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科学客观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以期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并根据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内差距上,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地区间差距上,东部—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但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处于由低阶段、中低阶段向中高阶段、高阶段快速发展提升的时期。[结论]充分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差异,切实实现各地区乡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2010—2020年河北省及其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针对区域差异展开解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构建河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均权法、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河北省及其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同时选取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 (1)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子系统均呈现稳步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两子系统水平偏低,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水平相对较高,变化趋势以生态宜居增长最快,生活富裕增长缓慢,产业兴旺波动性较大。(2)河北省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和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邯郸和唐山发展水平最高,沧州和承德相对较低,邯郸、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和承德5市水平提升较快,衡水变化最小,其他地区提升速度相对缓慢。(3)冀东、冀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小,冀中、冀北区域差异相对较大,冀北和四大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全省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论 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增幅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心城市规模小,乡村之间、地区之间要素流动的成本高,难以对乡村造成有效辐射,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诸多乡村振兴的短板依然存在。未来应继续加强推进缩小区域间差异,尤其是冀北和冀中地区内部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民生维度目标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是相呼应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文章构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的测度体系。方法 运用熵权法、TOPSIS、障碍度模型分析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潜力水平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结果 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与省域相比,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大都市的潜力水平处于较高等级,高水平地区从点状分散向集聚分布格局转变,部分省域的等级呈现动态变化。结论 经济、文化、社会维度是准则层的主要障碍因素,其中文化维度的障碍度呈降低趋势,环境、社会维度的障碍度呈增大趋势;环境治理、绿化覆盖、客源市场消费能力、产业规模、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标层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4.
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一套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各地诊断乡村发展问题、监测乡村振兴进展、支撑完善乡村振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引入多功能农业与乡村理论,从功能视角尝试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与25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15年全国分省尺度的乡村振兴水平。[结果](1)各地乡村振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市最高,达0.924,山西省最低,为0.635。分区域来看,东部乡村振兴水平明显领先于西部、东北与中部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评价得分普遍较高,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优势则不明显,这与产业兴旺评价指标侧重农业及其延伸产业、发达地区依托发展非农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乡风文明的同步发展有着显著关联。(3)乡村振兴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表明基于功能视角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但受数据可获得性影响,该指标体系对非农产业发展等指标的考虑尚显不足,文化娱乐设施的可及性等个别指标还可以进一步斟酌完善。[结论]考虑乡村振兴的多重功能目标及其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广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评价结果相对落后的客观事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通过规划引领、地域分工、价值显化、政府投入等多重手段,根本上提升农村竞争力与吸引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农业机械投入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以2000—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区域差异与极化程度。[方法]用泰尔指数分解和极化指数探讨我国省际农业机械投入强度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极化特征。[结果]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在研究期内都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农业机械投入强度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投入强度最低;从泰尔指数分解来看,除西部地区外,全国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差异均呈收敛趋势,且区域内部差异是造成中国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年均贡献率超过80%;从极化指数结果来看,我国农业机械投入强度表现出一定的极化特征,其中,全国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机械投入强度在研究期内逐渐向区域均衡演变,西部地区则由区域均衡向区域集聚转变。[结论]应有效提高我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投入质量与效率,缓解区域差异与极化程度,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分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方法]文章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构建一个包含28个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实际,确定各指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值,对2015—2019年全国及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分析。[结果](1) 2015—2019年全国层面农业农村现代化由发展阶段提高到了提升阶段,但目前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速较慢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2)从地区差异来看,2015—2019年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华东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与长江流域、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依次降低。(3)按近几年增速预测,2035年全国层面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不大,但是部分地区会有一定困难。[结论]最后提出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支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建设机制,重点加强西部、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构建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衡量乡村生态振兴程度,甄别制约因素,并为乡村生态尽快振兴指明方向。[方法]文章以江苏、浙江、安徽3省为研究对象,基于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包含三大子系统、24项指标的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具体指标权重以及各子系统权重,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3省的乡村生态振兴成效分层面和整体进行评价比较和等级判定。[结果](1)乡村生态环境状态系统对评价乡村生态振兴成效的重要程度最高,压力系统次之,响应系统最末。畜禽养殖、地下水资源量、当年造林面积分别对三大系统评价有较大影响。(2)在考察期内,从各子系统看,浙江乡村生态环境状态达到良好水平,在压力和响应层面的表现达到中等水平;江苏在压力、状态、响应系统方面的成效都为中等水平;安徽在压力、响应系统方面表现达到中等水平,但在状态系统方面表现较差。(3)总体上,浙江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达到优秀水平,江苏为中等水平,安徽为较差水平。[结论] 3省在各层面各有优劣,主要差距集中在状态系统层面,但总体上江苏与安徽在乡村生态振兴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构建的乡村生态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各省应从自身薄弱环节出发,加强资源保护、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关联性,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协同优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构建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空间关联测度模型综合分析其空间格局及区域空间相关性。[结果](1) 2010—2020年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综综合指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按照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010—2013年缓慢发展期、2013—2018年快速增长期、2018—2020年稳定增长期3个发展阶段;各年份不同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2)区域层面来看,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以陕北平均值最低为0.469,陕南和关中较接近,分别为0.542和0.534;相对于陕北和陕南,关中各区域人居环境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异最显著;地级市中,西安市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安康市和汉中市次之,渭南市和延安市最低。(3)乡村人居环境体系各子系统在区域之间差距较大,不同区域各具优劣势。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存在空间聚类现象,表现为明显的高值集聚和空间自相关性,各地区子系统人居环境水平差距较大,热点和冷...  相似文献   

9.
