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财政作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愈益重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实现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必由之路。财政改革,既要摒弃传统自然经济体制形成的"家计财政"模式("我管我的"),又要告别国家财政的"全能型"模式("国家管大家的")。改革的方向,是迈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它要求通过协商、民主、合作、监督,凸显政府权力的边界性和有限性,使政府对权力的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财政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财政主体。现阶段,由于其特殊地位和利益要求,地方政府在总体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大量违背中央政策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对资源配置、公共利益和政府形象都带来了负面影响。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转变地方财政职能,加强地方财政监督,是规范地方财政行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一、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意义重大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理财既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必然要求。没有财政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政府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就是不完整的;同时,依法理财又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完善的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背后,积累了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社会矛盾激化、粮食安全风险、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等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促使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模式,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现有财政体制,构建地方政府"税收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5.
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分配财政资源的不同方式会引起地方政府的利益机制和行为的重大变化。本文构建一个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并且采用省级数据来说明在90年代中期伴随分税制而来的财政集权如何加剧了地方政府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的行为转变。研究发现,虽然中央政府从财政集权中受益,预算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却因地方政府的行为变化而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一、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稳步推进政府预算改革。政府预算改革是财政改革的一部分,需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行。从传统的视角来看,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收支计划。它提供了政府活动的基本信息。规范化的政府预算制度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财政分权缺乏"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约束,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最大化,试图通过学校合并产生规模经济来降低生均教育财政支出,是地方断章取义执行中央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主要原因。以中国31个省2001-2010年的面板模型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度越高,地方政府合并中小学力度越大,学校数越少,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越低。纠正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布局调整的行为扭曲,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改进绩效考核指标,加强明文和程序约束。  相似文献   

8.
邓毅 《经济论坛》2008,(2):83-86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初步确立,传统财政体制在形式上逐渐被公共财政所取代.但传统财政体制"重资金分配,轻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这一基本特征并没有被彻底清除.按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下一步财政改革必然触及到这一传统财政体制最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后果,财政分权导致政府间财政竞争,并改变了财政均等状况。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尤其是官员委任制以及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使得政府间财政竞争更易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呈现结构性扭曲。因此,制订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并相应调整财政体制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健全财政是西方国家历史上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正统财政观念,在凯恩斯革命之后逐渐受到功能财政的挑战。梳理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健全财政以平衡预算为核心,把政府预算比作家庭预算,要求限制政府支出。健全财政思想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获得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国家的非生产性、无障碍传统、杜尔哥—斯密传统和货币中性论等理论观念,为以平衡预算、限制政府财政为核心的健全财政思想提供了全面的理论辩护。凯恩斯革命摧毁了健全财政的理论支撑,勒纳的功能财政理论树立了一种全新的财政观,健全财政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遇到挑战,而现代货币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健全财政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11.
财政改革向省以下财政体制延伸,是中国财政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要理清省级以下政府财政关系,建立相应的制度,解决省内和省级财力的分配不均,促进政府间财力均等。着重介绍"省管县"财政体制,从各地不同模式中提炼经验,构建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匹配的财政体制,精简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增强县级政府全能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倾向之一:"大包大揽"的旧体制回归。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但一些部门和同志多沿用传统的"惯性"思维,多热衷于政府全"买单"、财政全"兜底"的"大包大揽"方式。这种"倾向",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存在,模糊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界限,低估了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功效。若任其"过分"依赖政府财政的做法持续下去,势必简单回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建构公共财政过程中,如何认识对公平和均等的要求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以英国为例研究了民主政治与公共财政的互动演进过程,认为随着税收普遍性的增强,财政逐步实现了由"王室财政"向"国家财政"的转换。其次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角度,探究了政府作为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使政府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主导,推动了财政逐步实现由"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发展。最后从公平性和均等性的角度,分析公共财政的特点,认为在民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财政要求政府更加均等地提供公共物品,使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相似文献   

14.
郑尚植 《产经评论》2012,3(5):119-128
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所以中国式标尺竞争就表现为"为增长而竞争"的晋升锦标赛。论文基于政治委托代理的研究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来研究地方官员的行为逻辑,研究表明:一方面,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地方政府官员必然追求本届政府或个人任职期限的短期政绩最大化;另一方面,为了能使自己在政治锦标赛中获胜,各个地方政府在配置财政资源时会竞相模仿从而使财政支出出现"结构趋同",这种趋同性会随着政治锦标赛的升级而一直处于锁定状态。所以,地方官员自利行为是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财政分配关系中的地方政府非规范性竞争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剖析了蔓延于我国央地财政分配关系运行中的地方政府非规范性竞争行为,并解释了这些行为的生成机制:特定的情境条件所形成的内在动力、激励机制、约束条件和弹性的行为空间这四组关键变量的组合。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需要在坚持既有的政治优势和控制方式的同时,对地方利益诉求进行"同情地理解",探求激励地方政府"买账"的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自身所处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影响导致了公共风险的存在,而现代市场机制化解公共风险的不完全性,要求财政承担"兜底"责任,因此,财政风险不可避免.财政风险种类众多,按收支划分,其中的财政支出风险是指政府不适当的财政支出活动或行为给政府本身及政府进一步财政活动和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潜在危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侯攻 《时代经贸》2008,6(11):53-54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自身所处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影响导致了公共风险的存在,而现代市场机制化解公共风险的不完全性,要求财政承担"兜底"责任,因此,财政风险不可避免.财政风险种类众多,按收支划分,其中的财政支出风险是指政府不适当的财政支出活动或行为给政府本身及政府进一步财政活动和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潜在危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在"租税互替"机制的研究框架下,本文采用了文献比较和理论分析法来解析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本文对租与税的概念、特性和表现形式及其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在现行的地方官员晋升制度和财政收支分权制度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偏好于追求短期的土地租金收入而非长期的税收收入;(2)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对于地租收入的强烈偏好,直接导致了目前的土地财政模式;(3)推进不动产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由偏好短租转变为偏好长税,是构建合理、规范、可持续的土地财税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正一、"五型"财政理论基础:市场经济公共财政职能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存在的正当性理由为市场存在缺陷,即"市场失灵"。公共财政是为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要求财政职能范围严格局限于"市场失灵"领域,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及经济稳定正是财政弥补市场失灵的具体体现。1.公共财政与资源配置。由于在市场机制中存在着竞争失败、公共物品问题、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本文首先回顾了新中国财政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以便揭示财政制度与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非正规制度之间的相互关联。其次本文认为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必须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逻辑起点,服务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纳税人及政府间关系的重新定位。最后本文认为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需要制定财政基本法,建立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法律框架;以营改增为突破口,完善税收制度体系;加强预算制度建设,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