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防性储蓄理论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本文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研究框架,根据中国居民消费、储蓄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文章的结论为居民的收水平低,消费的生命周期特征,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是造成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变异的主要原因。文章提出了刺激居民消费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居民消费习惯、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率、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延迟退休等因素,运用预防性储蓄异质性理论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考察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对消费支出有显著负影响,即延迟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建立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改善消费环境以及降低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等措施,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3.
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有挤出效应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垩 《南方经济》2010,28(9):64-72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和倍差法,分析1998年的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实证发现: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预防性储蓄没有挤出效应;对贫困个体而言,医疗保险改革甚至使其增加了预防性储蓄。医疗支出风险并没有随着改革的推进而降低,是我国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对储蓄没有影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预防性储蓄是不是引起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还是一个尚未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提出一个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最优预防性储蓄动态模型,首次利用2005~2009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由于收入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预防性储蓄至少能够解释城乡居民人均金融财产积累的20%到30%左右,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财富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该文认为收入假说难以解释居民消费的一些特殊现象,而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解释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平台。作者从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和生命成本假说入手,提出了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1990~2010年广东省居民消费、居民收入、居民储蓄和社会保障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居民消费与收入、上期储蓄和社会保障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社会保障支出并没有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挤出了消费。居民不敢消费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受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支出的预期较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何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世界经济》2007,30(4):86-95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关于各国居民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人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利率等因素外,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外部融资条件、贸易条件冲击和教育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申,人口结构的转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谨慎性储蓄动机)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由于储蓄率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很多研究文献都致力于解释个别国家储蓄率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或者比较国别间或地区间储蓄率的高低并探究其原因。最近几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现象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5~2010年间占中国进口贸易份额较大的13个发达国家和13个发展中国家的R&D数据和行业贸易数据,并用DEA法分析了中国进口贸易带来的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文章在得到发达国家R&D资本通过进口贸易促进了我国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这一基本结论的基础上发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有正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行业技术效率都有负向溢出效应,且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高R&D强度行业的溢出效应明显高于低R&D强度行业。这说明,我国应该在继续扩大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同时,更要重视自己国家内部对进口产品所附带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及二次创新,重视自身R&D投入水平的提高,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和使用效率,促使技术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储蓄,特别是预防性储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经济变量间的互相影响,论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对于预防性储蓄中不确定性的偏好逐渐发生改变,这包括从初期的失业风险,到后期对于社会福利不确定性风险的关注.同时,社会福利不确定性中医疗和住房影响因素较大,而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相对于前面两种纯粹的消费,其影响程度较小.而中国居民消费产生持续减少很有可能是由于渐进式改革对于人们预期产生持续的冲所引起的.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小人们的不确定性预期,同时,有针对地加大对于医疗和住房的改革力度,尤其是医疗,这也符合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的改革措施,同时改革措施尽量不要产生很长的政策时效期,或者持续不断地推出改革政策会导致居民的预期产生持续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海外经济评论》2008,(4):26-27
世界经济形势被多块乌云笼罩。对于什么才是最大的威胁这一点,人们似乎存在普遍的共识,即存在于高储蓄和高顺差国家(例如中国和印度)与低储蓄和高逆差国家(如美国)之间的失衡状况。这将有可能在日后成为引发一场影响重大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信息》2009,(2):18-18
针对近期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大量储蓄埋下全球金融危机“祸根”的说法,中外经济界人士认为,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发达国家如此指责新兴经济体显然有欠公允,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新兴经济体不应当成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2.
<正>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催生了“高储蓄,低消费”的社会现象。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既不利于我国消费型社会的稳定构建,也不利于我国国民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同时,预防性储蓄行为大量产生的背后,也透露着大部分城镇居民对自身收支情况的瞻顾与担忧。基于此,有必要围绕预防性储蓄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展开探究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诸多学者从预防性储蓄的角度解释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现象。然而,作者通过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分组数据的研究发现,1996—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预防性储蓄占储蓄增量的比重仅为24.5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32%,并且,所有的收入分组都具有较低的预防性储蓄边际收入倾向,这说明预防性储蓄对于解释我国储蓄持续增长和消费疲软的现象十分乏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1978-2010年省级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作用,但其政策效应存在着的地区和城乡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城乡居民具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支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1978-2010年省级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作用,但其政策效应存在着的地区和城乡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城乡居民具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支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大量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特点来看,应该正处于通过外国资本的流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阶段,然而事实上,自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双盈余"--"储蓄盈余"和"经常项目盈余"。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角度入手,分析其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进而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产生提出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与人口结构的变动和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根据统计数据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消费水平低,高储蓄和人口老龄化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养老保险通过调节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储蓄行为进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今随着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成度继续加深。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取2004年-2018年的31个省的城镇居民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的分析,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的作用,但是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有负向的影响,并且人口老龄化弱化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问题是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消费率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已经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了近20个百分点。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降至2005年的37%,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率长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月CPI同比增长5.3%,通胀压力之下中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着中国扩内需以求发展的道路。本文着重分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通过对凯恩斯和马克思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回顾,从高储蓄率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低储蓄人群的现状分析出发,揭示了当前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并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发掘潜在消费人群,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透视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 效率损失和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虽然我国国内储蓄水平远高于投资水平,但还需要引入外资来满足额外的投资需求,而这意味着一定的效率损失。本文首先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效率损失进行简单测算,计算结果表明,迄今为止高储蓄现象造成的损失至少在300亿美元以上。其次,本文对导致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差距、预防性储蓄动机、投资工具匮乏,政策性因素和文化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