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文章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变迁的外因入手,在分析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约束的基础上,得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具有过渡性,即随着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日益激化的内在制度矛盾会导致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脱离合作制原则,走向商业化之路。这种过渡性在市场经济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一条思路--资本结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回顾(一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及其特点在改革开放后 ,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农村金融体系也几经变迁 ,1 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农业银行“脱钩”后 ,恢复了其合作金融组织的地位 ,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上形成了现行的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 ,政策性银行 (农业发展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 )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格局。这种制度安排的形式上比较理想 ,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实际运作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缺陷 :1、产权制度不清晰。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是在原有的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其原有…  相似文献   

3.
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一、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现状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主要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作为整个农村金融体系基础的合作金融组织 ,自 90年代以来 ,特别是1 996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合作金融的建立问题第一次提上政府政策的高度 ,同时在“决定”中指出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因而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无论是在其机构数量、从业人员还是业务规模等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据统计 ,至 1 999年底 ,全国共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信…  相似文献   

4.
朱冰 《农业经济》2004,(5):33-34
合作金融是经济上的弱小者为获取便利的金融服务,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以自愿人股投资形式组织起来,在金融领域按合作制原则进行的一种合作。我国建国后不久,在农村就出现了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在1958年之前还基本上保持着农民集体所有的性质,到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时期,整个农村信用社系统被并人了国有农业银行体系中,成了农业银行的附属机构,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信用社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可以说农村信用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它缺乏合作经济组织的一整套的制度安排,合作性质始终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最终成为官办金融组织。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用合作社演进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已陷入了困境,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四大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是如何导致这一困境的,认为二重的金融制度结构是根本原因,并从制度内部和外部着手提出解困的途径,认为首要的是在合作金融制度中引入农户这一制度变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以河北省为例,考察了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一个滞后效应。而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发展水平的长期动态影响是较弱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化发展形成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以河北省为例考察了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一个滞后效应;而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发展水平的长期动态影响较弱,农村经济发展并不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化发展形成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农村合作金融在历经坎坷中砥砺前行,实现了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的历史转变。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积极探索中从无到有;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正式确立中异化初现;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在异化频发中曲折前进;四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合作金融在“三位一体”中创新发展。回顾历史,农村合作金融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制度优势使其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制度变迁和立法缺失是农村合作金融产生异化的主要原因。展望未来,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数字技术的赋能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制度创新将成为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两大趋势,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中需要完善立法,加强“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数字化转型和促进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共同组成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李永平 《农村经济》2007,(11):67-70
本文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了中央政府主导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变迁和调整非正规金融政策的原因,认为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建立适合农村企业融资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未来的演变方向,而有关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政策将逐步放宽,部分非正规金融形式将向政策、法律所允许的金融组织转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地位不断得以发挥。但受历史、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一些多年积淀和现实形成的经营难点已成为困扰农村信用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不尽快解决,势必妨碍农村信用合作社进一步健康稳步发展,影响合作金融组织的生存发展空间和竞争能力。一、制约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难点(一)历史包袱难以化解。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当中,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相当长时间内既要承担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又要发挥“政府银行”的职能作用,积聚了…  相似文献   

11.
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展望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乡村韧性作为区域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框架正经历由均衡论转向演进论的转换,呈现出维度多元化、尺度体系化、视角动态化的特点;(2)乡村韧性的测度体系主要包含了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冗余度、多元度、多尺度连结性三个维度,采用质性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函数模型法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估。研究结论:面向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应发展乡村韧性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提升情景模拟能力;构建乡村韧性的适应性测度体系,探索动态表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从压实容量、抗压强度、耐久性、受力变形特性、层面的结合性能等5个方面构建施工质量风险初始评价指标;利用专家甄别以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到最终评价指标;构建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对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判断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度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始终是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核心,自2003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是制度变迁影响经济绩效的有效实证。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利用对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状况的调研资料,基于财务状况、经营利润、信贷支农、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视角,对农村信用社此轮改制的运行成效作出了客观反映和系统评析。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有效利用农村宅基地,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得出联众模式的运行机理图,分析这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研究结论:企业参与有助于农村宅基地利用,并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但需要政府规范管理,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沭阳城镇化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1990~2002年间城镇化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不仅各因素与城镇化的相关系数存在差异,而且各指标在1990~1995年间与1996~2002年间也存在差异;说明1990年代以来城镇化迅速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整体改善的综合结果,但农村城镇化水平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基础,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农村城镇化发展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挖掘"十三五"规划期间河南省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潜力,有效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形势,减少闲置废弃地、低效用地等的浪费现象,采用人口预测模型、人均用地指标法和多因素综合法等,测算全省124个县(市)的综合整治潜力并提出各县(市)在新一轮整治规划中可整治的指标分配任务。结果表明:现状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利用粗放,到2020年全省理论整治潜力非常大;全省到2020年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潜力远远高于规划目标整治面积,各县(市)之间的综合潜力差异性也较大。研究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充分发挥农村建设用地的整治潜力,提高整治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土地整治潜力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土地征收的视点切入,分析完善农村住房体系建设的可能性,提出统筹城乡一体化住房体系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调研相结合。研究结论: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需要解决居住问题,而现有城市住房体系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完善农村住房体系,建设新农村,是推进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简述农地保护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农地保护政策的绩效,并针对其运行失效的现实,分析了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尊重农民权利、提高农地经营收益;全面评价农地效益、适当补偿农地保护区农民等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近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了多地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而黄土丘陵区贫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和人为因素导致该区域的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尤为严重。文章旨在探究以和顺县为代表的黄土丘陵区贫困县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并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成果,对改善和顺县空心化现象和促进劳动力回流给出了对策方案和治理建议,以期为和顺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耕地和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文以和顺县为例,在借鉴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顺县农村空心化的基本现状和影响。[结果](1)和顺县超过1/3的村庄空心化程度大于50%;(2)外出人口主要为60岁以下的村庄数量超过了调查村庄总数的80%,留守以老人和儿童为主,80%的村子每年回村的次数不超过5次;(3)大部分村庄的耕地出现了荒废的情况,13.75%荒废程度较严重;56.79%的村庄没有针对空心化现象采取促进劳动力回流的措施。[结论]农村劳动力迁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给农村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其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大量耕地被闲置和抛荒、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居住环境恶化、留守老人看病困难、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等。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村庄没有针对空心化现象采取促进劳动力回流的措施,而部分采取措施的村庄中,多数村庄遇到了资金、技术等困难,使得这些措施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基于现行土地产权体系和农地保护政策体系,分析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归属,确定农地发展权的设定方案并探讨其在农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在中国引入农地发展权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国土地产权体系现状下农地发展权设定方案的提出及其运用,说明了农地发展权可以作为国家对土地管理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弹性手段,将在土地征用、土地储备、土地规划等土地政策的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