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翻译理论应用的普遍性、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的实践、“中国英语”和“汉译英”的现实需要等角度说明了中国译者也能够做好“汉译英”(“汉译外”)工作。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大量方言一直是译者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对此译界长期以来讨论和争议较多的是方言对译法和口语体译法。本文通过选取具体语段,旨在分析比较这两种译法的得失,初步探讨文学方言汉译的方法,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代西方译论中关于译者角色理论的梳理,阐述了翻译研究中译者角色由幕后到台前的演变过程,揭示出译者地位的逐步提升:由隐身到凸现直至成为翻译舞台上的主角,实现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操控.  相似文献   

4.
随着手机App井喷式发展,通过阅读外刊学习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少数人觉得自己并不能准确理解外刊文章的所有语句,对有些文章甚至是一知半解。为提高外刊学习效果,提出显化作为翻译策略之一,可针对外刊文章的汉译进行应用探究。文章通过一些外刊译例分析,探讨如何显化文本衔接形式、如何显化内容逻辑意义。中文文本衔接形式显化聚焦于时态、关联词的调整/添加;中文逻辑意义显化则主要是借助句子结构、被省略的成分和词汇意义的调整/添加,希望通过这些探讨能对真正理解外刊的内容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目的论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本文旨在探讨在目的论规定的原则下以及翻译行为理论模式下译者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忠实观”的束缚下,“隐形”和“透明”是译者所要遵循的规范,也是其努力追求的境界。在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走到了一起,译者主体性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从翻译理论到翻译实践。女性主义译者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强调主体性,各流派之间虽然立论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彼此渗透,共同发展,不断开拓翻译理论研究视域。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表现出高度的互文性特征,译者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8.
"本色译者"应是那些能在翻译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反之又指导和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貌,创造出个性化译本的译者。译者本色是指译者的性格、文学修养、个人阅历、生活态度、审美能力等个性化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傅雷和许渊冲是中国翻译界出色的"本色译者"。  相似文献   

9.
"本色译者"应是那些能在翻译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反之又指导和应用于翻译实践,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貌,创造出个性化译本的译者。译者本色是指译者的性格、文学修养、个人阅历、生活态度、审美能力等个性化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傅雷和许渊冲是中国翻译界出色的"本色译者"。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在其著作《译者的任务》中阐述了他独特的翻译观,对传统的翻译理论产生在巨大的冲击.本雅明的翻译观是建立在“纯语言”基础上.通过探讨“纯语言”与“可译性”,我们可以对《译者的任务》里本雅明所阐述的翻译观有更深入的了解.本雅明的翻译观虽然存在着某种神学气息,但其观点还是科学的,辩证的,对后来的建构主义发展以及未来翻译的研究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经历了唐、明和清三个阶段.译者主要采用了文本内翻译策略和文本外翻译策略.文本内翻译策略包括政治适应性、翻译并行性、文学趋向性和翻译渐进性;文本外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减译、替代、注释、音译、直译.这些翻译策略对<圣经>文化的传播、读者的培养和后来<圣经>汉译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借鉴意义.<圣经>汉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信仰基督教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翻译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涉外案件逐年增多,因此我国对法庭译者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为了确保涉外案件的公正,法庭译者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着手,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指出目的法则是指导整个翻译行为的最高法则,分析了中国法庭译者在法庭翻译过程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以及法庭译者角色对中国法庭译者现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不可多得的契机之一,典籍英译工作正面临历史上的最好机遇。在本文中,笔者从典籍英译的意义,以及具体方法应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中国英语为补充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在全球化语境中致力于汉文化典籍的英译并以异化翻译为主将是21世纪中国翻译的主要走向。  相似文献   

15.
现代翻译研究超越了传统翻译中单纯的文本—文本的翻译范式,其研究视域已扩展到文化范畴,在社会与历史的时空交错中进行横向与纵向解说。翻译研究的超文本时代对译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模因论与互文性理论结合的视角,提出广袤的文化视野、广义的文本概念、译者的多重角色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等都是译者职业素质建构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出版业中,译著的出版占了很大的一个市场,在译著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有“译者序”,而“译者序”的长短和质量也各有不同,译著是一种商品,因此,它除了受到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调整外,还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调整。本文试图揭示译著中的“译者序”涉嫌“搭售”,“译者序”应该淡出译著。  相似文献   

17.
就忠实的概念与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把握“忠实”的原则,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阿尔比以“意义是忠实的归宿”为出发点提出了意义忠实的三大参照要素:原作者的“欲言”,目的语以及译文的读者,以及衡量“忠实”时不可不考虏到的三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历史性及译文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8.
19.
隐喻的创造性体现在媒介和对象概念化的过程中,隐喻的投射机制大大丰富了人类语言的表达形式。当媒介与对象在普通的视角无法观察到其相似性时,通过隐喻创造出的视角变化,新的相似性得以产生。汉字大字在汉语里有其丰富的隐喻投射功能,根据其投射的领域进行汉英翻译分析对比,为汉译英的翻译策略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英语兼具英语的特点和汉语言、文化的特质。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意味着语言间的交流与渗透,更是包涵语言在内的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基于中国英语鲜明的词汇特征以及中国英语借助翻译手段而得以形成的机制,词汇翻译可用音译、义译、音义译及解释性翻译等方法,并据"适宜"原则根据实情作出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