[目的]科学测度村镇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识别发展类型并提出优化建议,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农业农村发展。[方法]面向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村镇尺度的可持续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并通过2012—2016年杞麓湖流域7个村镇的发展质量统计数据,研究其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结果]杞麓湖流域村镇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不同子系统之间仍有显著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根据经济、社会与生态子系统的分异规律,可将杞麓湖流域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结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效应,重点发展正协同效应较强的目标,从而对不同类型的村镇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参考联合国2030年SDGs制定村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利于对区域发展进行客观评价,并促进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评估。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各地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区域比较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地方政府有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从融合主体、融合基础、融合路径及融合效应四个方面,构建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依据ArcGIS自然断点法划分农村产业融合等级并进行区域比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农村产业融合及其子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均偏低,各地之间差异显著;(2)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融合基础及融合路径子系统分布趋势为“东高、西平、中低”,融合主体子系统分布趋势为“中高、西平、东低”;融合效应子系统分布趋势为“东高、中平、西低”;(3)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及其子系统在空间上集聚特征明显,且以“低—低”集聚为主。结论 培育突出优势且各系统协调发展是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重要路径,各地应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农村产业融合提升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质量极为重要。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逻辑,重构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2007-2017年东、西部地区18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城镇、成果共享四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开放程度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东、西部地区之间及区域内部之间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虑环境和耕地约束,构建了城镇化效率测算指标体系,测算并分析我国2000~2014年区域城镇化效率,并且从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分布形态2个角度探索区域城镇化效率差异的机理。[方法]以"工业三废"和耕地面积减少量作为非合意产出,构建了由11个指标组成的投入—合意产出—非合意产出指标体系,进而利用优化ISBM模型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并利用谱系聚类方法分析了其梯队层次特征。[结果]我国各省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绝大多数省域处于效率缺损的状态;各省域城镇化效率表现为明显的5个梯队层次,不同区域、不同梯队省域城镇化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且省域之间城镇化效率差距自2000年以来呈不断缩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城镇化效率较高,总体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城市群发展程度高而使得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效率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城市体系断层明显,城市群带动作用弱。[结论]我国区域城镇化效率总体较低且不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模式和演进机制,区域之间的城镇化效率差异体现在产业结构层次、城市集聚方式以及劳动力转移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参照何建新的计算方法,具体测算出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VRS模式下以产出为导向的BCC模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输出变量,以就业结构偏离度、产业成长程度及城镇化率为输入变量,估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4年产业结构转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纳效率。研究发现:(1)由于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同质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整体技术效率虚高的假象。(2)东部地区在户籍制度,资本、技术对劳动力替代等因素的影响下规模效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其综合效率较低。(3)西部地区未充分发挥好当地的资源优势,综合效率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吸纳效率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尺度的评价指标较为缺乏,构建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为丰富乡村振兴评价提供参考借鉴。[方法]研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考核指标,尝试性构建了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二级指标与34个三级指标,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发展现状水平,并根据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目标测算了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值。[结果]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综合得分在0.06~0.1。该期间乡村发展表现为两个特征:2009—2013年乡村发展指数年均增速5.5%,增长平稳; 2014—2017年乡村发展指数年均增速4.6%,增长放缓。同时,对标2018—2022年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快发展速度。从乡村振兴各维度看,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所占的权重较大,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最主要因素,随后是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结论]德庆县是广东中西部山区县,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提升,一、二、三产融合亟待加强,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随着《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推进,乡村振兴需加快发展速度,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方面全方位发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main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land transfer marketization (LTM) 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een TFP) and its mechanisms remain unknown. Based on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6,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stablish mechanism among LT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een TFP, which is measured by the Slack Based Measure DEA (SBM-DEA) model containing undesirable output, and empirically estimates the impact of LTM,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green TFP furth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LTM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FP in China, and the effect is also significant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s well, indicating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land transfer policy to regul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widespread in China. 2)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TFP in China, as well as at the regional levels, and the effect decrease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 to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green TFP in China and all the regions,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effect are contrary to that of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TM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improvement of green TFP in China, and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of the restraining effect are higher in the western region,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TM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green TFP in China, and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of the effect showing the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eastern region to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herefore,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market-oriented urban land transfer system reform, a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formulate a differentiated land transfer system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s,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