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成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城市群之一,科技和金融资源丰富,推动长三角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出发,总结长三角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现存问题以及硅谷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驱动力量,而科技金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支持作用,二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耦合理论探究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利用熵权法构建耦合评价模型,选取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2011-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长三角地区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耦合程度。研究表明,上海、江苏和浙江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耦合度处于中等协调水平,但安徽省协调程度较低,据此讨论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推动长三角地区整体良性耦合,实现科技与金融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三种路径与金融实现结合,即市场路径、银行路径和社会关系路径。这三种模式与科技创新企业实现金融结合时,应以某一渠道为主导,其他模式协同发展。我国在社会转型阶段,应根据国内和国际的现实情况,发展我国的科技金融模式:如发挥政府在经济中的指导和规划作用,弥补市场的缺陷;积极发展我国资本市场,鼓励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特殊的融资主体为科技企业提供阶段性融资服务;向所有者或经理们的社会关系网寻找资金等等,以此来构建我国科技型创新企业解决资金和路径的动态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4.
创新科技金融模式,对嘉兴建设创新型城市和G60科创走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拟分析嘉兴现有科技金融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相近城市发展科技金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嘉兴科技金融模式创新方向、路径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个中心城市为例,研究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投入资源利用率、技术进步效率、规模效率、资源配置等会影响科技与金融融合效率;上海市的科技与金融融合效率在四个城市中处于最优水平,南京市与杭州市次之,合肥市效率最低;南京市与杭州市的科技与金融融合效率主要受制于规模效率低而未达到最优水平,合肥市受制于资源配置问题而导致融合效率未达到最优水平。为促进中心城市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应完善科技金融机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6.
经济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区域一体化需要有金融一体化相呼应。区域金融一体化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金融为服务经济一体化目标而实现的金融资源效能最大化。基于资源的有限性及利益的排他性,区域内各单元与整体区域目标、利益有时会发生冲突,加之经济区域一般不是以行政区域来界定,更加深了这种矛盾的激烈程度。以解决金融痛点为基本功能的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在缓解单位区域与整体区域矛盾的过程中发挥特殊功效,通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互融信息平台搭建、金融机构数字化等措施,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金融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助力金融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金融科技时代,属地监管与全国经营的矛盾导致风险处置责任难以压实,地方成为金融科技创新以及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战场.在此背景下,如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构建区域性风险防范、金融消费者保护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的地方监管模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课题基于重庆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综合分析金融科技创新地方监管面临的问题,并...  相似文献   

8.
供应链金融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推动产融结合、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战略抓手,尤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发展,供应链金融表现出很大的活力,市场潜在规模巨大,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信用体系不完善、核心企业信用难以传递、虚假仓单、重复质押等.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融合,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有力抓手.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其典型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创新驱动战略、科技金融工作定位、保障机制、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科技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的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第一,要促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第二,以金融创新促进长三角地区资金跨行政区流动*第三,促进区域对外贸易投资活动和区域内外汇资金流动便利化*第四,促进区域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整合*第五,构建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升级及金融科技助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指出金融科技创新可从智慧体验、智慧决策、智慧架构三方面助力智慧金融发展,结合金融科技在客户体验、智能风险控制体系、数字化运营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提出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5G、区块链等金融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智慧金融建设中,并进一步改变金融行业。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特点,从宏观必然性、农产品物流发展、物流金融趋势及城乡物流要求四方面论述了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物流金融中心创建的必要性分析,并建立了仓单融资业务模式与存货质押融资长三角农产品物流金融构建两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和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优劣势,并指出了商业银行需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金融产品、维持并发扬信用卡业务优势、积极的和消费金融公司及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这样才能够提高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长三角地区文化发展的现状,从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为切入点,通过对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文化企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从政府政策、金融机构和文化产业自身三方面分析了原因,最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提出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指出其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金融科技给普惠金融商业模式带来了颠覆性创新。与传统普惠金融商业模式相比,金融科技带来的创新性商业模式在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极具普惠价值,且成效显著。但是,普惠金融创新性商业模式目前仍面临数字技术引发金融排斥、金融风险加大、监管不当现象普遍等运营困境。因此,要使普惠金融创新性商业模式充分有效地实现其普惠价值,应采取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教育、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深化征信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等措施,以促进普惠金融创新性商业模式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2-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统一框架下金融科技、科技金融与区域研发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对区域研发创新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其中金融科技通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中介作用影响区域研发创新,科技金融通过资本回报率影响区域创新研发;金融科技的提升作用更侧重于研发产出和成果转化阶段,并随着创新流程的深入不断上升,而科技金融更聚焦于研发投入,并在研发产出阶段展现了一定抑制作用;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交互效应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而对中、西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各领域被广泛应用,为人们生活、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消费金融得以快速发展。在该形势下,商业银行需加强消费金融研究,寻找有效的创新发展途径,实现转型升级。文章从金融科技、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概念界定入手,阐述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基于发展现状探索有效的创新途径,如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人才储备、积极应用现代化技术、制定信誉划分制度以强化风险管控,以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由于自身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和外部金融环境中各种壁垒的存在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金融的进一步联动和融合,因此需要对这一地区的金融资源进行整合。本文通过对目前长三角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度其治理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探索整合长三角地区金融资源的治理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意义和原因,又根据现状提出了当前遇到的问题,从大数据、移动、区块链金融方面提出了新型发展模式,最后又结合当前新型创新方式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了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作了详细、全面、客观的分析.针对城市金融辐射力提出了合理的指标体系,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长三角城市接受上海辐射的程度,首次将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用来度量各中心城市接轨上海的能力以及各自的金融影响力,并计算出了它们的辐射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