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绍双  张文兵 《技术经济》2007,26(12):47-50
从企业自主创新的决策实施能力及实现能力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将各省、区与直辖市分为六大梯队,总结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与特征,并对我国如何进一步提升各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VIKOR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内外部影响因素为依据,以VIKOR法作为评价方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分析了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包含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自主创新生产制造能力、自主创新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营销能力和自主创新风险防范能力的内部要素;然后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VIKOR法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在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的最新成果,阐述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意义,同时运用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分别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和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皖江城市带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将其与国内典型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为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备受国内外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在比较当前现有文献和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所设计的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及调研上海市479家规模相当且有着自主创新经历的企业的基础上,从企业自主创新流程和自主创新方式的角度给出一套评价模型,并应用一种全新的算法(EAHP)求解模型。提出的模型和评价方法,可以为企业自身进行自主创新能力诊断分析提供参考工具,从而找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也可以为政府部门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回顾、研究国内外理论界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相关文献,对自主创新内涵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和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而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包括对自主创新微观层面研究的不足、应用对策研究的针对性不强、测评指标的选择过于复杂等,并从加深理论研究、正确区分和选取调研对象、深入研究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方向,从而为丰富自主创新相关理论的发展和我国制定企业创新政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好合芜蚌试验区,提升安徽省创新能力,将对全省及其它各市起到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雷达图法和SPSS软件构建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以合芜蚌试验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其与其它10个省市进行了比较。通过模型得出实证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罗煜 《技术经济》2017,36(1):90-95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创新主体间联系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郑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评价结果,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应洪斌  窦伟 《技术经济》2008,27(10):17-20
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是政府增强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该措施的顺利实施必然要求政府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对不同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和潜力进行评价。本文基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关系,构建了基于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目的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后进型"区域是指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按照评价结果将30个区域划分为四类,且首次对"‘后进型’区域"进行了界定,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特征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后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力观视角,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创新管理理论,从创新政策扶持等5个方面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搜集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2016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衡量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揭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差异与原因,并对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类别判断。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多数地区存在创新短板,“木桶效应”限制了区域整体创新潜力;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大致呈金字塔形态分布,且“胡焕庸线”两侧差距明显。最后,针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和区域特征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文献分析结果,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将创新战略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两种,并从文献分析中提出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对创新型绩效形成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获取了257份样本数据,并对各种影响路径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均能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利用式创新比探索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内地29个省、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创新基础、创新环境、产学研联系和国际技术溢出4个维度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变量,探究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结果发现,存在技术转化型路径、国外技术吸收型路径等4条关键路径;R&D人力投入、区域外技术购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且核心条件;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组态中某些条件具有可替代性。研究结论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刻画的4条路径对不同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内地29个省、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创新基础、创新环境、产学研联系和国际技术溢出4个维度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变量,探究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结果发现,存在技术转化型路径、国外技术吸收型路径等4条关键路径;R&D人力投入、区域外技术购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且核心条件;在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组态中某些条件具有可替代性。研究结论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刻画的4条路径对不同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创新引导,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建立面板聚类模型,以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将我国内地31个省区划分为3类,并深入分析了3类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我国创新能力领先区域与追随区域创新能力较高,并呈现出不同的创新发展路径;创新能力后进区域在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时不能盲目模仿,应根据区域创新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创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3-2015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在概述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一国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借鉴Lichtenberg和Pottelsberghe提出的国际研发溢出测算方法,从技术差距视角出发,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R&D成果反馈效应、并购整合效应以及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提升一国创新能力;在不同的门槛取值区间内,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呈显著倒U型特征,只有在最优技术差距区间内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最后,在作用机制概述和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5-2013年中国内地30个地区(除西藏外)27个工业行业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地区规模下,区域内多样化集聚(Jacobs外部性)、专业化集聚(MAR外部性)和企业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地区规模较小时,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与企业竞争都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随着地区规模的日益增大,多样化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小;专业化集聚、企业竞争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评价模型,研究2009-2017年各省不同所有制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差异,采用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全面FGLS回归模型探索不同所有制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差异生成机理。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内资企业与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创新能力差距尚存;②省级层面不同所有制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呈现差异化状态,整体创新能力较强地区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普遍强于内资企业,而其它地区则恰恰相反;③政府资助和引进高素质人才能够显著提升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产权保护、提高开放程度对内资、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创新能力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评价模型,研究2009-2017年各省不同所有制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差异,采用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全面FGLS回归模型探索不同所有制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差异生成机理。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内资企业与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创新能力差距尚存;②省级层面不同所有制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呈现差异化状态,整体创新能力较强地区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普遍强于内资企业,而其它地区则恰恰相反;③政府资助和引进高素质人才能够显著提升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产权保护、提高开放程度对内资、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创新能力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可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