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企业可持续成长内涵的界定基础上,阐释了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形成及提升机理,认为:企业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共同作用构成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驱动力;最后构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2.
饶扬德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108-111
在企业可持续成长内涵的界定基础上,阐释了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形成及提升机理,认为:企业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共同作用构成了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驱动力;最后构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网络能力剖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企业发展外部网络合作关系,对于提高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本文提出了发展企业外部网络关系的企业网络能力概念,分析了其本质、总体构成以及提高企业网络能力的组织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一般意义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主要包括: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企业化等要素。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它包含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转换的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是企业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的重要事件、机会和威胁做出正确的反应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它决定着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也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兴衰。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Core competence)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包括: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要素.其中,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它包含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的创新能力等,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转换的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是企业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的重要事件、机会和威胁作出正确的反应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它决定着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也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兴衰.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因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水平需要经过产品来展现.企业的营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限定因素原理(即木桶原理)任何一个方面能力的过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了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行为过程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企业构成;深入研究了企业能力及其提升:剖析了持续竞争优势形成的内在机理与外在标志。最后,形成了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构成、能力、持续竞争优势与市场位势的内在逻辑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7.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整合有效资源而形成的,支撑其持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能力。它涉及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和文化等多方面。因此,企业必须正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管理。  相似文献   

8.
企业知识存量增长与技术核心能力提升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企业知识存量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从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以组织结构为载体和以市场为载体四个层面,对企业知识存量的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企业知识存量与技术核心能力的关系,构建了它们之间的作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知识存量的增长分为知识吸收的知识存量增长方式和知识创造的知识存量增长方式,并比较了二者间的差异,阐述了这两种方式对企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企业核心能力管理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未 《浙江经济》2002,(23):58-59
一个完善的企业核心能力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子体系,即企业核心能力观念体系以及战略管理体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企业核心能力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快速的知识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本文借鉴"钻石模型"理论,从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潜在性创新资源、创新转化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及创新环境等因素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计量模型,发展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并选取了南宁市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系统观点,研究了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之间的协同耦合关系,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协同分析矩阵模型,分析了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有效协同条件,识别了其有效协同的区间。由此揭示出产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协同耦合的特征和规律,从而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分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目标以及评价内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确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以此为理论依据选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丰台科技园区374家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无纲量化处理指标均值,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标准离差法对各指标赋权重,其次,构建了评价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具体分析了各指标的影响权重和不同领域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别。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为企业的管理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国家推动高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一  张明  王素娟 《科技和产业》2014,(2):74-78,135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丰台科技园区374家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无纲量化处理指标均值,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标准离差法对各指标赋权重,其次,构建了评价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具体分析了各指标的影响权重和不同领域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别.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为企业的管理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国家推动高新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企业已成为创新的重要主体,随着企业创新的不断深入,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结合熵权法和灰靶模型,以湖南省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2011-2017年期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湖南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并呈现前期慢、后期快的特点,其中新产品销售情况及创新投入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拉动作用明显,开展R&D活动的活跃度和有效发明专利产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实现模型中,机遇是除了持续技术创新动力、能力以外的促进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实现的第三要素,机遇对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实现起着重大的促进与支撑作用。基于此,文章探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机遇的概念及特性,构建基于时间和风险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机遇价值评价模型,并以联想集团为例进行评价,得出机遇价值越大,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就越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合理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各省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江西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分析探讨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定性分析,给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然后,针对创新能力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和专家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出一种融合区间层次分析的模拟退火算法用于定量计算评价指标最优权重分配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解决不确定环境下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决策问题。最后,提出可有效引导江西科技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的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河北省首次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促进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朱杰敏 《科技和产业》2022,22(10):104-111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围绕政府、高校与企业3个主体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不同因素对于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政府长期的科技支出与教育支出均能够促进江苏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但短期内加大教育支出并不能立竿见影;适当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发明专利的产出,提升江苏省科技创新水平;企业可适当加大对企业内部的R&D经费投入,促进企业创新性成果的产出,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面临经济增速换挡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经济提质增效起到重要作用。从创新能力、支撑能力、转化效果三个维度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体系。基于FAHP-Entropy综合权重构建模型,计算得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数。研究表明,2012-2016年绵阳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其中支撑能力增速明显,而创新能力和转化效果仍有上升空间。未来绵阳应在保持支撑能力优势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同时构建完善的产业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