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白文化的冲突——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三部小说再现了黑人民族文化的历史、文化冲突及对黑人文化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中。所以,莫里森是从美国黑人独特视角来看待自然与文化的关系的;同时,莫里森还关注在文化背景下的精神生态状况,在作品中探讨了精神污染和被救赎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陈伟 《魅力中国》2014,(7):91-92
在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对大自然的赞赏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表明《宠儿》中展现了黑人奴隶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被异化变形的自然人性,并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赞许,自然是黑人心灵依托的支柱,作者期望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使人性回归到自然状态重新构建黑人缺失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4.
对于后殖民时代的流散族群来说,文化身份不是一个本质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处在不断建构和再建构的动态的认同过程。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爱》就是一部描述20世纪美国非裔流散群体,尤其是女性流散群体身份的迷失与建构的小说。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以小说中的黑人女性L为代表的流散主体在流散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要面对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多重压迫下,以L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只有固守民族文化,捍卫女性独立,才能完成对流散身份的建构,从而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相似文献   

5.
柴松 《魅力中国》2014,(18):297-298
美国的种族歧视历史悠久,自从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大陆建立起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黑人的血泪吏便在美国历史的舞台上拉开序幕了。从非洲掠夺来的无数黑人,被当做奴隶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殖民地种植因为殖民者开发土地。奴隶制社会早已过去,可是在这新大陆上,殖民者却把奴隶制复活了: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新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黑人不被当做“公民”看待,在这个后来独立的所谓“平等”的国家里却没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即使后来终于获得了民权,但直到今天,种族歧视的影响也没有彻底消除。本文将简述一下美国黑人获得民权的历史过程,以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宪政史。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英里森以她卓越的文学成就将非裔女性的作品推向了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的前沿.语言作为莫里森作品的特色之一,给予我们无限的启示.莫里森通过作品清晰并深刻地表达了她对语言的态度,即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证据和动力,她也一直为了让黑人语言重获生机而努力奋斗着.  相似文献   

7.
奴隶制结束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下,非洲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化,非裔美国人面临种种身份困境.如何重建美国黑人文化身份也成了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关注的重点.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身份认同、 文化霸权、 民族文化主义等术语分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身份困境,反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弘扬黑人民族传统文化是非洲民族文化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经典之作《紫色》。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茜丽深受性别歧视和种族压迫.经过自我奋斗和斗争,逐步摆脱固有观念,形成独立人格,顺利完成自我价值的定位和实现。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的视角来阐释《紫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黑人音乐是美国黑人口头传统中的一大要素,爵士乐作为美国黑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爵士乐》从文本和叙事两个方面形成强烈的互文,莫里森把不同的叙事声音与爵士乐的背景音乐相融合,将艺术形式与叙事技巧完美结合,赋予叙事技巧以文化意义,根植其本民族文化,传达出她本人对于黑人生活及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0.
《所罗门之歌》 是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莫里森作为美国当代重要黑人女作家的地位.《所罗门之歌》 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融入非洲传统文化因素,在文本中具体体现在象征和隐喻;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夸张和荒诞三个方面.作品展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反映了黑人追求自我解放这一心路历程的现实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1.
吴敏 《重庆与世界》2011,28(3):69-71
"叙事声音"是指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以某一视角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叙事策略,以传达出某种思想观点。库切早期创作的小说《内陆深处》的叙述声音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玛格达发出的,这"声音"一方面体现了女性身体的在场,而另一方面则表明了女性声音的消抹。以叙事声音的理论为依据,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出发,探讨女性身体现实和历史中在场与声音的消抹,及日记体小说在哪些方面揭示了女性身体的在场和声音的被"消抹"。  相似文献   

12.
"叙事声音"是指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以某一视角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叙事策略,以传达出某种思想观点。库切早期创作的小说《内陆深处》的叙述声音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玛格达发出的,这"声音"一方面体现了女性身体的在场,而另一方面则表明了女性声音的消抹。以叙事声音的理论为依据,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出发,探讨女性身体现实和历史中在场与声音的消抹,及日记体小说在哪些方面揭示了女性身体的在场和声音的被"消抹"。  相似文献   

13.
鞠佳 《理论观察》2014,(11):109-110
莫里森的《爱》讲述了种族隔离年代黑人柯西家族的兴衰演变,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解析文本,透过小说中人物的空间实践,感受美国黑人为获得平等自由生活而进行的斗争,从而进一步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吴蓓蕾 《发展》2011,(2):159-159
1943年,美国的《黑人文摘》刚开始创刊时,前景并不被看好。它的创办人约翰逊为了扩大该杂志的发行量,积极地准备做一些宣传。他决定组织撰写一系列“假如我是黑人”的文章,请白人把自己放在黑人的地位上,严肃地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雯 《魅力中国》2010,(23):290-290
《看不见的人》是拉尔夫·艾里森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黑人青年从迷失中寻找自我,最终找到真正自我的成长历程。主人公的一系列的经历也体现了他从对黑人文化的漠视,到对黑人文化的接受,最后到对黑人文化的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黑人民族的性格,又具有美国文化的特色。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此过程中,黑人女性作家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她们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随着黑人文学的发展而逐渐成熟,从不同角度不断地为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注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7.
对比《最蓝的眼睛》中两个同为黑人社区贫穷家庭中的小女孩佩科拉与克劳迪亚截然不同的命运,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分析造成两人完全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莫里森的写作目的在于,向在文化冲突下的心灵扭曲的黑人群体指明找回自我的方向:正视黑人自己的文化与身份,重构完整的自我才是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时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黑人族体一直处于弱势,黑人民族文化意识也很淡薄。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美国黑人的民族意识,新黑人知识分子推动了一场以复兴黑人文化和自尊,争取黑白融合和黑人融入美国社会的黑人文化解放运动。黑人作家在这场文化运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呈现出黑人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大胆地展现黑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本文将主要探讨新黑人作家的作品如何在这场新黑人文化运动展示黑人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三个中译本进行分析。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入手,以里奇和肖特的《小说文体学》为理论框架比较三个中译本,以比较那本译文能反映出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语言的“前景化”,即,马克·吐温进行了大胆创新,语言上突破了传统小说中标准英语的语法规则的束缚,灵活应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英语。经过比对,三种文本对原文的文体特征再现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长及发展与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从早期的废奴文学,呼吁改变黑人痛苦低下的生存状况,到“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呼吁黑人平等的社会权力,再到黑人美学、文化运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自身民族文化的肯定,我们能够看到黑人为自身民族发展的奋斗过程。文章从黑人文学不同阶段的主题着手,探讨了美国黑人民族意识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