1997. From 1986 to 1994, Moody’s ratings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bond yields than S&P ratings, but their dominant influence on yields disappears in the recent sample period from 1995 to 2002.
Donna M. Dudney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相似文献   

20.
Why do foreign firms obtain credit ratings by global rating agencies rather than from their home country's rating agencies even though global raters typically assign lower credit ratings when these foreign firms issue bonds in their home currencies? We find that bonds rated by a global agency decreased yields 11‐14 basis points (bps) when compared to those rated by Japanese rating agencies but, during the 2007‐2009 financial crisis, the yields on these Japanese bonds increased 12‐17 bps, thus fully negating the advantage of obtaining a bond rating from a global rater. This suggests that the reputation of global rating agencies declined during the 2007‐2009 crisis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