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是与新批评截然不同的一种批评方法,其回归历史却又不唯历史。本文试从新历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文本的历史性——来分析美藉华人作家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力图从刻板印象、越战和对历史的反映这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戏剧,以找出戏剧中受历史影响的方面,从而论证"《蝴蝶君》是历史的产物"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囚鸟》通过一个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共同组成的世界,对20世纪以来的美国历史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一个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揭露了美国政治“制度化暴力”的本质和“自由企业制度”经济体制的弊端。在主题思想上的这种向新历史主义的回归以及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所体现出的纯熟的后现代主义技巧,是对沉迷于文字游戏本身的后现代小说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历史话语的本质是诗性的”的观点对当代人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风格的影响,对“形式论证”、“情节设置”以及“意识形态的暗示”三种叙述策略结合优秀实例进行了分析,以此探索历史纪录片创作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史主义出发,集中讨论了与校本管理有关的四个问题:校本管理的历史原因;校本管理的基本内涵;校本管理的主要模式;校本管理的主要优点.文章同时指出,校本管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西方社会为适应其特定社会文化和教育制度发展的产物,其有效性如何,是否适应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体制,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是美国历史上反种族主义斗争的经典之作。本文尝试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分析《宠儿》如何通过一名女黑奴扼杀亲生女儿的人间惨剧,以死者还魂与生者重逢后又神秘消失的魔幻情节。设计出一场令人震惊的生死对话过程,实现对美国奴隶制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艾丽丝·沃克通过文学创作为一直被忽视的美国黑人妇女代言,从而赋予了她们现身和立言的权利.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对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从文本和语境二元对立的关系中阐释隐藏在文本中的文化和历史,揭示出黑人群众是如何在社会进步中实现精神成长的.同时,也揭示出作者对黑人运动的团结问题的期待和向往.  相似文献   

7.
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采用了历史批判这一主题,其对强权意志的批判体现出"错位"、"历史缺席"、"不动声色"的特点。通过对"批判"的深度审视与辨析,在面对当下情绪化文风和享乐主义风气较为浓厚的文坛,发现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产生了一种新的批判意义,即一种批判的"历史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8.
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哲学两位一体,因而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进程内在地交织着科学哲学的历史语境。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以及后实证的广泛理论思潮,其演进的步伐皆牵引了经济学各学说的竞争与换代。本文以此为线索,尝试揭示在知识理论的逻辑与生活实践的历史之间所蕴涵的因果关联,以揭示科学哲学与科学逻辑对于经济学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关系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水火不容;保护就要搬迁居民,居民会妨碍保护;保护就要把历史文化建筑修葺一新,让古镇面貌换新颜;民居保护往往采取大规模的成片改建,采取开发商整体开发形式;改变古镇原有的居住结构与建筑物功能;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的保护不能加入现代元素等方面.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关系构建路径主要有:赋予古镇历史文化建筑新的功能;构建融现代与历史于一体的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形式;新老建筑共存,并适当允许新建筑建设;把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打造生活古镇,坚持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的居住功能,大力进行现代居住环境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1990年,苏姗·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弗维尔合著《翻译、历史和文化》,标志着译学研究正在经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转向,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翻译同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外部因素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十几年后,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又被提出,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以及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已势在必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本文以近代诗歌翻译对中国新诗学的影响为例阐述了诗歌翻译的文化与文学构建,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课程论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范式转换,对现代课程的实施技巧、教材开发、师生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颠覆。但后现代课程观本身也存在着缺陷,我国课程论学者和教师应对在后现代课程观下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应有的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后马克思主义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出现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但主张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共同点.但是,后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趋向,有着自己相对来说比较独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知识的分化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知识的增长,知识的利用类型和转移途径正在发生重大的调整与改变,以众多特殊条件为附带物的专门知识由于其使用价值高,正逐渐成为社会组织利用的主要知识类型。本文提出,传统组织理论是一个基于劳动配置的组织理论,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理论是一个基于知识配置的组织理论。还提出了知识配置的原则,用以解释知识创新和组织结构形式如何交互作用,从而形成组织的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并强调,基于知识配置的组织理论和设计是后现代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图像资源作为一种镌刻着深刻民族记忆痕迹的媒介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民族精神和独特审美价值。在后现代设计思潮的背景下,日益体现出巨大的视觉文化价值。本文分别从意蕴、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展开阐述,说明后现代视野下中华传统图形的再设计应结合新的表现手法、新的审美观念以及新的科技手段等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信任的形成,文章在评析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认为信任的形成既受理性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重复交易下,信任有自我强化的机制,从而促进信任的形成;(2)较高的守信水平有利于开展重复交易。重复交易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人类只追求技术发展,忽视人类的道德与价值观,使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的视域中,科技的线性发展是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推动力,而科学家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后现代理论的兴起,科学共同体传统的普世、统一的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创新化的新价值观,它不仅弥补了旧有科学共同体价值观的缺陷,而且使人类更加清醒地面对风险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符号消费已成为消费的一大趋势。首先探讨了符号消费的形成机制,后现代消费环境是符号消费形成的基础,消费中人与物的意义构成了符号意义,并通过市场机制传递。随后探讨了符号消费的“所指”引导策略:向不同细分市场传递的差异化符号意义、将商品符号意义形成文化、利用促销建立商品的“所指”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进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实世界的关注使得管理学能够发现并形成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的发展显示了传统激励理论的不足和精神激励的重要性。为了将企业文化这一重要的变量加以解释,经济学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研究进路,这不仅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也深化了管理学的直觉与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