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非洲39个国家直接投资对中非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对中非双边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东道国GDP的规模对中非进出口贸易有正向促进作用,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对双边贸易不形成阻碍,但双边投资协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虽然目前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量占中国贸易总量的百分比不大,但是非洲拥有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中国拥有成熟技术和丰富产品,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中非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贸易引力模型运用到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的定量分析中,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了包括GDP、人口、地理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多个变量的引力模型。然后运用得到的模型来评价中国与非洲部分国家的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G-L指数和GHM分类方法,通过对2000~2010年中国与非洲2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各国来看,中国与非洲12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趋势明显;而从农产品各章目来看,中非农产品贸易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GHM分类方法显示中非农产品贸易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征。此外,回归模型表明市场结构与中非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而人均收入差异、国家贸易政策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非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雪  王亮 《对外经贸实务》2022,(12):24-31+39
非洲国家是我国“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中非全面合作给双方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强与非洲国家贸易往来是中非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其中,机电产品在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2009-2020年中国出口到非洲30个国家的机电产品贸易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对非洲30个国家出口机电产品的因素,并根据贸易潜力指数分析结果显示:30个非洲国家的贸易潜力指数在0.8-1.2之间波动,均为潜力开拓型。因此,中国应增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正向贸易因素,增加技术输出,在因地制宜开展贸易的基础上创新经贸合作模式,为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增长提供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非洲各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非贸易额呈逐年增长态势。但由于迅速增长的贸易额和贸易逆差,中非贸易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因此非洲部分国家要求实施装运前检验。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与埃及贸易工业部签署《中埃质检谅解备忘录》,自7月1日起,埃及进出口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凭中国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检验证书办理中国出口埃及工业产品的验证放行。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理论上回顾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以非洲33个国家为样本,运用2002~2006年的数据,建立了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关系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对非洲国家直接投资与贸易存在着互补效应;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拓展非洲市场有利于创造中非合作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7.
董欣然 《商》2014,(2):282-282,268
2006年中非北京峰会顺利召开,伴随着“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中非关系进入到一个内容、形式及规模全面提升与拓展的新时期。中非关系的渐入佳境引起了一直以非洲国家家长身份自居的西方国家的恐慌,一些西方国家无理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中非贸易旨在掠夺非洲资源,并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因此,为了中非合作的友好长足发展,我们必须探寻新殖民主义与中非合作之间质的区别;为了中非贸易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有力揭穿进口单一结构“殖民化”嫌疑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非洲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货物贸易持续发展,取得了贸易总额曲折上升,主要贸易伙伴保持稳定,贸易商品结构逐步改善,贸易促进平台加速完善等成效。然而,现阶段中非货物贸易占中国同“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比例仍较低。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仅非洲自身安全形势恶化影响了中非货物贸易健康发展,中非贸易合作机制也仍需完善。与此同时,美西方国家也在阻挠中非经贸关系发展。尽管中非货物贸易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展望未来,中非货物贸易预期将保持增长,贸易结构将持续优化,区域贸易合作继续拓展,数字贸易和绿色贸易也将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首先跟大家汇报一下中国一非洲贸易发展的关系,在非洲53个国家中,我们从1956年与埃及建交以后,目前与49个国家建交。1971年我们恢复联大合法席位的时候,非洲国家起了很大的作用。2001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开始成立。2003年中非合作论坛拓宽了中非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郑和的船队驶抵非洲东海岸的五百多年后,中国与非洲之间成为非洲与世界其他国家贸易交往的最重要渠道。作为更广泛围经济联系的一个近似衡量,中非贸易从历史上集中于非洲东海岸,已扩大到今天非洲大陆的各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3年~2017年东北三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地理集中度、位序变动指数、综合贸易份额指数、HM指数分析东北三省与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贸易总额大幅增加,尽管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份额有所下降,但东北亚地区始终是东北三省的贸易重心。东北三省与沿线国家贸易依赖度不断提高,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表现出显著的单向依赖。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东北三省向沿线国家出口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占比下降,技术密集型商品占比有较大提升,出口商品更加多元化,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主要为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 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几年,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下降、信息发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面对日益高筑的国际“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增长前景堪忧。政府应从制定振兴农产品出口规划、强化质量管理、建立进出口预警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保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秘书处最近公布的世界贸易报告概要,世界贸易在经历了2009年高达12.2%的实际降幅(为70多年来最大之降幅)之后,却迎来了2010年高达14.5%的恢复性实际增长,又一举创下多边贸易体制自1950年开始贸易统计以来的最大增幅。对于2011年的世界贸易,WTO预测其增长将放慢至温和但更正常的6.5%,但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余孽未消,加上近期中东和北非等世界重要石油产区的动荡局势以及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其增长前景尚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如总干事拉米所言,"维稳"应成为今年的关键词。2010年,中国依然保持世界商品出口第一和进口第二的位置,并在世界商业服务的进出口中的地位均又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4.
朱颖 《国际贸易问题》2006,288(12):30-36
自由贸易是美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念。贸易自由化是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原因在于贸易自由化每年给美国带来1万亿美元左右的收益。对美国货物贸易的基本格局可以从五个方面认识:美国是世界上进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进口规模比出口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享受了世界最多的物质财富;美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表明对外贸易格局有利于美国;美国进口规模扩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结合演变为美国结构性增长优势。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即旨在借用一些常用的贸易竞争力分析方法专门针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讨论。首先,本文计算了我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运输服务贸易描述性统计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NTB)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进行了现状分析及动态分析。之后,主要用NTB和RCA衡量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外消费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本文从进出口贸易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中国近年来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结构特征,并在进一步优化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结构方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东盟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地位与跨国公司FD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FDI在全球的生产布局极大地促进了东盟国家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东盟国家近年来FDI和中间产品贸易的现状,发现随着世界FDI流动的不断恢复,在产品内分工处于价值链中后端位置的东盟国家,虽然位置没有明显提升,但在引入FDI增加的同时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却在不断加深;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跨国公司FDI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可能存在良性互动关系的假设,并建立数量模型对东盟五国十多年来FDI与中间产品贸易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期内跨国公司FDI与中间产品贸易即产品内分工之间存在着双重的因果关系,而短期内只有中间产品进出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FDI与中间产品进出口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日农产品贸易在中日两国进出口贸易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日本热衷于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平衡国际贸易关系,这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蒙受了严重损失.日本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在世界市场剧烈波动的新形势下,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建立和完善宏观管理机制,完善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积极申请新技术标准的合格认证,以保证中国农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份额,促进中国农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U.S.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two noteworthy structural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Externally,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deficit in the merchandise account along with a simultaneously rising service account surplus. And domestically, the GDP share of the service sectors has been growing at a faster rate relative to the goods sector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est the proposition that much of the asymmetry in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erchandise and the service accounts can be explained (1) in terms of income and price elasticity differentials and (2) in terms of relative growth of the service sectors. Results from estimated import and export demand functions for merchandise and service trades and from sectoral analysis of the U.S. economy seem to support the above proposition. The main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that: (1) domestically,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facilitate current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by eliminating market distortions and rigidities and (2) externally, it should expand on the initiatives taken during the Uruguay Round and drive the WTO toward a full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in services.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贸易顺差变动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我国贸易顺差规模也持续扩大。扩大的贸易顺差在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促使近年来诸多的贸易摩擦,使我国对外贸易环境趋紧。本文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对我国近十年贸易顺差的变化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从而对其变动的路径和结果得出一个更加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