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部分非营利组织由于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难以维持生存,社会企业的出现缓解了非营利组织的困境,非营利组织通过向社会企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非营利组织转型社会企业的分离式模式,以成都市L服务中心为例,深入探讨组织转型采用分离式模式的原因,研究转型的过程及转型前后组织发生的变化,剖析组织成功转型的经验,以期为之后组织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非营利组织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契合性,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着重论述了非营利组织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方式:监督式、对话式和合作式推进方式,并详细探讨了目前最普遍的推进方式——合作式的具体形式选择和存在风险。在此基础上,扼要讨论了目前中国非营利组织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快速成长,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非营利组织迅速成长,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动因及方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西方企业与国内企业的互动形式。目的在于使我国企业在面对日益趋同的国际大环境时,能够提高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效率,选择合适的互动形式,增强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王玲 《经济师》2015,(2):30-31
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非营利组织已经进入社会营销时代。不同于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营销具有目标多样、服务对象多重、产品以服务为主,以及要接受公众监督等特点。文章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营销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社会营销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捐赠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雪莹 《经济论坛》2007,(8):105-106
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浪潮,并在政府部门和营利性组织之间发挥着协调、辅助和补充的功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要求企业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随着全球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开始改变传统的社会公益行为,转而将公益慈善整合到企业总体战略规划之中,意图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有效的表现形式,企业捐赠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企业捐赠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捐赠资源也非常丰富,除了资金之外,还包括产品、设备、人员等,且更注重捐赠成效,企业都希望其慈善捐赠可以达到预期目标。我国企业虽然在公益捐赠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慈善意识落后,并未将捐赠计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也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捐赠管理机制。因此,从理论高度评价企业捐赠行为,探讨良好的捐赠管理和决策制度,为我国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提供经验借鉴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承担了一部分政府职能.从古至今,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救助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用管理学中SWOT环境分析法对非营利组织参会与社会救助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环境的同时也给出了一定的对策建议,以期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组织,它在弥补政府、市场失灵方面,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从纵向和其他国家比较来看,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构成了萌芽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巨大阻力。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国情提出我国转型期非营利组织完善的动力机制,从而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陈怡  翟远征 《技术经济》2012,31(2):117-123
解释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资本对其筹资的影响。首先介绍了非营利组织概念的产生和界定以及其组织分类及标准;然后对有关社会资本的概念产生过程和测量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进而讨论了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影响变量;最后利用我国14家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其社会资本对收入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但随着政府资助的减少和公众对非营利组织要求的增加,非营利组织不得不寻求从企业获得更多的捐赠。采用梳理和整合相关文献的方法,归纳出企业捐赠行为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三方面促进作用:提供筹资渠道、促进有效运作和管理、提升组织知名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慈善事业的载体,慈善组织可以为社会建设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壮大社会自治基础,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和影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社会建设中存在着公共性、公益性和现代性不足等缺陷。应通过大力弘扬现代慈善文化,改善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以更好地发挥慈善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主要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发展等宏观角度入手,相对忽略了微观层面上组织能力建设在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非营利组织的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关联机制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浙江省邵逸夫医院组织学习的经验,对组织学习如何影响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如下:非营利组织的学习过程可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三个阶段;通过改善非营利组织的学习环境对知识获取、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的促进效果,可以很好地提升其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6,(7)
非营利组织在美国的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美国社区建设的主力军。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是对政府有限资源的有效补充,而非营利教育机构作为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部分,具有突出特点。文章以美国非营利组织BGCA(Boys&Girls Club of America)为例,通过分析美国非营利教育机构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对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旭川 《经济论坛》2005,(19):94-96
非营利组织是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的通称,它从事社会公益性或互益互助性生产与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得除组织目标外,不给予分配,且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在我国,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基金会、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及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等组织都可纳入广义的非营利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4.
非营利组织具有所有者空位、非分配约束等较为独特的性质,在社会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理论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自初始洞见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弥补政府失灵、弥补合约失灵以及供给创新等多种理论,近年来社会企业的出现对非营利组织的经济理论研究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深入研究非营利组织、促进其快速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制度创新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自2005年1月1日在中国实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但是该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以浙江省为例,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数量巨大的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困境。本文以西安公益联盟为例,首先简单介绍了西安公益联盟的宗旨、创立和发展、开展的活动等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诸如身份不合法、资金短缺等问题,最后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以我国行业协会为实证对象,从道德风险问题、多重博弈关系、显隐性激励机制等方面研究了我国非营利组织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分析认为,现阶段要充分发挥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对协会负责人的约束作用,要加快制定《行业协会管理法》,注重管理权限激励、社会地位激励与声誉激励相结合,培育行业协会负责人职业声誉机制,建立行业协会负责人的问责制.  相似文献   

18.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转型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较为独特的作用,加强其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的行政化约束过度,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一直缺乏一个必要的生态空间.本文作者通过个案考查,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行政化约束与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详细剖析了过度的行政化约束对非营利组织决策能力、合作能力、筹资能力、行动能力和公信能力建设的阻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产业组织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对近年来西方学者从微观层面研究(基于组织层面以员工为中心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念、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整理了未来基于微观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架构与建议,对微观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组织理论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蔡宁  田雪莹 《技术经济》2006,25(8):37-40
非营利组织的迅速成长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如何与非营利组织协同发展以获取竞争优势成为必须给予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协同网络”的概念界定为研究起点,在阐释协同网络形成动因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源的获取机制,并用典型案例予以佐证,最后指出构建协同网络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的战略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