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87年深圳敲响了拍卖土地使用权的第一槌,此后被誉为“以土地换黄金”的“二次土地革命”席卷全国。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截至1993年上半年,全国已出让使用权的土地7000多幅,总面积37000多公顷,共收取出让金826亿多元人民币。 土地市场的开放和形成,一方面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活跃房地产经营,聚拢吸纳资金,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一级市场上,土地供给量失控。我国土地市场共分三级:所谓土地一级市场,是国家把土地使用权批租给土地使用单位形成的市场;二级市场是土地开发公司把经过开发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让渡给各个用地单位形成的市场;三级市场是一般拥有土地的企业和单位(不含土地经营汗发公司),横向让渡土地使用权给其他需要土地的单位形成的市场。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编制的年度用地计划,1992年全国建设川地指标为400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本文分析了山西省土地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山西省土地市场未来发展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1.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土地市场的发育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土地根本未进入市场,从而不存在土地市场,而且是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土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在各种产品和其它生产要素已经市场化而仍然可以免费使用土地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和总的资源配置的扭曲。  相似文献   

4.
杜深华 《当代陕西》2005,(10):18-19
土地闲置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土地市场供求矛盾的加剧。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利用水平是当务之急。[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信息》2008,(6):19-19
在我国,土地中介既是官商勾结的产物,又是官商勾结的一个媒介,这是由我国土地市场的特点决定的。 所谓土地中介,是指为土地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活动提供各种中介代理和相关服务的行为。土地中介在发达国家是有其存在必要性的,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所有权构成形态基本上是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6.
董日臣 《特区经济》1992,(12):24-24,43
<正> 一、土地集体所有制转为土地全民所有制的过程,不是市场行为我国土地所有制分为集体所有和全民公有(国有)两种形式,两者均为公有,不存在私有土地。其中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本质也是公有。因为国家需要时,即可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征用不是市场买卖,而是国家依据其权力而强制实行的,不允许找任何理由进行抵制。征用时双方也不需纳税,仅需提供经济补偿和安排劳动力就业。二、政府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也不是市场行为政府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的目的,一是增加财政收入,扩大资金来源;二是通过经济约束手段,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通过土地供应数量和标的价,调控经济发展。前两个目的是直观的,第三个目的却是深远的,是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有力手段。当某一产业(行业)需要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城镇的土地市场非常活跃,除部分国有土地使用权经人民政府批准进行有偿出让以外,大量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自发进入市场。这种自发交易(即隐形市场)给社会造成很多严重危害:第一,土地资产大量流失。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测算,大城市每年流失1000万元以上,县城约40-50万元。第二,影响了城镇土地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造成土地权属紊乱、土地使用权纠纷层出不穷。第三,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助长了不正之风,使土地收益大量流向单位和个人。第四,诱发了土地投机,滋生了一些炒买炒卖地皮的不法分子,扰乱了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8.
在2004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中,土地市场调控未发挥应有关键性作用的原因,在于当前土地制度和土地市场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将土地市场规制作为房地产调控的重要工具。土地市场规制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土地供应政策、土地金融政策、土地税收政策和土地价格政策等。  相似文献   

9.
建立我国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体系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土地市场的结构现状;探索了城乡土地市场体系建立的路径选择;最后提出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如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土地市场的培育、土地经营形式的探索、农业政策的调整、政府作用的发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社会化服务的完善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对于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完善的省区建立起适合本省区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土地经营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经营是政府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对土地资本技巧性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本增值的一种经营方式。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政府在运营城市土地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把握好宏观调控、规范机制、完善市场、强化管理、机制创新等关键环节,加快土地经营步伐,使土地发挥最大的综合效应,服务于城市经营的总体目标,提升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规范土地市场的发展战略高度,强调指出规范土地市场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运行的载体,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经营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基础。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运营好巨额的土地资产,才能科学、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整体效益,加快实施以土地“经营城市”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有针对性地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应对加入WTO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无论从经济的合理性还是制度的合宪性分析,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正当性基础均源于国家从土地的社会最佳利用出发对土地市场进行管理,它是国家行使土地管理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广东省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限度地直接入市的试点,从相反方面佐证了垄断不再有助于土地的整体最佳利用。由此,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垄断只能是一种土地管理权,而不是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垄断经营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论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市场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外延扩大阶段、内涵扩大阶段。并对土地经营权商品化、土地交易形式多样化、土地价格和土地地市场性质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和“三农”问题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深入分析它们的实质和根源都跟土地有关,其治本之道在于完善土地市场。该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指导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转,调整土地收益的分配。该文提出在部分土地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确定土地使用费征收客体,以及按照地租的不同类别进行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和“三农”问题都关系到国计民生,深入分析它们的实质和根源都跟土地有关,其治本之道在于完善土地市场。该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指导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转,调整土地收益的分配。该文提出在部分土地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确定土地使用费征收客体,以及按照地租的不同类别进行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7.
邓兰燕 《特区经济》2011,(8):166-167
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土地已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相比城市国有土地市场的发展,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发育缓慢,在城乡土地市场二元性、土地二级市场受到主体和用途限制、土地三级市场相对缺失的背景下逐渐凸显一些新问题。建议明确农村土地产权、突破农村土地用途限制、完善市场要件、培育二、三级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平等、有序的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8.
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都是现代化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内容,偏颇任何一面,都会造成土地市场和土地使用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土地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资源,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大多数国家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放任自流。相反,无论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地区),或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地区,都采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其中,有的将调控的重点放在土地供给方面,即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供给量,地土地一级市场实行高度垄断,香港对土地交易行为本身严加 管理,并将稳定土地价格作为调控的重要基础,日本则是在交易之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规划,对土地用途作出明确的规定,联邦德国国土面积比新加坡大,它的规划层次更多,形成立体规划。而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主要搞的是城市规划。以上这些国家或地区采取的调控与管理措施各具特点,对于维护土地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着重介绍香港和日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调查研究报告》2006,(33):1-31
内容摘要:本报告概述了中国目前土地政策所面对的主要挑战,讨论了五个相互联系的议题:农村与城市土地制度仍然维持着二元性,以及国家垄断城市土地的一级市场;强制征地和补偿措施的不公平性;农民的土地权利很弱;地方政府对土地转让收益及土地相关融资的过度依赖;‘降低农地流失率的困难;土地法律框架的不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