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如临  李春晓 《中关村》2006,(12):57-57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诗云:“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锄。”于是,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座右铭。于是,才有“书中盛满千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的“读书乐”。平心而论,读书诚然是快意的好事,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一代枭雄拿破仑讲得更是让人明白,“读书就是力量,因为读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的力量。”看来,古今中外,各个…  相似文献   

2.
战远 《中关村》2007,(8):98-99
受友之邀写一书评,电话那边介绍说是韩永飞博士评价余秋雨在凤凰台的专栏"秋雨时分"内容的书。自然认为笔者可能剑刃锋利,不然岂可挑战"余大师"。于是,伏案读书,  相似文献   

3.
雾气阴沉的日子也许不宜读书,放下书后我习惯地抽出一盘新碟,开始观看法国著名导演特吕佛的遗作《隔壁的女人》。看完影碟后又该是发愣的时候了,从弃书不读到闲看影牒,我从自己的行径联想到读书的问题——IT 之后,我们还会读什么?读书还是读 VCD、DVD、MTV、BBS、电视剧、广告以及卡通?这是十分诡异的问题。看上去简单说起来繁复。往小里说,读什么不读什么无非是个人化的日常选择,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干脆利落随心所欲。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读什么不读什么的选择权往往不在个人手里,我为什么弃书不读却将影碟看得如痴如醉?这个日常经验背后肯定有另一种东西在暗里作怪,这种东西还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世界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相似文献   

4.
李白俐 《中关村》2007,(10):104-105
本刊曾经最早发表王宏甲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新教育风暴》的序章,并介绍该作。最近《中国新教育风暴》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广大师生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士阅读的著作。本期"王宏甲哲思短语"特全部摘自《中国新教育风暴》一书,短语之下的标题为书中有关章节的标题。  相似文献   

5.
慕鲁 《中关村》2006,(11):112-113
金秋时节好读书。在国庆长假期间,我拜读了两部关于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一部是《梁漱溟读书生涯》,一部是《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有人称梁漱溟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儒家”,窃以为言之过早了。时下的国学热中,不乏儒学的追捧者,也不乏可以称为“大儒”的学者。梁漱溟先生高寿九十有六,他的漫长人生旅途,饱经沧桑,几经多事之秋,不论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还是“喜看稻黍千重浪”,梁先生始终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先生“特立独行”的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始终与书为伴,在卷帙浩繁的“故纸堆”中追求他的理想世界。梁先生…  相似文献   

6.
冯又松 《中关村》2013,(6):112-115
杨再春写书法是靠"三余",即下班工之余,开会时之余,星期周之余。杨再春说:"越是大家,读书越勤奋。或许可以这样说,凡大家没有不勤奋的。"  相似文献   

7.
马力华  肖娟 《中关村》2012,(9):38-39
书院见于唐代末年,在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还有一种是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皇权的更替,政治上新兴的科举制度取代六朝以来的门阀世族。书院文化逐渐兴盛,逐步具有讲学、祭祀、  相似文献   

8.
萧惑之 《中关村》2008,(2):106-109
去岁圣诞节那天,《中关村》执行主编马文良先生,送我一部新书——《曾经风雅》,作者张昌华,我过去曾拜读过先生的《走进大家》。我读书有先翻版权页的习惯。一眼就看见出版时间写着:2007年9月第1版,2008年1月第2次印刷。其实,距离新岁还有一段光景,“走在时间前面”的书商,已经提前进入2008年。给我们送来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9.
海涛 《中关村》2007,(9):106-108
象意书王把画艺之芽"嫁接"到书艺之树,看似画,但是书法,从书写工具、笔法、章法等都是遵循书艺规律,这种被其创作者甄老先生称为"象意书体",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书画同源"的奥秘所在。甄老先生的"象意书体",其书风熔铸古今,追求创新,运笔气势雄伟苍劲,豪迈奔放,意境高妙,他把中国文字有形的神秘之美和无形的天人之意巧妙结合,吸古今书法艺术之精魂,创造的"象意书体"独具一格,书画界的人士便送甄老先生"象意书王"的雅名。  相似文献   

