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峡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我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已具备相当规模,环渤海经济区蒸蒸日上,西部地区大开发初显成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指日可待。在这些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众多经济区域中,由于福建与台湾在历史渊源、地理区位、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构成了海峡两岸独特的区域经济板块——海峡经济区。  相似文献   

2.
陈筱芳 《经济管理》2005,(23):65-69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的整合,应当尽快摒弃“辐射”、“影响”、“带动”等过去惯有的思维,强调以“和谐”为主题,以“互动”、“双赢”为结果。通过构建区域和谐整合的价值链、区域内紧密关联产业的产业链、区域内工贸一体化对接的生产贸易链、区域高层协调解决机制、行业协作管理组织、整合的区域文化等策略,最终达到区域内产业结构一体化,构建出一个真正整合态势的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竞争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其中京津唐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区域经济板块中最活跃的地区。在这三大经济区中,广东的发展慢于华东。广东经济增长前高后低,1993年至2002年10年间,经济增长的领先地区是浙江,年均增长18.8%,比广东高1.2个  相似文献   

4.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包括天津在内的环渤海经济圈正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这一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已具雏形。天津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和制造基地对于拉动北方地区的巨大潜力和作用开始凸显。“天津制造”的再造是振兴老工业城市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赵旭 《经济论坛》2005,(8):18-20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提升本国经济竞争力。综观各国经济格局,都存在经济区域集中现象。也就是说,一国的经济竞争力往往由几个区域的竞争力体现出来。例如东京都是日本的经济核心,美国的五大湖区域是美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在中国,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珠江三角洲及京津渤海湾地区是三大经济核心区,这三个区域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  相似文献   

6.
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   总被引:71,自引:10,他引:71  
深圳发展过程是同全国,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等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过程,深圳发展的历史,现在与将来都同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密切相关,深圳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同珠江三角液区域极为密切的资金,技术,人才(包括劳动力)以及市场方面的广泛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过去深圳经济发展的关键,更是深圳持续发展,实现第二次创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深圳的发展离不开它所紧密依托的区域即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本文从深圳同珠江三角洲及香港两个层面,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强度量化指标以及投资及旅游联系等实际测度了深圳对外区域经济联系状况,进而提出深圳加强同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巩胜利 《新经济》1995,(9):39-41
尽管珠江三角洲通过15年的奋起,已走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前列,但纵观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从“长江经济开放区”及“长江三角洲”,到“黄河渤海湾开放区”及“胶东半岛经济区”、“辽东半岛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非但没有形成自己的“龙头”产业,就连交通与金融方面,也与之有了明显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地位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玉鸿  许学强 《经济地理》2003,23(5):671-676,680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在此过程中,各县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以及中心城市的区域地位必然发生变化。文章首先总体上考察了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演变过程,然后,在对珠江三角洲各县市不同时段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县市经济实力在对应时段比较排序的分析,宏观上揭示了珠三角城镇经济空间分布的时空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区域地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率先出现"民工荒"现象,许多学者担心刘易斯拐点过早来临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展已具规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刘易斯拐点出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一个重要契机,有利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区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城市区域、为我国经济的后续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文章阐述了刘易斯拐点的内涵,论述了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必然性,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广东经济》2009,(1):61-61
2008年1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进一步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合作的规划,到2020年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加强京津冀经济技术合作问题的思考姚绍学薄连明现代区域经济,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利用、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江苏与上海的联合,创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广东与港澳的合作,带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腾飞;河北与京津携手,也必然推动京津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2.
陈达明 《新经济》1995,(2):6-12
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两地优势连结成为综合优势,造就了亚洲地区一个新的“经济生长极”。香港与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同周围几十个中小城市连结成一个大都市环带,将会形成一个类似日本东京湾的新经济圈。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产业梯度与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从国内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已成为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提高,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发展阶段: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各地区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等的区域经济一  相似文献   

14.
《经贸实践》2007,(6):6-7
浙江的经济,强项在工业,活力在市场,优势在民营,特色在区域,后劲在科技。所谓特色在区域,是指浙江很多市、县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由“一户一品”、“一村一品”形成了小块,再由村镇联合又形成大块,一块块充满活力的经济带来了整体的大繁荣。生机蓬勃的“块状经济”,再依托各种类型的专业市场联动发展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也由此被学界概括为“小企业、大集聚”、“小摊户、大网络”等经济表征。 虽然,“块状经济”为浙江经济壮大挖掘了第一桶金,然而由于其“细胞”是小企业,在国内外新的挑战面前必须提升。从这个宗旨出发,我们从本期开始,将重点关注这一新课题。而且,首先从欠发达地区入手。这是因为,省里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他们喊出了“不被边缘化”的最强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地区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又一潜力巨大的增长极。河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但目前,这些比较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河北与京津两大城市的经济融合仍处于松散型,还没有形成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紧密型、直接型、协作型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全国新一轮区域合作掀起高潮等宏观背景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基本上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等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体。区域经济体与我国整体宏观经济互相促进,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经济体对于一些稀缺资源的争夺,这种追求区域经济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对全国的宏观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各区域经济体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引进行为,通过构造博弈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从理论和政策角度得出了一定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一直有所依赖的比较优势、成本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正逐步减弱。区域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能源、资源、环境、和社会和谐已经成为紧约束,以原有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静态极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日益紧迫。本文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安全与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区域经济安全的意义,并提出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有利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应对措施及其建议。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珠江三角洲需要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区域城市圈;适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利用珠江三角洲区位优势以系统的观点提出城市圈梯度发展战略,即以“大三角”极核城市向腹地和国际辐射,以“轴心线城市带”带动东西两翼城市带发展,形成优势产业带,辐射山区。  相似文献   

19.
陈纯 《广东经济》2002,(6):41-43
闽西南、赣东南、粤东十三(地)市位于太平洋西岸新月型“繁荣弧线经济增长带”的中间地区,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区域之间,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本区域各地市之间有着相邻的地理位置,相似的社会文化结构,经济与社会交往渊源已久,地缘、人缘亲合力浓厚,有着良好的协作发展的基础。要在本世纪实现本区域的全面繁荣,必须尽早联合,共同发展,形成区域整体优势,以区域经济集团形  相似文献   

20.
首先,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指标衡量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程度,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区域经济的增长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缺乏推进作用;长期来看,金融中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区域经济的增长对金融中心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