10.
张颐武  CFP 《中关村》2007,(11):98-99
凌志军写中关村发展史的书《中国的新革命》中有一个片段让我难忘。在2005年的一天,他在双清路上的清华创业园A座302房看到的场景,让他感到是"新世界的混沌初开"。"这间屋子装着38家  相似文献   

11.
张宇 《中关村》2007,(1):122-123
12月6日,中关村杂志俱乐部海淀书画廊中欢声笑语、翰墨飘香,海淀6位著名书画家齐聚一堂挥毫泼墨。海淀书画廊定期的笔会如期举行。参加这次笔会的有著名书法家张书范、孟繁禧、刘振英、白兆贤、曹海波、刘宝柱。上午10点,中关村杂志俱乐部为他们备好了笔墨,专程赶来的艺术家们稍事休息后就在书画廊中的大书案上轮流挥毫泼墨。不久,俱乐部内就充满了墨香。每一位艺术家在场书做的同时,其他的艺术家在旁观摩评论。在这种氛围下,每位的下笔渐入佳境,笔走龙蛇,一幅幅书画佳作比赛似的放在了俱乐部内。所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知道是哪位书画家…  相似文献   

12.
虽虽然"非典"肆虐,但是被邀请的老总们还是按时到了,认识的相互问候,不认识的互递名片自我介绍,座谈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  相似文献   

13.
张俊杰 《中关村》2008,(10):130-131
我喜欢读书,尤其是读畅销书。我读的书也很杂,开卷有益,那些散发着时代新锐思想的书让我兴奋。人们受益于知识的涵养,知识的风暴在推动着时代的前进。在畅销书中,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就是徐浩然博士的《个人品牌》。中国已经进人一个个人品牌的时代,只不过人们没有自觉罢了。而浩然博士的这本书,它以创新的理论,首次在我国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并给人们带来了寻找个人品牌的路标。  相似文献   

14.
张洪军 《中关村》2003,(1):79-79
犹太民族饱经磨难,但在智力领域中,却常能处于优势。一位作家写道:“在犹太人家庭里,学问受到高度评价,这常使其他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书是甜的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当然,它还象征着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犹太人不焚书,哪怕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5.
马文良 《中关村》2013,(3):32-33
秦君是一位传奇的女企业家,她说喜欢一切从"简"。当你走近她,你会觉得在她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自信但不张扬、平静而又聪慧。  相似文献   

16.
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7点离开办公室. 12小时的工作时间以外,坚持游泳、跑步、打网球、读书、讲课、搞电影俱乐部…… 他说:"SUN公司的文化就是鼓励大家好好干,好好玩!"  相似文献   

17.
毕夫 《中关村》2024,(2):68-69
<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现实社会与经济不解现象的追问与探寻,也许我们从巨匠先哲们睿智的思想中可以找到破题的窗口。近日笔者集中时间将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一书翻来覆去地精读了两遍,领悟颇多。作为个体心理学学派创始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先驱,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核心成员,后因观点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建了个体心理学。在《理解人性》一书中,阿德勒认为,人的性格与遗传无关,主要是社会感与权力欲两大后天因素影响与塑造而成。  相似文献   

18.
关邨 《中关村》2014,(5):72-72
《新京报》载:联想控股3000万投资茶业。这是柳传志先生继投资水果行业超10亿元后进军茶叶领域的“宣言书”,柳氏“大手笔”再次泼墨染绿农业。让“柳粉”们生发更多的联想。  相似文献   

19.
关村 《中关村》2010,(2):108-109
读刘合心先生的文章,初始于《中关村》杂志,缘于卫汉青社长的推荐。这部历史大散文《源头集》,亦是汉青先生放诸我的案头的,因为他知道我对山西情有独钟。在昔日的计划经济年代里,我曾是一个“军工战士”,与太原、大同、太谷、阳泉、侯马、运城、永济等地的兵工企业,常来常往。元旦假日,窗外飘落着大雪,漫天皆白,“寒冬时节好读书”,我终于静下心来,对《源头集》浏览一过。  相似文献   

20.
萧惑之  CFP 《中关村》2007,(11):106-109
权当絮语我对佛教素来未有任何研究,读过些许谈"佛"的书,也都是随便翻翻,多作为一种消遣,谈不上信仰,但我记住了一句话——"人到无求便是佛"。大约20年前,我在《文史知识》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